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报告黄铭(班级、姓名)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骤增。从2002年毕业人数的145万,到2008年的559万人,到2009年的610万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翻了两倍,预计2011年又将有更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上部分地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利用假期我对此进行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专题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一、基本情况对宝鸡市第一中学2008级(已毕业)的两个普通班共13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如下1.性别:A男B女2.学历:A本科B专科3.您目前的就业状况如何?A已就业B未就业C其它4.您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怎样?A十分严峻B有点严峻C一般D不了解5.您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是如何抉择?A就业B继续深造(考研□公务员□)C创业D其它6.您所学的专业在你找工作过程中作用大吗?A很大B一般C不大D很少E没有用7.您对你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值是多少?A3000元以上B2000-3000元C1000-2000元D1000元以下8.您最期望的就业单位?A国家机关B事业单位C公有制企业D非公有制企业9.您一般通过哪些途径获取招聘信息?A学校招聘会B互联网C同学、朋友、熟人D报刊杂志E其它10.您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选)A招聘会信息不充分B对就业政策不了解C缺乏求职技巧D难以对自己准确定位E用人单位存在学历“高消费”F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G其它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大学生就业现状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与此相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作出择业意向。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就业适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这种情况对于该社会而言便构成了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可以说,就业绝对困难主要存在于社会层面。实际上,由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基本上是一种趋势性估算、而且主要是以常规化就业岗位计算的,所以,对社会就业结构中的“弹性”系数以及对个体化就业岗位数量,一般很难做出精确的预测,其结果势必导致对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的计算难以达到高度精确。这便为社会争取从就业绝对困难向相对困难的转变留下可能的空间。基于这一缘由,处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择业时对自身就业意向的恰当定位和及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具体而言,在择业的同一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在这些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上的集中竞争,形成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并加大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势而及时进行调整,选择目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实际上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甚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系数,换言之,这种调整便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形成。其次,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以自主创业,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方案。在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被动选择,如对自己原先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整。具体而言,降低择业标准,就可能意味着获得就业机会。二是主动选择,如自主创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形式经历了几种重要转变:第一,从最初主要是体制内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体制外就业;第二,从原先主要是机构化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个体化就业;第三,从最初主要是占据现有的就业岗位,到出现了更多的创造就业岗位。这种变化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进程是一致的。后期出现的就业形式,对个体自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自主创业则是这一方面的集中体现,它成为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自主创业,一方面需要以个体自身的素质和实力为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则需要社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虽然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然而,我们还必须不断推出新的和完善原有的就业政策以及加大户籍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与创新的力度。二.专题分析与思考(一)基本状况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二)原因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有社会的问题。从客观上说,有以下主要原因:(1)1.人口与人力资源严重供过于求。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因为连年大规模扩招,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攀升。3.大量下岗和富余职工转化为公开失业。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5.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且增幅较大。(2)就业需求严重不足。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形成“剪刀差”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却提供80-100万个就业机会,21世纪90万个就业机会,经济增长给就业机会带来的推动力越来越小。(3)从国外来看,国际经济面临衰退的趋势,使全球的整体就业压力加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4)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具体情况调查结果。这与学生实际就业时考虑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重点考虑因素。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对于这现象的利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5)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可能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总之,要从国内、国际、城市、大学毕业生、下岗工人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防止片面性。事物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主要矛盾,还有很多次要矛盾。(1)用人单位的原因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1.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观,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2.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才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3.过分注重工作经验。经验不只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是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注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大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2)大学毕业生的原因1.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2.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仍旧束缚着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受;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高。3.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3)高校的原因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专业知识面狭窄;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4)社会的原因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城市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体质性障碍仍然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这样造成了沟通不畅。(三)多数学生对就业素质的评价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1)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师范技能”。(2)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竞争与风险意识”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
本文标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2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