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申请正文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训练计划立项申请书回族聚居区留守儿心理状况研究2一、立项依据2(一)研究背景2(二)文献综述4二、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7(一)研究问题7(二)研究的主要目标13(三)重要性13(三)研究特色15(四)可行性16(五)实践地点的选择17三、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18四、具体安排及进度19(一)准备阶段(2010.11——2011.1)19(二)调查阶段(2011.2—2011.8)19(三)分析总结阶段(2011.9—2011.11)21五、经费预算22六、参考文献:23七、附件:1、问卷24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申请正文回族聚居区留守儿心理状况研究------以河南省国家级贫困县民权县伯党回族自治乡伯东村为例一、立项依据(一)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由于户籍制度等多因素的制约,多数打工者不能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这样就造就了一个数目庞大、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根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占当地儿童总数的18%-22%。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家庭问题、学习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和品行问题日渐突出。这些问题的形成是农村家庭、学校、社会、经济体制与人口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申请正文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申请正文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二)文献综述1、校内文献通过对这几年校内的社会实践和URTP项目的检索分析,发现学生调研留守儿童问题的有三篇文章。《教师有效关爱和指导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以安徽省铜陵县太平中心小学“妈妈老师”戴春霞为例》。这组调研以太平中心小学戴春霞老师为个案,从该校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探索戴老师在有效指导和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策略,以期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献计献策。《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与思考-----以安徽省东至县白石村和北京明圆小学为例》。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以安徽省东至县白石村和明圆小学为调研地,重点突出留守儿童和打工子弟的教育问题,旨在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有较好的把握并为政府管理流动人口提供建议。同时,对当地的教育模式、教育历史以及教育资源的配置进行考察研究,在思考研究的基础上给予科学可行的建议,最终为研究这一地区农村的此类问题提供好的范例。《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教育、生活状况的比较研究——以贵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福建省畲族聚居区为例》。以苗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申请正文族、侗族、畲族聚居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现状的因素中所体现出来的区域差异以及留守儿童问题对当地教育、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2、国内文献近年来对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基本状况近年来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问题。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留守儿童”就会出现2000多篇文章,输入“留守儿童心理”出现263篇文章。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上输入“留守儿童”也会有很多链接。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我们发现研究者们主要集中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他们大多都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学校教育方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机制的对策。建议和对策问题解决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需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应对。研究者们所提的建议和对策包括了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的层面。从上文可以发现,针对政府层面的建议很多,但他们所提建议,在现有条件下难以实现,无法起到高效的作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是说改就改的,这涉及到很多因素。让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申请正文他们重新回到父母身边,解决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是解决留守儿童不再留守的最好方法,但这样的方法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办到的。学校方面,存在着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较差等问题,但这也只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方面,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有效、高效、操作性强的建议。3、国外文献通过在外文电子期刊ElsevierLtd和其他外文网站的搜索,我们发现国外对留守儿童(childrenleftathomepaythepriceofmigrationORleft-behindchildren)的研究还很少,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4、文献综述结语不少研究者指出留守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但由于缺少对其原因的深入分析,以至于对留守儿童提出的教育对策往往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同时综合上面有关农村留守儿童适应研究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过多地采用了问卷定量研究而少有定性研究。从研究结论上看,现有的研究过多地基于“问题视角”,只有为数很少的学者基于“优势”视角来看待留守儿童;同时研究地域和研究力量分散。我们可以发现:以比较客观中立的研究视角,给农村留守儿童一个明确可操作的界定,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关注儿童面对家庭环境变化适应的过程和更广泛的情景性因素,对于深入、真实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将十分有用,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对这种研究选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申请正文择,十分有利;要转换视角,把留守儿童看作是有自身优势的个体,充分发掘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正确看待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资源;最后,就是期待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有更宏观的研究,即综合村落文化、地域差异等来进行比较研究。二,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一)研究问题1、对留守儿童的界定明确的概念界定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迄今,“留守儿童”仍缺乏明确、统一界定,这直接影响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第一,孩子的年龄。留守儿童年龄有以下观点:未满18岁、16岁以下、14岁以下、义务教育阶段、未成年人、6-14岁、6-16岁。许多研究没有对留守儿童的年龄进行明确的界定。第二,父母外出数量是一个还是两个才算是留守儿童。有的认为双方外出才算留守儿童。有的则认为只要一方外出,就算留守儿童。现多数观点认为只要一方外出就算留守儿童。第三,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多数研究在界定留守儿童时,未涉及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是1年以上,还是半年以上,或者3个月以上,或者其他时间长度标准?目前,多数研究认为以半年为标准为宜。有关研究也支持这样的标准:留守半年的儿童在自尊、心理控制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都和一般儿童有显著的差异。留守半年比留守三个月更具鉴别力,可以作为划分留守儿童的标准。我们小组所用留守儿童的概念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已经有半年时间,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申请正文年龄为6-16岁,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研究社会化我们所研究留守儿童的年龄为6-16岁,而这段时间正是孩子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社会化是指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人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至个人心里,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1家庭是社会化的重要机构,是孩子们的第一社会群体,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是全方面的,包括教导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而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孩子们的父母都不在身边,缺少与父母直接的互动,这是否会直接影响社会化的效果,是我们研究的问题之一。社会化的失败也是导致一些儿童出现非正常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身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2我们将主要根据詹姆斯的自我意识分类进行调查,他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对自己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的意识,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权等;社会自我在宏观上是国家,民族,阶层的意识,微观上是受人尊敬,接纳程度,拥有的家庭的经济地位,1《社会学教程》王思斌2009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7页2《社会心理学》全国13所高校编写组2008南开大学出版社第88页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立项申请正文在情感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心理自我是对自己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人们意识到“自我”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才会逐渐产生“孤独”之感;体验到自尊的需要,才会产生与自尊相联系的“羞赧感”和“腼腆感”。这将帮助他们发现了一个自己的的内部世界,解决因“内在”自我和“外在”行为的种种不符或冲突而产生“苦闷”、“彷徨”等情感困境。我们通过对小孩自我意识的调查,了解他们自我意识的现状。帮助他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行动上更加自觉、更加合理、更加有效,运用更好的认知策略,从而使认知活动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包括三方面:一是对他人的认知,如对他个人性特点,表情,行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二是对自己的认知,包括自我评价,情绪自我认知等;三是归因问题,即人是怎么样寻找自己的或他人的行为原因的。通过对社会认知的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寂寞的原因。在社会认
本文标题:留守儿童项目申请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081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