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建筑史中国建筑学设计基础理论——中国建筑史逻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学习古代建筑发展概述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城市建设概述按时代发展(时间顺序)展开按建筑类型展开礼制建筑宗教建筑风景园林住宅聚落建筑意匠意识形态探究木构建筑特征与做法物质形态研究方法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学习!课前预习将上章节内容!课中思考并且回答所学内容提问!课后复习完成课题报告!结业考试形式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建筑的多样性受什么因素影响干阑式建筑气候窑洞地貌?建筑的多样性受什么因素影响各民族建筑人文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按木构建筑结构体系分类穿斗式井干式抬梁式?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木构架承重建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抬梁式1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基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自下而上,逐层缩短,逐层加高,至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2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链接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这些檩上除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以外,檩本身还具有联系构架的作用。3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木构架承重建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抬梁式1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基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自下而上,逐层缩短,逐层加高,至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2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链接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这些檩上除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以外,檩本身还具有联系构架的作用。3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木构架承重建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抬梁式优点: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木构架承重建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缺点: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穿斗式1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起一排柱子,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2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沿檩条方向)使用斗枋连接,形成一间房子的空间构架。3为节约木材,也可由每根柱落地变成每隔一根落地,将不落地的柱子骑在穿枋上。穿枋穿出檐柱后变成挑枋,承托挑檐。(这时的穿枋也部分地兼有挑梁的作用)?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木构架承重建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穿斗式?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木构架承重建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优点: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整体性强缺点: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抬梁式+穿斗式?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木构架承重建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抬梁式用于中跨,以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穿斗式用于山墙面,以加强建筑抗风性■井干式1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2以天然圆木、矩形、六角形断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木构架承重建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构建——斗拱(宋称铺作)1斗拱的构成简单分为三部分:斗、拱、昂。2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承上启下传递荷载之用。3斗拱至迟在周朝初期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以承载横枋的作法;到汉朝,组成斗拱已大量用于重要建筑中,斗与拱的形式也不止一种。经过两晋、南北朝到唐朝,斗拱式样渐趋于统一,并用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木构架承重建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唐、五代(上)、宋、辽(中)、金、元(下)?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木构架承重建筑■构建——斗拱(宋称铺作)1斗拱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并且随技术发展逐渐变为装饰(如因采用砖墙,出檐变小许多,保护墙面作用减少等),成为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即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2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到抗震作用。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优点1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空间布局灵活2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木构架承重建筑3木构架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缺点4建筑模数制,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1木材资源日益匮乏2木构架建筑易遭火灾,不易保存。3受结构类型及材料限制,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单体建筑■简明1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2单座建筑最常见平面是由3、5、7、9等单数开间组成的长方形。亦有方、圆、六角、八角、花瓣形等平面形式。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单体建筑■真实1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2一般建筑都是无保留的暴露梁架、斗拱、柱子等全部木构架部件。如柱子的“收分”、“梭柱”、“卷杀”处理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单体建筑■有机1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不同功能需要。2易于与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单体建筑■平面、结构、造型三位一体在决定平面的进深时,需同时考虑其屋架梁的长度、用几根檩条;画立面时则需确定剖面粱架,否则难以在立面的出屋顶的高度……中国古典建筑没有独立的立面设计,建筑物的外观必须和它的平面、结构同时考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单体建筑■屋顶造型——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单体建筑■屋顶造型——中国建筑的“第五立面”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建筑群的组合■庭院——中国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称之为“廊院”。3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并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4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院墙则建成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之为“四合院”。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自然观■天人合一——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建筑类型因特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特征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人的“居住”模式70年代设计穴居半穴居住宅威廉·摩根穴居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人的“居住”模式70年代设计穴居半穴居住宅威廉·摩根延庆古崖居其中,有一石穴上下两层,并配有耳房、廊柱,可能是穴居的主人集会或祭祀之地,宽敞雄伟,山民俗称“官堂子”。全部洞穴内,门、窗、炕、灶、马槽、壁厨、烟道等一应俱全,且圆则圆,方则方,均中美学规矩在峡谷三面直立的陡峭的岩壁上,布满了人工刻凿的大石室,或长方形,或方形,大的廿多平方米,小的仅3―4平方米;或单间,或2―3室相通;或套间平行,或上下两层;并有典型的“三居室”。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人的“居住”模式70年代设计穴居半穴居住宅威廉·摩根重庆崖穴居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人的“居住”模式70年代设计穴居半穴居住宅威廉·摩根最后的穴居部落(苗)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人的“居住”模式——穴居70年代设计穴居半穴居住宅威廉·摩根美国西部穴居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人的“居住”模式70年代设计穴居半穴居住宅威廉·摩根“穴居”与现代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人的“居住”模式70年代设计穴居半穴居住宅威廉·摩根巢居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意为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段作巢居,地势高亢燥爽的地段作穴居。即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的不同,使得营建方式多种多样?巢居与穴居居住、营建方式的不同?巢居与穴居的发展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的卯、启口等。其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干阑式民居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地区非常适用。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构件的用法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黄土地带原始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穴居■黄河流域中游,其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为穴居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黄土质地细密,并含有一定的石灰质,有壁立而不易塌陷的特点,适合横穴和袋型竖穴的制作。■穴居的发展,大约经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横穴——袋型竖穴(口部以枝干茎叶作临时性遮掩或加粗编的活动顶盖)——半穴居(竖穴口部架设固定顶盖,古文所谓“复穴”)——原始地面建筑(围护结构都是构筑起来的,围护结构分化为墙体与屋盖两大部件)——分室建筑(建筑空间的组织)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黄土地带原始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穴居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黄土地带原始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穴居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1发展概述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时期的氏族是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台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地势高亢、水土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饮水和交通也很方便。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聚落以向心布局为典型形态。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居住区为聚落的核心,住宅呈向心圆形整齐地排列。■元前2600~前2000年与仰韶文化的住房相比较,这时有相当多房屋的面积有所缩小。但这时的某些聚落已扩大为城市。建筑除半地穴外,地面房屋已广泛应用。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建筑的室内地面与墙面涂以白灰,个别建筑的下面还使用了夯土台基。这种夯土技术的扩大使用,表现为古城围垣。中国建筑史——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67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