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内科学教研室一基本概念(一)血脂:指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二)脂蛋白:蛋白质、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所组成的复合体。含甘油三酯多者密度低,少者密度高。多数在肝与小肠合成。(三)载脂蛋白(Apo):脂蛋白的蛋白部分,载脂蛋白与脂质结合担负在血浆中运转脂质的功能。已发现20余种。按组成分为A.B.C.D.E.。每一型又分若干亚型。。血浆脂蛋白的分类超速离心法:根据脂蛋白在一定密度的介质中漂浮速率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电泳法:根据不同密度的脂蛋白所含蛋白质的表面电荷不同,利用电泳将其分离,并与血浆蛋白质的迁移率比较以判断其部位。分离方法超速离心法: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lipoprotein,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lipoprotei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乳糜微粒、前-、和四条脂蛋白区带电泳法(二)血浆脂蛋白的组成与结构组成:蛋白质、甘油三酯、磷脂(phospholipid,PL)、游离胆固醇(freecholesterol,FC)及胆固醇酯(cholesterolester,CE)等成分组成。结构:大致为球形颗粒,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疏水性的内核和亲水性的外壳(图10-1)。内核由不同量的CE与TG组成,表层由载脂蛋白、PL及FC组成,FC及PL的极性基团向外露在血浆中,载脂蛋白是兼性化合物,它的疏水部分掩蔽在脂蛋白中,而亲水部分突出于脂蛋白颗粒的表面。血浆脂蛋白分类示意图二有关载脂蛋白的构成与代谢,血脂的代谢(一)脂蛋白:在血浆中呈微粒状。核心主要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外层由磷脂、胆固醇和载脂蛋白组成。水溶性酶可透过表层进入内层起作用。其代谢途径:外源性—饮食摄入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小肠中合成乳糜微粒及代谢的过程;内源性—由肝合成的VLDL转变为IDL和LDL及LDL被肝和其它器官代谢的过程。1乳糜微粒(CM):主要含外源性甘油三酯,进入体循环后迅速被代谢,半衰期约5-15分钟,因颗粒较大,不能进入动脉壁内,一般不引起动脉硬化,但易引起胰腺炎。通常禁食后12—14小时血浆无乳糜微粒。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主要在肝合成,其次是小肠。主要含内源性甘油三酯。主要功能——将内源性甘油三酯运送至肝外组织;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前体物质。半衰期6—12小时,其中的甘油三酯在脂蛋白脂酶的催化下不断水解,颗粒变小。其血中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3低密度脂蛋白(LDL):是极低密度脂蛋白的降解产物,主要含内源性胆固醇,ApoB占蛋白部分的95%。半衰期3—4天。主要作用——将胆固醇从肝内运到肝外组织。其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升高有关。其中最小而密LDL3(sLDL)对受体亲和力低于大而松的LDL1及LDL2,在血中仃留时间长不易从血中清除,半衰期较其它亚型长,且易进入动脉内膜易被氧化形成泡沫细胞,故有高度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4高密度脂蛋白(HDL):主要在肝合成,部分来自乳糜微粒代谢。主要作用—胆固醇的逆转运,即将肝外组织中的胆固醇转运出来然后由肝分解代谢。其升高有利于外周组织(包括动脉壁)移除胆固醇,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5脂蛋白(Apo)小(a)Lp(a)其脂质成分与LDL相似,其浓度升高可能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二)血脂1胆固醇(TC)来源:外源性—食物中的胆固醇约40%由小肠吸收;内源性—在肝和小肠合成,在合成过程中受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催化。去路:构成细胞膜、生成类固醇激素、VitD、胆酸盐,储存于组织;未被吸收的胆固醇在小肠下端转化为类固醇随粪便排出;排入肠腔的胆固醇和胆酸盐可再吸收经肠肝循环回收入肝再利用。2甘油三酯(TG)来源:外源性—从肠道吸收。内源性—主要由小肠和肝合成。去路:血浆中的甘油三酯是肌体恒定的供能来源,三脂蛋白异常血症的分类(一)表型分类Ⅰ型家族性高乳糜血症,外源性甘油三酯明升高;Ⅱ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ⅡA型胆固醇增高,甘油三酯正常[LDL增高];ⅡB型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升高[LDL.VLDL均增高]);Ⅲ型家族性异常β脂蛋白血症,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明显升高(CM残粒及VLDL均增高);Ⅳ型高前β脂蛋白血症(VLDL增高),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胆固醇正常或偏高;Ⅴ型混合型高甘油三酯血症(CM及VLDL增高),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均升高,以甘油三酯明显升高为主。ⅡB型和Ⅳ型易混淆,LDL-C3.65mmol/L(130mg/L)为ⅡB型,否则为Ⅳ型。Ⅱ型和Ⅳ型临床常见。脂蛋白异常血症表型分类(WHO,1970)分型脂蛋白变化血脂变化TGTCⅠ型CM增加↑↑↑↑Ⅱa型LDL增加↑↑Ⅱb型LDL和VLDL同时增加↑↑↑↑Ⅲ型CM残粒和VLDL残粒增加↑↑↑↑Ⅳ型VLDL增加↑↑↑Ⅴ型VLDL和CM同时增加↑↑↑↑注:TG为甘油三酯,TC为总胆固醇。(二)临床分型1高胆固醇血症2高甘油三酯血症3混合型高脂血症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分型TCTGHDL-C相当于WHO表型高胆固醇血症↑↑Ⅱa高甘油三酯血症↑↑Ⅳ混合性高脂血症↑↑Ⅱb(Ⅱ、Ⅳ、Ⅴ)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二)按是否继发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分类1原发性血脂异常:未找到系统性疾病引起血脂异常,往往由于遗传因素或后天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不良所致。2继发性:常见是①糖尿病常表现为Ⅳ型高甘油三酯血症,餐后尤明显,HDL下降。②甲减常表现为ⅡA或ⅡB。③肾病。④药物性降压药如β阻滞剂可升高TG,降低HDL;利尿剂可增高TGTC;长期大量用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脂肪分解,使血浆TG升高。⑤其它—肝胆糸统疾病、胰腺炎、长期过量饮酒等。(三)基因分类•遗传基因缺陷,由基因缺陷常多有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称为家族脂蛋白血症。四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一)总胆固醇与冠心病的发病呈正相关,血清总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险减少2%。•以下可说明其浓度与冠心病的关系:通过给动物喂饲脂质,•可制造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人的动脉粥样斑块中含有大量•胆固醇结晶,胆固醇含量愈高,斑块愈软,病情愈不稳定•(软斑块是冠状动脉综合症的病理基础);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多有高血脂,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常发生冠心病;•干预性治疗试验疗效显著。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二)甘油三酯传统意义上的冠心病脂质危险因素是总•胆固醇,尤LDL-C。而TG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一直有争•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导致小而密的•LDL增多和HDL的降低,这一脂质三联征称致动脉粥增硬•化脂蛋白谱,是冠心病新的脂质危险因素,初步肯定了富•含TG的脂蛋白间接致冠心病的危险性。•(三)高密度脂蛋白其具有逆转运胆固醇的作用,即将•动脉壁中多余的胆固醇直接或间接转给肝脏,经受体途径•代谢。美国弗明汉心脏研究中心发现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在•LDL固定的情况下随HDL下降冠心病危险增加,HDL增加•冠心病危险下降。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LDL与动脉粥样硬化•LDL颗粒小,可透过内膜,进入动脉内皮下层。•巨噬细胞摄入LDL,变成泡沫细胞,后者融合并破裂,释放出大量胆固醇,构成粥样斑块核心(脂质池)。•泡沫细胞堆积病因和发病机理•(一)原发性血脂异常:基因缺陷,家族性。与环境等综合的结果。常与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二)继发性:•1全身系统疾病:DM甲减肾综库姓氏•2药物临床表现•两大表现:•质沉积真皮-黄色瘤:并不多•沉积在血管内-A硬化:相当长时间(一)黄色瘤、角膜环和脂血症眼底改变(二)动脉硬化冠心病、肥胖、高血压、急性胰腺炎、关节炎、DM临床血脂检测项目•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ipoprotein(a)•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小而致密的LDL(SLDL)临床血脂测定的应用•早期发现与诊断高脂蛋白血症•协助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症•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疾患如冠心病和脑梗死等危险程度•监测评价饮食与药物治疗效果等血脂分析的临床意义•TC水平因生活条件(饮食、运动等)而异,随年龄上升,70岁以后略有下降。中青年男性略高于女性,老年女性(绝经期后)高于男性。•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T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多越早。•血清TC在4.5mmol/L以下冠心病(CHD)较少。•CHD患者血清TC多数在5.0-6.5mmol/L。水平越高,CHD发病越多越早。•血清胆固醇每降低1%,CHD的危险性可减少2%。血脂分析的临床意义•TG水平与种族、年龄、性别以及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等)有关,应注意TG水平的个体内与个体间变异都比TC大,人群调查数据比较分散,呈明显的正偏态分布•饮食中脂肪以TG存在,吸收后以CM/VLDL形式循环于血中,餐后大约12h后从血中消除,血TG恢复至原有水平。血脂分析的临床意义•血清LDL-C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高脂、高热量饮食、运动少和精神紧张等也可使LDL-C水平升高。•LDL属于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其血中水平越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越大。•LDL-C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首要靶标。血脂分析的临床意义•前瞻性研究分析显示高TG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冠脉造影研究观察到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s)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支持TRLs在冠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作用于AS病变的早期。•虽然继发性或遗传性因素可升高TG水平,但临床中大部分血清TG升高见于代谢综合征。血脂分析的临床意义•许多因素影响HDL-C水平,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吸烟、运动、饮食习惯、肥胖和某些药物。•低HDL血症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血清HDL-C水平越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血清HDL-C每降低1%,CHD的危险性可增加2%。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一般人群进行健康体检(包括血脂测定)•应该包括前来医院就诊的所有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病易患人群•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一次空腹血脂。•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血脂。•因缺血性心血管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24小时内检测血脂。血脂检查的重点人群•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病或早病死者;•有皮肤黄色瘤者;•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者•其他可考虑作为血脂检查的对象:•40岁以上男性;•绝经期后女性。诊断标准•TC正常范围﹤5.18mmol/L•边缘升高5.18-6.19mmol/L•升高﹥6.22mmol/L•TG正常范围﹤1.70mmol/L•边缘升高1.7—2.25mmol/L•升高﹥2.26mmol/L诊断标准•LDL-C正常范围﹤3.37mmol/L•边缘升高3.37-4.12mmol/L•升高﹥4.4mmol/L•HDL-C正常范围≥1.04mmol/L•升高≥1.55mmol/L•减低﹤1.04mmol/L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BP≥140/90mmHg或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吸烟•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HDL-C40mg/dl)•肥胖(BMI≥28Kg/m2)或中心性肥胖(腰围:男性≥95cm,女性≥90cm)•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男性亲属发生心肌梗死时55岁,一级女性亲属发病时65岁)•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男性高危病人有多重危险因素的病人冠心病及冠心病等危症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血管重建术后血脂异常的治疗根据血脂水平及危险
本文标题:高脂血症及治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2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