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广播电视概论第一章广播电视的诞生与现状第一节诞生、现状第二节广播电视的本体论●定义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像节目,统称为广播。●广播电视的特征一、对象广泛。不像报刊会受到受众文化程度的限制;不受发行渠道和其他自然、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二、时效性强。电子信号的传播、接受几乎是同时性的,不必向印刷媒介就那个过运输、发行等环节。尤其是现场实况直播,充分体现出事件进行、节目播出、受众收听收看这三个环节的共时同步。三、丰富直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声画合一,生动、直观。尤其是现场性,真实性和感染力强。四、接受随意。具有接收随意性、连续性、近距离观赏的特点。五、顺序接受。线性传播,选择性差。六、转瞬即逝。因而内容要求浅显,既是优点也是弱点。第三节广播电视的组织结构与体制●管理体制上,广播电视事业有三种不同模式体制:一、国家拥有和经营。·特点是,广电台为国家所拥有和经营。·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运作所需的全部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不播放商业广告,基本不进行节目买卖。如前苏联;美国之音;中国。80年代后,苏联解体,俄国私有化;中国成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1997我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确立了宣传工作、事业建设、行业管理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体制。广电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国家重要的舆论宣传机关,因此规定我国的广电由党和政府授权的广电行政部分设立,禁止其他任何单位、个人设立广电,禁止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的广电。二、公共机构经营。特点是,广播电视是由国家委托、特许公共机构经营。运作经费来自收取受众的视听费,民间、私人捐助,政府拨款。在竞争下逐步允许播放少量商业广告。如NHK,BBC,美国PBS。三、私有商营。按市场原则组建的广播电视体制。由财团、个人所有和经营,以盈利为经营目的,收入主要来自商业广告、节目销售、其他经营性收入。国家只是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第二章广播电视传播观念、功能的新发展(宏观)第一节信息观与时效观(观念)新闻观念产生于新闻实践活动,并能动的指导新闻实践活动。广电传播的观念有:喉舌观念,信息观念,时效观念,媒介观念,节目观念,受众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等。其中,信息观念和实效观念变得尤为重要。一、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信息与时效1.新闻与信息的关系。在广播电视新闻中,新闻的本质是信息,其魅力主要来自于信息的力量。新闻价值的大小取决与信息量的多少。因此加强信息容量,不仅是增加广电新闻的播出时间,更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有效信息量来实现。新闻信息量指一条新闻的信息含量,即其量与质相统一的有效信息量。2.与印刷媒介相比,广播电视作为电子传播媒介的优势:①时效性强②覆盖面广③受众层次分布丰富、面广④接收方便2⑤传播的“搭车”效果好⑥传播的容量大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信息观、时效观1发展社会注意市场经济需要大量信息。2广电要适应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3新闻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和时效的竞争。4从实践看,新闻节目数量增多,节奏加快,信息量加大,深度加强,逐步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主流。三、信息观念与时效观念的具体体现1.新闻直播。指不经过预先录音、录像,将事件现场情况、演播室情况同步播出的广播电视传播形式。当今广播电视新闻正朝着缩小新闻事件发生和报道的时间差的方向发展。2.滚动播出。指广播电视新闻首播之后,以正点为单位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后续播出会根据新闻重要性增减删改,或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进行内容的调整,并非简单的重播。能够发挥广电高密度、大信息量的优势,也增强新闻时效、深度、广度。3“大新闻”构架。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新闻、半点新闻、深度报道、新闻评论、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等多种新闻内容,相互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综合性质的结构形式。优势: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面广而深度不够的弱点;满足各群体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4.增强新闻视听性和报道深度。在坚持正确舆论宣传导向的基础上,增强节目的视听性,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报道;注重宣传性的同时,兼顾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四、如何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和时效观念:1.坚持质与量的统一。2防止信息误导和信息污染。信息误导指虚假信息、过时信息、无效信息使人们判断失误、决策失误,进而造成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损失。信息污染指信息过剩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或大量有损社会风气、毒害人们思想、破坏国家安定团结的信息进入信息市场,对社会造成危害和混乱。3建立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第二节广电的“窄播化”趋势(观念)考过05、12名解一、现代社会的自主性、分群化以产权多元化、经济运作市场化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促使社会结构由总体性向自主性、分群化转变。信息数字化革命再次引发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变革,社会分群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这为大众传播受众的中心地位提供了社会基础。自主性、分群化的受众具有以下特征:1.兴趣多元化。2.更关注自身的利益。媒介要反映不同受众的呼声,也要突出服务性、实用性。3.受众权利意识增强。如何满足分群化的受众:1.提高满足受众需要的自觉性。如满足其需求,适应其接受能力、接受习惯等。2满足受众的主要需要的内容。如各种政策信息,国内外重大事件等。3正确把握受众需要的个性、共性特征。二、广电“窄播化”的趋势为适应受众的“非群体化”需要,广播电视逐步由“广播”向“窄播”转变,对传播内容进行细分。现代传播技术的应用(卫星、光缆)大大丰富了频率频道的资源,提供了直接的技术依托。受众对媒介的需求越来越专门化,要求能够尽可能集中地体现不同社会群体的特殊利益和要求,希望媒介关注不同群体的专门兴趣。具体形式:1.系列广播电台(频率)指广播电台从所有频率都播出综合性广播节目,向不同频率播出不同的专业性节目进行转变,从而形成的新型广播3格局。即一个电台下的不同频率传播节目各有侧重,内容上各有分工。专业台的传播内容和功能日趋具体化,通过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从整体上实现对社会的最大限度的覆盖。同时新闻台的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在系列台中占特殊重要地位。系列台关键在于统一领导和专业化,两方面相互作用。2.专业电视频道有线电视cabletelevision和卫星直播电视directbroadcastsatellite所提供的丰富的频道资源奠定了技术性基础。第三节广电传播功能的拓展传播----服务与娱乐(功能)一、主功能和多功能。广电的基本属性,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国家重要的舆论宣传机关。进行正确舆论引导是主功能。广电还具有经济属性,即第三产业的产业属性,基本性质是服务性,因此要积极拓展其他多功能。因此要在保持信息传播、舆论宣传的主功能不能削弱,同时积极发展服务、娱乐功能。二、发展服务功能。·广义上,凡不宜归入新闻、教育、文化、娱乐等节目的均可划分为服务性节目,如市场信息、天气预报、整点报时、广告。狭义上,特指实用的、能直接帮助受众解决工作、思想、生活等实际问题的节目。·这类节目比传统节目更具广泛性,服务方式也更亲切、生动、真实。·目前这类节目多采用杂志型板块方式,融新闻性、服务性、知识性于一体。在突出服务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潜移默化的舆论导向问题。三、娱乐功能。对宣传主功能起着重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娱乐性节目具有以下功能:1.教育、引导功能;2审美功能;3休闲功能;4寄托、移情功能,平衡群体心理。四、积极拓展多功能。1.不能单纯追求传播效果而脱离喉舌性质。2.提高整体节目的质量。第三章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微观)第一节节目的板块化12年名解一、“板块化”定义、特点(即本体论)板块是借用地质学中的概念,在广播电视学中用于对集合式广播电视节目的形象称呼。板块式节目指具有基本固定播出时段和周期,内容融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时段跨度较大。也称杂志型节目。改变了原有单一的节目构造,扩大了受众的信息接受面,满足了多层次受众的需求,具有比较显著的视听效果。其节目编排具有以下特点:1.编排集中,长度基本固定(传统节目编排分散,时间随意性较大)。如广播将全天划分、分割。2.各子栏目内容相互关联(传统结构的节目基本相互独立)。如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生活空间、焦点时刻。3.内容多元化(传统节目内容界定明确、单一)。如兼具新闻、信息、文娱等各类节目。二、节目内容的组合模式1.内容集约模式。指将多数受众在某一时段希望获得的信息和普遍有兴趣的内容进行集中编排。即受众相对集中的需求指向,决定了这类节目的内容编排。2.对象集约模式。指按照节目的目标受众群的特殊需要来集中编排节目。这类节目目标受众比较明确,针对性较强,可以满足特定的受众的多层次的广泛需要。3.混合模式。一般以时段为标志,一多方面的内容来满足多方面的受众需要,介于内容集约和对象集约之间。如双休日板块的节目,受众面较广,需求层次较丰富,混合模式可以兼顾大众口味。三、节目的编排方式除了单个节目内容的编排,对不同节目进行组合编排,也会影响广播电视节目系统效应的发挥。优化的广播电视节目编排结构,可以提升传播效果,最大限度稳定现有受众,争取潜在的受众群。可分为四类:41.传统个体式的节目编排。即多个节目以简单线性顺序排列,节目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这种方式简单易操作,个体节目内容清晰,独立制作;但节目系统的整体效应难以发挥,选择性差,因而应用面窄。2.传统及板块的混合式编排。基本保持个体式节目编排,同时划出部分时段来开办板块节目。(除周末节目和专业频道之外,多采用此,如中央一套)3.亚板块式的节目编排。即把播出时间划分为若干比较小的时间单位,设置针对不同受众、不同内容的节目,时间跨度较小(一般不超过1h)。既能顾及受众面,内容也容易编排,应用广泛。4.大板块的节目编排。将广播电视播出的时间,按照受众的接收习惯划分为若干大的时间段。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一般由主持人直播串联。多应用于专业的电台、电视频道。确定节目编排方式的基本原则应为——1、提高黄金时段的收听(收视)率与开发非黄金时段收听(收视)率相结合的原则。2、满足普遍受众需求与满足特定受众需求要结合的原则。3、节目播出合分结合、适度重播的原则。四、板块式节目的优势1.连贯性强。节目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2.具有比较明确的选择性。板块式节目按手中的接受习惯编排节目,受众可在短时间内接收到所需节目。3.受众的接受兴趣的集中,有利于提高收视(听)率。五、我国节目“板块化”的发展现状●广播现状1986广东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之后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进行改革。在广播节目板块化过程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开始相应调整。广播节目逐步形成三种代表性模式。1.中央台模式。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代表。节目以录播为主,审查严格,制作精良,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具有权威性高、分类清晰、制作严谨的优势,但也存在风格单一、单向传播缺少反馈等不足。2.珠江模式。以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为代表。是国内第一个专业广播电台,采用主持人中心制和直播大板块方式。节目以直播为主,强调双向交流;具有风格生活化、节目容量大、操作手法灵活等长处。但也存在节目分类不明确,粗放制作,内容随意性大等不足。3.东广模式。1992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使板块化达到新高度。节目设置是较完整意义上的板块式,采用主持人直播串联,基本全天候直播。强调精品意识,改变传统训话式的广播腔,并避免了节目流于粗糙、失控的倾向。●电视现状1993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开播,是电视节目板块化的重要里程碑。《东方时空》是融深度新闻、背景、人物报道为一体的新闻类板块节目。与早间新闻组成早晨新闻节目板块。1994《焦点访谈》开播,与《新闻联播》构成晚间黄金时间的新闻版块。1995午间档《新闻30分》开播;1996《中国报道》《世界报道》《体育新闻》组成晚间新闻版块。六、“板块化”的发展趋势1.新闻、信息类节目的比例将继续扩大;2服务类节目比例应继续稳定增长;3.教育类节目保持稳定发展。4文娱、体育专业
本文标题: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096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