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贫困与饥荒》读书笔记
1《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读书笔记高钟琴2011020374阿马蒂亚.森最有名的著作,莫过于《以自由看待发展》,在这本书中,森采用了一种“釜底抽薪”的方法来定义发展,即人的实质自由的扩展。这是一种很直接的方法,它对发展观的定义也使我耳目一新。中国也在谈发展,而且我相信,在国内没人会否认这样一种观点,社会的发展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整体提高。我们谈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使用再多的增长数据都是无力,那并不能表征“我”与这些生产出来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创造的财富再多,最终只要“我”对它们不具备所有权,那都是白搭。既然发展的最终作用对象是人,那么从人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权利关系来谈发展,就再也合适不过了。所以,森的发展观注重于行使发展带来的产品(自由)的权利。在《贫困与饥荒》这本书中,森秉承1了他的“釜底抽薪”方法。我们都不会否认下面的观点:饥饿是指一个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这与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足够的食物无关;饥荒则是指某个区域的人普遍得不到足够的食物。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要研究饥荒,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研究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森就是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贫困与饥荒的,得出的结论:饥荒是由获取食物的权利失败造成的。在森看来,贫困就是一种权利失败。接下来,我想回到文本,简要理顺一下作者的思路。与大部分著作的书写方式一样,森也是先从一些基本概念入手,引入分析问题的方法——权利方法,然后通过对发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一些饥荒案例的分析,来支撑自己的权利方法。作者在阐释书本将要探讨的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倾向性观点。第1章,作者谈贫困与权利,焦点集中在影响交换权利的因素上。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2。既然饥饿与是否存在足够的食物无关,那么与什么相关呢?作者认为是权利,饥饿与一个人是否具备获得食物的能力(权利)息息相关,这就是说权利体系分析方法能更一般地应用于贫困和饥荒分析。权利体系包括以下内容: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以生产为基础的1《贫困与饥荒》这本书是森1981年完成的,《以自由看待发展》这本书是1999完成的,这里的“秉承”只表示我的看书顺序,并不表示著作在完成时间上的顺序。2我对这个定义一直深表怀疑,感觉是翻译上面的问题,因为我没得到因为版资料,猜测可能是“Someonewhois…”结构,翻译应该是“这样一类人”,而不是“一些人”。纯属推测。2权利、自己劳动的权利、继承和转移权利。这些权利归为一点的话,就是“交换权利”。它指一个人在市场经济中通过贸易、生产或两者结合的方式,将自己所拥有的禀赋转换为另一组商品的这样一种能力集合。接下来,自然就要探讨生产方式、就业和社会保障权利,因为这都与交换权利相关。生产方式决定一个人的经济等级和社会地位,这也会影响到实际的交换权利,以及对产出品的实际控制权利;“交换权利不仅依赖于市场交换,而且还依赖于国家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当饥饿现象发生时,社会保障尤为重要”3;第三个方面,就是粮食供给与饥饿的关系,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饥饿不仅仅依赖于食物的供给,而且还依赖于食物的‘分配’”4。森说,我们传统思维总让我们产生幻觉,只考虑到实际中存在着什么东西,却忽视了谁在控制着这些东西,1943年的孟加拉大饥荒就是个极好的例子。第2章,作者极力描述贫困这样一种现象,并且坚持贫困概念只与穷人有关。把贫困概念仅与穷人挂钩,旨在表明无论影响穷人福利的因素是什么,贫困概念所关注的焦点都必须是穷人的福利,贫困的原因与后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贫困概念有很多方法,生物学方法注重人的最低生活必需品标准,不平等方法则为转移收入提供了依据,相对贫困方法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理解贫困。但森还认为,相对贫困只是对绝对贫困的一种补充,而不能是替代,因为饥荒的存在,是对绝对贫困的一种确证。有些学者认为贫困仅仅是一个价值判断的看法,贫困只存在于注视者的眼中,这种观点主观成分很大;还有些学者认为贫困是一个政策性定义,因为贫困的度量标准一般是公共政策目标的准确反映。森总结说,贫困的度量并不是一个伦理问题,而是一个描述性问题;但是“贫困的标准”以及对“贫困的加总”这些总体描述,又具有随意性和含糊性,所以在选择实际做法中,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第3章,作者探讨如何识别贫困,以及如何对贫困加总。首先,作者提到了“特性”这一个概念,例如,鸡肉和大豆这两种商品都含有蛋白质,蛋白质作为一种“特性”,还可以从其他商品食物中获得。如果我们把对商品的需求改成对“特性”的需求,那么供给来源会更加多样、丰富。广义分析“特性”的话,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读写能力”与“小学教育”,我们发现,相比“小学教育”这一个商品服务,“读写能力”的来源会更加多元化。当然,“特性”来源或许会3P12,《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年1月4P14,《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年1月3多样化,但社会偏好的存在又使得某些特性只能从特定商品中获得。我觉得这个概念具有很好的启发性,给分析问题一个新视角。谈贫困的加总,森从两种方法入手:一种是直接方法,即只考察能够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消费组合,称为基本需求集合;另一种是收入法,把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消费组合转化成货币形式,再考察实际收入是否处于贫困线之下。“直接法”不取决于特殊的消费行为假设5,森认为更具优越性,这与他的“釜底抽薪”分析方法保持一致。后面的内容都在讨论加总贫困的一些指数化标准问题,森比较赞成这种“多元主义”标准,他说“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贫困的总评价中,我们必须关注有关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不同特征的各种思想”6。第4章,这一章内容比较少,主要是对饥饿和饥荒的几点补充性说明。饥饿是指人们没有充足的食物;而饥荒则指由饥饿造成的大量死亡的恶性现象,饥荒主要由食物消费水平....的突然..大幅度下降造成的。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饥荒并不会影响到一个国家中的所有阶层,谁对食物的控制能力大,谁就更可能避免受到饥荒的影响。第5章,作者主要在介绍权利分析方法。所谓的权利分析方法,与国际贸易理论类似,主要集中在交换。即“我”本身拥有什么,还能做什么;“我”的这些资源总和可以交换到什么东西,得到对“我”需要的东西的控制权和使用权。权利方法也有两个缺陷:一是权利不容易界定,具有模糊性;二是权利关系受到既定法律制度的限制,若在可能遭到破坏秩序的社会中,就不适用了。由此,饥饿便是由权利失败造成的,主要表现在直接权利失败7和贸易权利失败8两方面。第6至9章,森以具体案例的形式分析了四个地区的饥荒问题。因为不同阶级对商品的实际控制能力不同,所以在粮食总量没有大幅变动的情况下,饥荒还是可能发生,而且不同阶级的命运也相差很大。森用自己的权利分析方法对几次饥荒进行系统分析,发现一个人交换权利的恶化更可能是由一般食物供给减少之外的原因造成的。权利,特别是贸易权利的保障,可能对饥荒产生很大的抑制作用。1943年的孟加拉大饥荒,官员觉得不可思议,认为是“囤积”造成的,主要是“道德问题”,这也足见FAD9方法的局限性。森本人对过度倚重FAD方法来分析饥荒现象这一做法深恶痛绝。5而这些消费行为假设可能是不准确的,带有随意性。6P52,《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年1月7直接权利失败是指自己生产的产品不能得到足够消费。8贸易权利失败是指不能交换到自己需要的商品。9Foodavailabibitydecline,食物供给下降,缩写为FAD。4第10章,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作者再次回到了权利与贫困主题上。森说,“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粮食问题,即在权利关系的意义上,把粮食问题当作人与粮食之间的关系问题。”10权利方法注重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粮食的支配和控制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社会中的权利关系,而权利关系又决定于法律、经济、政治等的社会特性11。这可能也就是作者的真正意图,说明权利失败发生的本质和原因。这本书比较薄,而且主线也很清晰,所以很快就看完了。但越是简单的书,越不好写书评。不能写过了,可能会曲解作者的本意;也不能写少了,那样很难真正把握住作者的要旨。本来这篇读书笔记应该到上面就结束了,但是寒假回家的一次同学聚会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冲动。我家住在镇子上,相隔县城22公里,这段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要遇上过年,想要进城就是件挺棘手的事情,因为很难等车:人多车少,经常减少班次,司机看人装得差不多了就不停车。农历12月26日,我破天荒的八点半起来,吃完饭就在门口等公交12,准备早点到县城参加高中同学聚会。等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只看到两辆公交经过,但是因为人已经很满了,公交司机开足了马力,索性直奔终点。然后我就坐了一个小面包车过去,10元每人次。聚完会,已经下午四点,这次总算坐上了公交,而且人也比较少,座位还有空着的。等车开到荷舍村站左右,我看到前方一百米左右站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带着个七八岁的孙子做出了拦车手势;正在此时,有人说前面到家了,要停车13。司机和售票员说了句“就在这下车,前面有个很结赖..14的,不能让她上车”。乘客很无赖,就地停车下了。司机马上开足了马力,车身瞬间闪过老奶奶失落的眼神,我回头看到孙子此时拼命地挣脱老奶奶的双手,作势要跑着回家,或者他们仅仅是想要回家。此时,我记起了高中的几幕场景,周五下午五点左右乘车回家,老爷爷拄着木棍,背着一个看上去能把他压倒的蛇皮袋子,伫立在道路边等车,司机还是一如既往地闪过。老爷爷不仅仅是失落,还做出了倒地蹈足的抗议方式(那年我爷爷还在世)。车上差不多都是回家10P194,《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年1月11P198,《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年1月12我家在S318省道上,往县城的公交规定是每20分钟一班,路程22公里,票价5.5元/人次。13小地方的公交,出了县城就即叫即停,没有设置站台。14方言,结赖指会跟你纠缠不清,带来麻烦的。5的高中生,我用方言骂了司机两句“怎么不停车?难道你没有父母吗?不怕天打雷劈啊!”还有一次,人实在太多了,能占个好位置站着都难,我也没有座位。一个老大爷混在人群中上车了,我站的位置稍好一点,让给了老大爷。他跟我说“谢谢”的时候,眼神的感激之情让我现在都难忘。都说“牛的眼睛”能读懂人心,难道老大爷的眼神就不能吗?县里每年都说加大了公交投资力度,总量怎么样,新增多少车等等的,政绩彪炳。可现实呢?寒假想坐公交进城难,但暑假也难;可我就这两个时间段可能在家!挤挤无所谓,关键是您要停车啊!公交是有了,也换了加长版的,容纳的总人数也增加了,据说运营时间表里写的班次也增加了。但是某些阶层(我所见的主要是老年阶层)的乘车权利却被剥夺了。这是一种权利失败,如果把乘车换成获取粮食,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当农村老年人增加的时候,饥荒就发生了。但是统治阶层(所谓的人民公仆)呢?根本不需要担心乘车问题,“美国总统说过,我们不知道哪辆校车里的孩子将来会是美国的总统,所以校车安全性是中国的40倍;中国领导人知道,不论哪辆校车里的孩子都不会是中国的主席,因为领导的孩子不会坐校车。”不仅“领导的孩子”,权贵的也是,所以在我们县里,临近春节期间,在公交供应不过来的时候,还能把公交车高价出租作为结婚等活动的迎宾车辆。这也从侧面支持了森的权利分析方法,在供给没有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饥荒”还是可能发生的;但不同阶层的命运却不一样,“有车一族”能吃饱喝足,“无车族”就难受了。最后,再次回归阿马蒂亚.森。森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很深入,也很坚持,所开创的权利分析方法于整体性,就像中医,重点在于标本兼治,看问题多角度、广视野。对专事贫困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家本来就极少,突出的如缪尔达尔15,他用累积的因果关系法则分析美国黑人和南亚的贫困现象,得出了“歧视繁殖了歧视”的观点,着眼点是收入不平等。像森这样把贫困直接纳入权利的范畴进行综合考量的,在经济学说史上恐怕没有先例,这就是我下一篇文章要说的“经济学家的哲学冲动”。哲学家喜欢寻找一种确定性的东西16,并不自觉地就把它应用到现实世界中。这种东西虽好,但因为不具备合适的量化指标和良好的观测性,所以很难
本文标题:《贫困与饥荒》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2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