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分析处理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分析与处理稻地小学孟祥焕一、教学重难点、价值取向、隐含点的理解和确定。本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把握主要内容已经具备一定能力了,重中之重就是学习写法和体悟情感,这个教学重点包含了“学习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和“体会文章的情感”。在阅读中,把握内容,了解写法,体会情感,在阅读中得言、得意、得法。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理解“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方面来理解:“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信守承诺、不离不弃、顽强坚毅——“爱”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坚持生的希望,信赖父亲,从父亲身上汲取巨大精神力量——“让”的了不起。支撑父爱的伟大力量、儿子汲取的精神力量都是三次反复出现、多处呼应的这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隐含点,抓住这个隐含点,就能突破“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这个隐含点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虽然课文的真实性有许多非议,但总体上的人文精神是毋庸置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仅仅懂得父爱是不够的,还可以升华到“爱与信念可以创造奇迹”,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们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相信爱与信念会支撑他们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文章中的爱是父子之爱,这种爱是本能的,是天经地义的,我觉得还应该将爱扩散开去融于社会大爱中。让学生懂得爱的深刻内涵,明白在灾难频发的当下,汶川、玉树、雅安接二连三发生地震,突发灾难不可预知,但我们看到救援团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奋力抢救生命;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凝聚力量,传递着人间大爱。这种爱的层次和深度,是需要我们给学生提升的,种下“大爱”的种子,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二、从以下几个角度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主要考虑了以下四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单元目标训练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本课教参提示: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本课课后习题:1、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1)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2)“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综观以上四个方面,就确定了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语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中的重点词“了不起”,理解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领悟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体会父爱。研读课标,吃透教材,借鉴教参,审视习题,就成为我们把握文本重难点的依据。基于以上考虑,确定了“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这一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这一教学难点。三、教材处理(一)教学本课要完成的目标有:1、能找出表现父与子“了不起”的语句,理解“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含义。(落实课标)2、品读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学习表达方法,品味父子之情,学会关爱他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落实课标、单元目标)(二)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打算这样处理:1、总体处理思想:教学本课,在学习方法上以学生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采取以读促思,读思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读写结合,情融一体的方法。因此,教学时,通过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把“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并抓住关键词“了不起”紧扣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反复研读,体会父爱的伟大。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等描写以及人物的言行对比,使学生感悟到父亲的坚定信念和深沉的爱。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读写结合等方法把情感逐步推向高潮,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通过仔细研读,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通过这样的处理,想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2、具体教学建议:(1)初读课文,感受“了不起”。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父与子之间的什么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的可亲可敬,儿子的可爱形象。围绕“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展开教学。让学生找出提领全文的关键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并抓住“了不起”这个关键词,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父子情深。(2)抓重点句研读课文,感悟“了不起”。阅读教学,以读为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采用以读带讲,以读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时,让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子“了不起”的句子或自己感动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写出你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父子外貌、语言、动作等词句,去想象,体验父子的“了不起”。在深入研读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探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说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为了儿子,父亲不放弃,表现了他执着的信念。人们劝阻他,而“这位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父亲的不顾劝阻是多么坚定,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表现了艰难的过程,体现了父亲执着的信念和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去体会父亲的内心情感,去领会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说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表现了儿子高度的责任感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体会儿子的了不起可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结合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亲的传承!(3)角色朗读,体验文本。让学生反复读,多层次地读,培养阅读能力。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与文本对话,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语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离开了”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那不同寻常的爱,正说明了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着,爱得更深厚,是他的爱使儿子和他的同学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这是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在教学父亲的三句话“谁愿意帮助我?”时,父亲的三句话意思一样,但心情却不一样,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品读,在有滋有味地朗读中去感受。再从问题“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危险,父亲为什么不离开?”的回答中,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父亲的伟大。通过分角色合作朗读,使学生感受到父与子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感受父亲高度的责任感。(4)拓展延伸,激发情感。课中播放一位父亲送残疾儿子求学,父亲背着儿子求医等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孩子内心的支柱。课后让学生从课文内容联系到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从而达到对父亲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向学生推荐关于父爱的课外文章《背影》《奇迹的名字叫父爱》,让学生体会另一种父子情深。这样设计不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做到“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本文标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分析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08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