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中地理新课标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
高中新课程区域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工美附中申凌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来说是一个契机。地理课是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核心科目之一。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尤其是区域地理(人教版地理必修3)的教学中,应进一步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更深一层的协调人地关系,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区域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高中新课程提倡,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知识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应用所掌握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和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所学习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的意识;体会所学知识与自然及社会密切联系,了解学科知识的价值,增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好学科知识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所以,实施新课程的教师就必须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只有教师尽快地适应新课程,并将其贯穿于实践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内容1995年第10期《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牛文元研究员的《面对21世纪的地理学》一文,其中提及地理学基本特征之一是“以人地关系的研究为指导,朝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谐、互补等目标前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对照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规定的地理教学内容要点,它将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下面列出高中地理必修的教学内容框架图:必修教材的学科领域、核心内容、价值追求综上所述,无论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还是教材中的内容都在强调以“人地关系”为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成为地理教以以组组成成地地理理环环境境各各要要素素的的运运动动为为核核心心,,揭揭示示基基本本的的自自然然地地理理过过程程和和规规律律。。尊尊地地之之规规,,建建设设美美好好家家园园以以人人类类活活动动为为核核心心,,分分析析人人类类活活动动与与地地理理环环境境的的关关系系。。自自然然地地理理地地理理11人人文文地地理理地地理理22以以地地为为生生,,协协调调人人地地关关系系因因地地制制宜宜,,促促进进区区域域发发展展以以区区域域发发展展中中面面临临的的问问题题为为核核心心,,探探究究问问题题发发生生的的原原因因、、过过程程、、结结果果和和对对策策,,体体会会区区域域可可持持续续发发展展的的思思想想。。区区域域地地理理地地理理33学的主旋律,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地理学家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尺度包括全球、全国乃至某个区域,只有实现了区域的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全国、全世界的持续发展,因此,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区域的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在地理教育中有序地、深入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本乡本土得到发展,全地区、全国才能得到发展;世界各国间协调、均衡的发展,乃实现全球的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同尺度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既确保其经济和社会获得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地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发展。由上述涵义可知,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要素组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这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以达到人与人、人与地的协调统一,人与地的共同繁荣,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三、高中新课程区域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排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教材中列举了关于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各种事实,以及阐述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从区域持续发展观点来看,也利于树立正确的人与地共同持续发展观念,利于跨世纪公民可持续发展参与能力的培养。“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高中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人教版地理必修3)。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内容,并列举了一系列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新课标提出,以一些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的环境发展、流域开发与治理、工农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等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诸方面的协调,重点在于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是注重探究,明确探究的方向。在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可持续发展内容的基础上,剖析一系列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同课题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到实践过程中,综合研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分析一个典型案例中,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案例中一些示范性的材料,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如以“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为例,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本单元的核心是要阐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从而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案例形式,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两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能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始终以人地关系原理为教学核心,因此不必过分集中深入分析案例本身,而是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具体主要环节和程序如下图:再如,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研究学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成功的经验。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高地西坡,河谷狭窄,落差大;流域内降水量达1200—1500毫米,主要集中于冬末春初,且多暴雨,易造成洪水泛滥。20世纪30年代,流域内灾害频繁,土地贫瘠,航运受阻,经济落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和综合治理,干流上修建劳登堡、瓦茨巴、惠勒等近十个水坝,在支流上也见了大小水坝和水库二十多个,结合河道整治,使干流成为一条全年通航的内陆水路,形成一个具有防洪、航运、发电、供水、养鱼、旅游等综合效益的水利网。随着航运、电力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是开发与整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成功典例,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此引导学生探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比如我国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澜沧江流域等都可借鉴其成功经验。实行区域可持续发展,会出现许多新问题。例如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着庞大人口、相对短缺的资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不断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人为因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自然原因人为原因突破口加剧等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指导我国长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中许多内容涉及当今地理教育,对中国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增强参与观念,培养学生为实施21世纪议程参与能力,是地理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关心全球发展问题,关心我国的发展问题,关心区域发展问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的三大基础。尤其是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更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重要知识与技能目标。所以,高中地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强化学生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参考文献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3、王梅芳.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教学中知识观的转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5)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新课标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00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