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代漢語辭彙古代漢語辭彙•第一節古今詞義的異同•第二節單音詞和複音詞•第三節詞的本義和引申義•第四節同義詞的辨析第一節古今詞義的異同•一.古今辭彙古今辭彙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在詞的構成上,古漢語主要是單音詞,現代漢語則是複音詞占多數。二.在詞的存廢上,可以分為古今通用詞,古用今廢詞。•二.古今詞義(一).詞義基本相同的多屬於基本詞彙。但並非絕對沒有變化,在一些次要的屬性上仍然有一定差別。1.詞所概況的客觀物件發生了變化布衣,今天布是棉,麻,棉型化纖織物和混紡織物的統稱,而古代的布一般指麻布,與帛相對。鏡,現代的鏡子,在玻璃背後塗上水銀。但古人最初用大盆盛水照面,後來用銅製成鏡子。•2.對客觀物件的認識發生了變化虹,古人認為虹是一種有生命的蟲類,傳說它能吸飲,人們叫它“虹飲”。甲骨文中有“出虹自北飲於河”。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虹是陽光射入水滴後,經過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的在雨幕或霧幕上的彩色圓弧。雷,古人認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意志,可以罰暴懲惡。現代物理學則認為雷聲是帶電雲放電所釋放出來的高溫使水滴氣化,空氣體積迅速膨脹而發生的猛烈爆炸聲。•(二).古今詞義有差異的1.程度上的差異a.顯著的走,《說文》“走,趨也。”《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走馬觀花。行李,古指人,今指物。b.微殊的窮,今指貧窮。古代一般指盡,盡頭,所以字從穴。勸,古义鼓勵,勉勵。今义辛勞,勞苦,與“逸”相對。•2.範圍上的差異a.詞義擴大響,回聲/泛指一切聲響。色,臉色/顏色。b.詞義縮小宮,房屋/宮殿。禽,動物/鳥類。蟲,動物/昆蟲。c.詞義轉移領,脖子/衣領。腳,小腿/腳。•3.古今詞義的局部變化a.常用義的變化池,護城河、池塘/池塘。謝,道歉、感謝/感謝。b.非常用義的變化禁,禁止、天子所在地/禁止。崩,崩塌、天子死/崩塌。•4.古今詞義感情色彩上的差異a.褒貶的差異爪牙,武將、猛士/幫兇、走狗。謗,公開的批評或指責/誹謗。賄,財物/賄賂。b.輕重的差異怨,仇恨/埋怨。誅,責備/殺。第二節單音詞和複音詞•一.單音詞把單音詞翻譯成複音詞,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大體上有三種:1.將其變為另外的複音詞:如,師退,次於召陵。2.在前後增加相關詞素:如,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3.在前後增加詞頭詞尾:如,虎,石。有些單音詞連用,看似複音詞,實為短語。•璧有瑕,請指示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二.複音詞(一)單純複音詞1.迭音詞古人稱“重言”。多是描繪狀貌的形容詞,模擬聲膏的象聲詞。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迭音詞與詞的迭用不同。如: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2.聯綿詞(1)雙聲:仿佛躊躇流離玲瓏留連恍惚鴛鴦蜘蛛(2)迭韻:蹉跎倉皇莽蒼窈窕依稀逍遙荒唐混沌(3)雙聲兼迭韻:繽紛優遊輾轉(4)非雙聲迭韻:扶搖狼藉3.音譯外來詞:葡萄琵琶浮屠羅漢琉璃袈裟•(二)合成複音詞1.聯合式:兩個意義相同,相近,相關,相反的詞素並列起來構成的合成詞。(1)同義複詞:兩個詞素意義相同或相近,表義上處於並列地位。賓客言語朋友美麗險阻自從功勞婚姻(2)變義複詞:合成詞的詞義不是詞素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其意義的引申,比喻或借代。骨肉春秋社稷干戈水火•(3)偏義複詞: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互對舉的詞素組合而成,其中一個詞素的意義成為該合成詞的意義,另外一個隻起陪襯作用,充當一個音節。《列子》:無羽毛以禦寒暑。《屈賈列傳》:明於治亂。多由反義詞構成,但有時由相關的詞構成。《禮記》:大夫不得造車馬。•2.附加式:由詞幹和表示附加意義的詞素組合而成。欣然婉如第一阿姊3.偏正式:百姓諸侯天子中國兵法朝廷4.動補式:平定封閉充滿擾亂5.動賓式:將軍革命知府執事6.主謂式:月蝕霜降夏至冬至御用第三節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一.詞的本義詞的本來的意義,是造字時代的詞義,是指與該詞書寫形式相應並有文獻參證的最古的意義,而不是漢語發生時代的原始義或最初義。本義是和引申義相對而言的。•本義是詞義系統的核心。如:益,本義為水漫出來(溢)。水漫—增加,增多一富裕—利益—更加。•二.推斷本義的方法:•1.字形分析法必須有文獻上的佐證。•啟:《說文》“啟,教也。從攴,啟聲。”《論語》:“不憤不啟。”《鄭》:“夫人將啟之。”甲骨文字形正象用手開門。牢:《說文》:“牢,閑(柵欄)也,養牛馬圈也。”該字從宀從牛,“亡羊補牢”。•使用《說文》應注意以下兩點:(1)小篆也不是最早的文字,形體也已經經過演變,使形義關係發生了變化。如“長”。(2)許慎解說的有時不是本義,而是引申義。如“啟”。•運用字形分析法,必須有文獻參證,如果孤立進行字形分析,很可能失於主觀臆測。如“元”,《左傳》:“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可見《說文》的解釋是錯誤的。•2.多義歸納法即運用詞義演變規律,推斷詞的本義,以彌補字形分析法的局限。如“即”: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走近食物前就餐。走近,靠近---抽象意義的走向:就位(登上君主之位)就席(在酒席座上)---在當前的時間,副词即将.•二.詞的引申義就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引申出來的意義.在本義的基礎上繁衍派生出來的意義。(一)直接引申節:竹節。節:竹約也。從竹,即聲。引申為木節。保:撫養。《尚書•康誥》:“若保赤子。”初生的嬰兒。引申為安。直接引申義也可能不止一個,如:問。本義為詢問。直接引申為:1問候,慰問。《雍也》:“伯牛有疾,子問之。”2審訊。《詩•泮水》:“淑問如皋陶。”3責問,追究。4音訊。《晉書•陸機傳》“久無家問。”5過問,管,干預。•(二)間接引申•防:本義為堤壩。《周禮•地官•稻人》:“以防止水。”引申為堵塞水,防止水患。由堵水,防水引申為泛指堵塞,禁阻和防備,防止。防微杜漸。由禁阻,防止引申為約束。《鹽鐵論》:“以禮義防民。”由約束引申為規範,標準。《苟子》:“君子行有防表。”•(三)引申義與假借義的區別:與本義有無意義上的聯繫。•須,本義是鬍鬚,後引申為動植物及其它物體上象須的東西。假借為副詞“必須”。•三.詞義引申的方式(一)延展引申治,本義是治水。由整治引申為治理國家。本,樹根。由在下的部位引申為基礎。舉,舉物。由上舉引申為推薦。(二)條件引申漢,漢水—漢朝—漢族。錢,鋤類農具—貨幣。代,朝代—世代。•(三)比喻引申英,花—傑出人物。斷,砍斷—果斷、決斷。比喻引申和比喻的區別是有無產生新義;新義是否具有穩定性。如:崩。1.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比喻)2.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比喻)3.梁山崩。(本義)4.不義不呢,厚將崩。(比喻引申)5.周烈王崩,諸侯皆吊。(比喻引申)•(四)關聯引申腳,本義是小腿。《說文解字》:“腳,脛也。”引申為足。官,本義是官府,引申為官吏,又引申為官職。兵,兵器—士兵—戰爭。•關聯引申還包括時空方面的引申。曆,本義是經過,經歷。甲骨文象人從禾旁走過.引申為歷時的意義。永,本義是水流長,引申為時間的久遠。第四節同義詞的辨析•一.同義詞的來源1.造字時意義相近構成同義詞見,視,睹,看都是表示人的視覺活動,意義相近,但有差別。《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熟視無睹”.•2.詞義的發展變化形成的同義詞屨,履戰國以前,屨是名詞,而履是動詞,”如履薄冰。”戰國以後,履才有了鞋的意義,《韓非子》:“鄭人有買履者。”兩者變成了同義詞。•3.新詞與舊詞的積累構成同義詞畏,懼,怕上古漢語用畏或懼來表示“怕”的概念,如《論語》:“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怕”在當時沒有害怕的意思,《說文解字》:“怕,無為也。”實即澹泊的“泊”字。到了唐代才出現用“怕”字表示害怕,如元稹《俠客行》:“俠客不怕死。”於是三者形成同義詞。•4.各地方言的差異所形成的同義詞迎,逢,逆都表示兩人行走的方向相對,送往迎來,狹路相逢。《春秋》:“公如齊逆女。”漢代揚雄《方言》:“逢,逆,迎也。自關而西或曰迎,或曰逢,自關而東曰逆。”•二.同義詞之間的關係•1.本義相同相近如《說文解字•阜部》:“陬,阪隅也。”“隅,陬也。”陬、隅都引申為角落之稱。2.此詞的引申義與彼詞的本義相同履-屨.“履”從踐履、踏地的本義引申為鞋。履的引申義便與“屨”的本義相同了,二者成為同義詞。•3.引申義相同年---歲.《說文解字•禾部》:“年,穀熟也。從禾,千聲。”《說文解字•步部》:“歲,木星也。”“年”由本義引申為五穀成熟一次的時間;歲則由於木星由西向東運行,每行經一個星次的時間為十二個月,而引申稱這段時間為一歲。“年、歲”在引申記時的意義上成為同義詞。•一個詞既然在某一義項上與其他詞同義.那麼也可能在其他義項上分別與不同的詞同義。如:“類”,在“種類”這一意義上,與“醜、族”同義;在“相似”這一意義上,與“似”、“如”同義;在“輩份”、“條理”的意義上,輿“倫”同義;在表示推測的“大抵”、“大都”意義上,與“蓋”同義。•三.同義詞辨析的基本方法(一)從詞義方面辨析1.所指內容不盡相同•膚,皮在先秦時代,膚指人皮,皮指獸皮。《左傳》:“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在古代,皮不能指人的皮膚,只有在詛咒人時才說:“食其肉,寢其皮。”•2.詞義輕重程度不同饑,餓饑是指一般的饑餓,而餓在上古指根本沒有飯吃,受到死亡的威脅,饑民/餓殍。《韓非子》:“家有常業,雖饑不餓。”•3.所指範圍不盡相同•聽,聆聽指一般場合的聽,使用範圍較廣泛,而聆一般用於莊重場合,表示傾耳細聽,懷著敬意關切地聽,成語“聆聽教誨”.•香,馨都指芳香,但使用範圍不同。香使用範圍很廣,包括米香,肉香,草木香,瓜果香,泛指一切芳香。馨也指芳香,但使用範圍較窄,特指散佈很遠的香氣,《詩經》毛傳,“馨,香之遠聞也。”•(二)從語法功能方面辨析之,往在“去”的意義上是同義詞,但從動詞後面所帶的成分來看,其用法各不相同。”之”的後面必須帶處所賓語,表示“到—去”,“吾欲之楚”。“往”僅僅表示方向性和目的性,後面不能帶賓語。《孟子》;“往之汝家。”•(三)從感情色彩方面辨析笑,哂“笑”是一般的笑,“哂”則帶有輕視的感情色彩,《論語》“夫子哂之。”•婦,媼都表示老年婦女,而“媼”是對老年婦女的敬稱,“婦”指一般的老年婦女。谢谢欣赏!
本文标题:古代汉语辞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017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