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夜归鹿门歌ppt课件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孟浩然名片姓名简历成就著有名篇有其诗风评价(689-740)名浩字浩然人称孟襄阳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孟浩然集》《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质朴明快,清新自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孟浩然的雕像孟浩然故居--鹿门山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孟诗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他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特点:孟浩然名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阅读诗歌:思考:本诗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山中和江边两个场景,请找出场景对应的诗句,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比较这两个场景的特点?山中:山寺钟鸣昼已昏鹿门月照开烟树岩扉松径长寂寥江边:渔梁渡头争渡喧沉缓的钟声——悠长沉缓婆娑的月光——皎洁清冷朦胧的树影——清幽寂寥幽寂的松径——幽深僻静嘈杂的人声——纷繁芜杂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沉缓的钟声嘈杂的人声请翻译此句:此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此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诗中所写“乘舟归鹿门”的“归”途实际上是在写归向何处?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情感:欣喜沉醉迷恋本诗前两联既有静谧的场面也有喧嚣的场面,既写了向江村的人也写了归向鹿门的自己,两相比照暗示了诗人的什么志向情感?世俗的喧嚣世人向江村归心似箭钟声的悠然我亦归鹿门潇洒超脱两种归途,两种选择对比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怡然自得的心情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我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用典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此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本诗手法用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此为一比;同是乘舟,却是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凡人自与幽人不同,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即指庞公,又是自况,隐含引为同类之意,此为三比;上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此为四比。通过以上四比,既比出了诗人与时人的相异之处,又比出了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比较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与王维《归嵩山作》的异同(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同: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异:1.孟诗着墨轻淡,多用白描,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色彩光泽更为丰富。2.孟诗整个诗境显得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王诗意境充满变化: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的黯淡凄凉,归到嵩山的恬静澹泊。
本文标题:夜归鹿门歌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499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