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比较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之比较2013.8.一、引言产业空间集聚是盛行于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方式。综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主要产业活动总是趋于共同的特定区位,世界主要工业制成品也大多在数量有限、高度集中的工业核心区生产,而且这种地理上的集中趋势并没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有所减缓,相反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产业的空间集聚已成了经济活动的普遍现象和基本规律。产业集群(波特Porter,1998)“指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公会)”。它不同于科层组织或垂直一体化组织,它是对有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替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演化(一)古典理论1.马歇尔(A·Marshall)。《经济学原理》(1890)上卷第四篇第十章“工业组织(续前)2.韦伯(A·Weber)。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工业区位论》(1909)(二)增长极理论(growthpoletheory)法国经济学家费朗索瓦·佩鲁(F·Perroux)(二)现代理论克鲁格曼(Krugman,1991,1995)的新经济地理理论(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并没有将新产业集群区产生的动因追溯到预先存在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危机。产业地理集中可能是由当地历史中的“偶然事件”引致的,重要的是继起的累积因果关系,其理论基础是规模收益递增。.波特(M·Porter,1990).产业集群与国家竞争优势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需求条件生产要素机遇政府(三)区域创新网络企业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大学与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学习(四)创新型网络资本系统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组织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并以此进行资源整合,使拥有者或参与者获益的能力。它是能赋予企业竞争优势的资产,因此,网络资本系统具有特定的经济价值。图示企业企业企业企业中介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产业集群地方政府经济全球化当地文化基础集群的国际化学习与创新文化二、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特征与及其面临的困境(一)上海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特点上海按照城市功能和建设的需要,加快了制造业由内环线中心域区向内、外环线方向和外环线外转移的步伐,建构了东、西、南、北四大“产业基地”(东部微电子基地、西部汽车基地、南部化工基地、北部钢铁基地)和九大市级工业园区。上海市九大市级工业园区嘉定工业区松江工业区康桥工业区莘庄工业区青浦工业园区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宝山城市工业园区崇明工业区金山嘴工业区特点:(1)在产业层次和企业规模上,上海以大企业为主,重点发展重工业,如汽车、化工、钢铁等,并形成上海制造业支柱。(2)在资金来源与发展方式上,上海发展产业的途径主要是推动国资与外资合资合作,政府为主引进投资规模大的外资项目。(3)在集中程度上,上海的产业群大部分在市郊的开发区,同一产业分布在不同区域,如汽车产业在安亭、金桥、临港基地等,微电子及通信信息产业则分布在松江、青浦、浦东和漕河泾地区等,布局相对分散。(4)在产业链的延伸上,偏重于产业链的一端,多数是产值较高的产品;虽然拥有一批国家级的大市场,但与本市产业发展的联系不紧密。(5)在集群类型上,上海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落后于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上海关注国企改革,重视国企与外商的嫁接,依靠国有控股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产业,但计划经济下的上海制造业并没有具备开放的、经过市场充分竞争的独特优势,且在上海产业经济中,缺乏民营企业、缺乏中小企业的广泛参与,市场活力不足,使得上海产业集群的市场化程度久高。(二)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民营企业是其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是市场主导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浙江省以专业化分工为特点的“块状经济”十分活跃。在浙江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集群成长模式已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点,并成为该省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和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其中较典型的有温州鞋革与服装、绍兴(县)印染和织造、乐清低压电器、萧山化纤、海宁皮革、嵊州领带、永康五金、永嘉纽扣、桐庐制笔、诸暨袜业等。如温州市的打火机产量占世界70%;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全国的80%、世界领带市场的30%;永康的衡器产量占全国的2/3;苍南铝制微章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5%;海宁的装饰布占全国市场的35%;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3。鲜明的发展特征(1)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关联互动,伴生发展和壮大。(2)非公经济与民间资本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体。(3)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地方性产业集群发展的首选。(4)基于一定人文特色的集群网络根植性。(三)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与特点集群的类型一是自发成长型产业集群二是企业扩张型产业集群三是市场带动型产业集群四是科技驱动型产业集群五是外资带动型产业集群江苏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1)行业分布广(2)地区分布广泛(3)集群地域差异较大(4)FDI型产业集群成长迅速(四)长三角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1、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同构现象严重“流行”的高科技产业,如电子通信、生物医药等,即使在传统产业也大多集中在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五金制品、精细化工等轻工业。造成上述情形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行的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2、产业集群区内存在企业恶性竞争现象。3、集群技术扩散存在负效应。4、产业地域集中的“拥挤效应”引致集群不经济。根据杰默斯·布查纳(James.M.Buchanan,1965)的“俱乐部”理论,产业集群相当于一个自愿聚集在一起的组织的聚合体或俱乐部。布查纳认为,一个俱乐部的最佳规模就在外部不经济所产生的边际成本正好等于由于新成员分担运转成本的带来的边际节约这点上。超过这个规模,企业的集聚就会引起生产要求价格的上涨产业集群的拥挤效应所引改的不经济主要表现在:①高技术人才聘用成本的上升。②土地、交通等影响经营成本因素的价格或成本的上升。③在某些传统的产业集群内,企业单纯的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升,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并可能引致资源的枯竭。5、FDI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刚性。(1)地方产业政策效应递减刚性。(2)资产专用性刚性。(3)产业价值链趋同刚性。(4)技术创新刚性。(5)产业发展网络结构刚性。三、珠江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及其面临的困境(一)珠江三角产业集群的地理分布、成因与特点在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三大产业分工体系: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被称为“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则形成了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中部的广州、佛山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化工产业带。珠三角由五金制品、纺织、服装、玩具、建材发展到家电、电气、机械设备等产业聚集,再发展到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珠三角产业集群属外向型聚集,这既是市场经济发育成长的结果,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已进入专业化、科技化、全球化的扩张阶段。发达国家的全球发展战略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跨国公司已开始把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步向我国转移,特别是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成熟的东部或东南沿海地区。此轮产业转移具有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领域宽、投资方式多、配套程度高、企业或产业呈群体性迁移等诸多特点。(二)珠三角产业集群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1.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集聚、创新能力不强。2.产业集群的根植性不强。3.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4.部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协调配套较差,无序竞争,协作不足。5.部分集群所在地的政府管理、服务不到位。6.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7.部分同类产业集群间存在技术同质与恶性竞争等不良结果。四、全球竞争下两地产业集群发展的比较分析(一)两地产业集群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发展模式在长三角内,浙江的产业集群属于“原生型”的发展模式,是市场驱动型。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较好地结合了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它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专业化产品为主业,生产性企业子群落与商贸服务性企业子群落并联耦合,根植性较强,集群聚集效应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江苏和上海的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主要与当地的政府行为有关,是一种政府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如江苏的“开发区产业集聚”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珠三角产业集群的形成,则是一种外资“嵌入型”的产业集群,为外资驱动型。它是依靠广东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建立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并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这种“嵌入型”产业集群关联性和根植性较弱,集群具有可“迁移性”。(二)外资在两地集群产业中的作用及其根植性问题集聚于珠三角的合资企业(多属于制造业)正向长三角(江浙地区)一带迁移,这已经形成一种趋势。(三)两地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能力1.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总体区域创新能力都居于全国前列,但长三角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各项指标均较靠前。2.在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的各项指标仍存在差异,其中:作为区域“龙头”城市的上海在各项指标上均名列前茅,创新氛围十分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整个长三角中的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创新所需要的资源。江苏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其一定程度上与政府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有关,良好的创新氛围正吸引跨国公司在江苏投资,高科技产业群的发展很快。浙江的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其经济还缺乏技术创新的色彩,是创新精神远大于创新能力的经济。(四)两地产业集群发展中企业产品品牌状况1.两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全国名牌产品,有79个,占全国名牌产品数的52.67%,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两区域中存在的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有关。2.长三角占全国名牌产数(56个)较珠三角(23个)多,其中,浙江省的名牌产品数为33个,与其“原生型”的传统产业集群有很大关系。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品牌竞争力明显优于珠三角(虽然有部分是由于地域大小方面的原因)。3.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其名牌产品也呈现一定的“品牌集聚性”。如柳市的低压电器集群中,占该产业全国名牌产品数(8个)中的5个;在建筑陶瓷产业中,全国有10个名牌,而广州就占了8个;其它如宁波、温州的服装产业集群中的名牌产品“集聚”现象也较明显。(五)两地产业结构趋同,造成存在产业集群同构现象1、共同点一是第一产业均比全国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二是第二、三产业比重不同程度地高于全国水平。2、两个三角洲地区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制造业成为两个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长三角与珠三角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为55%和52%,不仅远远高于全国平均48.9%的水平,也是世界各国中的最高水平。在两三角洲所辖的25个市中,第二产业比重超过55%的就有11个,低于50%的只有4个。其中,苏州市的第二产业比重甚至高达65.4%。二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64.3%、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64.3%的两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主战场”。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很大。两个三角洲的第三产业比重比2006年世界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比低收入国家的52%也低近10个百分点。3、两地产业结构趋同高科技产业,如电子通信、生物医药等,即使在传统产业也大多集中在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五金制品、精细化工等轻工业中;显现出严重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据调查,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现象最为突出。表明了两地产业集群的升级方向即要大力发展服务业集群,为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基础。(六)两地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位置集群发展通常是伴随着对集
本文标题: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