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苏区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信仰构建的逻辑理路初探
质量管理43JINGJISHIYE/经济视野苏区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信仰构建的逻辑理路初探梁君思林园媛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基金项目】2015年赣南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培育课题《中央苏区的红色文艺运动与信仰构建》(项目编号:RP201502)研究成果。唯心史观用英雄人物的思想来解释历史和改造历史。因此,研究苏区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产生的基础、性质、作用、特征等,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科学评价知识分子群体等历史人物在具体、现实的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苏区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中央苏区意识形态建设及苏区军民的信仰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苏区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信仰构建“中央苏区是革命环境最为艰难、斗争形势最为险恶、遇到挫折障碍最为频繁的时期,土客籍矛盾突出、各种利益纠葛错综复杂。苏区信仰构建,使一种特殊的“群体意识”转化为一种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物质力量”,并且使苏区时期的“社会变革”蕴含着排除万难、执政为民等红色正能量。信仰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马克思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任何社会革命的过程,信仰构建都会相伴而生。在中央苏区共产主义信仰构建过程中,信仰能够把特殊的、局部的利益上升为整体社会的利益,而且信仰也是苏区时期革命动员不可或缺的条件。1身份焦虑与价值差异:信仰构建的约束机制1.1阶级身份的焦虑大革命失败后,党内普遍把中国革命失败原因归结为以知识分子群体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动摇性,工农出身的党员对知识分子群体怀有根深蒂固的怀疑和排斥。不少地方党认为,知识分子在党内的大量存在,成为基层党组织涣散的重要因素。1932年5月,安徽《省委政治通讯》第一期(《石叟资料》第2卷第2号,资料编号:石——2——15)曾经有记载:“因为同志们的成份既是最大部分为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小资产者不自觉地将其旧□阶级意识带到党里来了。”“组织上的成份不好及涣散——在潜山近六十个同志中,不到二十个是工农份子,其余都是知识分子。但所有这些同志(尤其是知识分子)大都是零乱的孤立的,不是个个都参加在各种群众的机关中可以组织起来成为群众的核心。所以党部都是东拉西扯凑合成立的。这样的涣散的组织当然不能根据群众之切身要求,领导他们起来为本身利益斗争,而表现党的力量。”1933年5月4日中共南广县委《通知第三号:关于几个组织问题》(《石叟资料》第2卷第4号,资料编号:石——2——33)也曾经多次强调,要在党内明确党员的阶级成份问题:“成份要弄清楚——成份栏内,要填:产业工人,手工工人,苦力工人,贫农,中农,富农,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中小商人,知识分子,……等字样,不应该模糊的写着……。”苏区时期,中央及地方党对知识分子作用的消极判断,致使知识分子群体救亡图存、救国救民的历史担当与责任处于极为尴尬的位置。阶级身份的焦虑,成为苏区知识分子追寻共产主义信仰的内在心理束缚。例如,从瞿秋白思想发展轨迹来看,瞿秋白始终无法摆脱对自身知识分子身份的耿耿于怀。1.2价值观念的差异社会革命需要知识分子群体主观能动作用的积极发挥,但是在苏区时期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下,战争更迫切需要红军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工农阶级的经济支援。革命战争的军事胜利、苏维埃区域的持续扩大、经济生产的如火如荼,这些现实的、直接的、物质性的表现形式,使得红军战士、工农阶级成为苏维埃政权下最为强势的群体。而知识分子群体理想的、隐性的、精神性的探索与追求,始终依附于苏区军事战争与经济生产的物质载体之上,致使知识分子群体面对革命现实时会产生主体性缺失。思想浪漫空想、情感丰富细腻的知识分子群体,似乎在苏区革命与战争的粗线条历史轮廓下显得格格不入。一方面,选择革命时的价值差异。部分知识分子选择中共时的彷徨、观望、反复,致使中共部分干部对知识分子群体怀疑、排斥、否定的态度日益加剧。例如,安徽临委在《省委通告第七号》(《石叟资料》第3卷第4号,资料编号:石——3——150)中曾经尖锐的指出:“建立在这些知识分子上的党的基础等于烂泥滩一样,站不住,抓不起……知识分子之加入党大部分都是乘一时革命的高潮做政治的投机”,并且“从前公开在国民党内工作的人,现在仍不肯与国民党绝缘,归到同学在自己平板电脑上做好以后,就可以提交到服务器端,教师就可以在白板上调出同学的答案,并选择若干答案进行点评。【参考文献】[1]李磊,张凯.校园无线网络的规划与设计。[J].电脑与电信,2011(7)[2]黄家荣.移动学习环境下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44质量管理自己的阶级队伍中来,终日与国民党的官僚政客混在一起,变成一种绅士派。”另一方面,投身革命时的价值差异。部分知识分子通过本地党员的相互串联,以地缘、血缘、学缘关系为中心,依托过去知识社群、亲戚邻里关系的借用和转化,组织乡村革命,有的地区出现了知识分子个人权威高于地方党组织权威的现象,使得部分党员干部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产生偏差。1932年5月安徽《省委政治通讯》第一期(《石叟资料》第2卷第2号,资料编号:石——2——15)中曾经指出过某些地方党存在的问题:“你们第二个工作就只是秘密的用个人的感情的联络介绍入党。这样竟把党弄成一个简单的秘密结社。殊不知我们党的责任就在随时随地领导群众根据其切身痛苦起来斗争,唤醒他们的阶级觉悟,发展他们的组织……”2思政教育与舆论宣传:信仰构建的引导机制2.1具体的思政教育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部门机构,是苏区知识分子相对比较集中的场所,因此必须采用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引导机制。中央苏区时期,中共采取了诸多举措开展知识分子工作。一方面,生活上关心,从物质层面上给予照顾。例如,叶青山在1964年12月谈话记录《关于红一方面军后勤卫生工作情况(1930年~1935年10月)》中“关于红军时期的医院工作经验”的部分指出“第六点”就是:“坚持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医院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场所,对他们既进行一定的生活照顾,又要进行政治教育,改选他们。对上级派来、自愿参加和解放来的,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歧视。”另一方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从精神层面对知识分子群体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张杰在《中央红军争取团结卫生人员的情况(1931年1月~1932年)》中曾经回忆说:“1931年1月初在第一次反‘围剿’中,我被红军俘虏的,也就是从国民党军队中解放过来了,那时我才十九岁……我新过来即到达师部,这是红3军7师部……先由政工处谈话,向我们解释红军是工农的军队,为工农劳苦大众的利益服务的等大道理……进一步是师首长找我们谈话,要我们解除思想顾虑,并经常关心我们,政委和师长都亲自教导过我,因此我才安下心来在红军里工作。后来,我被分配到21团当医生,当时还叫医官。经常与团长、政委在一起,也不断的得到关怀和教育。”2.2鲜明的舆论导向中央苏区时期,各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极为艰苦,国民党对各根据地“围剿”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烧杀一次比一次残酷,再加上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以及中共内部连续“左”倾路线带来的严重挫折,致使党屡次处于生死边缘。但是,苏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团结一致,给国民党以重创,使苏区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正是基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使得苏区军民在极为艰苦的外部条件下,不断激发主观能动性,创造了“第一等工作”。鲜明的舆论导向在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引导过程中得到极为显著的表现,特别是在凝聚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等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舆论方面,中共积极报道国外知识分子对苏维埃政权及其思想的认同。例如,1932年1月8日《无线电日讯》181号(《石叟资料》第1卷第3号,资料编号:石——1——19)记载:“莫斯科塔斯社七月十日电:英国大学生近对苏联政治极感兴趣,他们通过了一个反战的决议案,剑桥大学胡德教授曾在苏联作短期的旅行,他对记者谈剑桥大学生近对苏联颇信仰,他们有的旅苏回来,总是开会演讲目睹的印象,在讲词中历次揭露了反苏联的谣言。他们今夏将有很多学生打算去苏联游历呢。”在苏区军民生活中,中共也开展了一系列思想舆论宣传运动。在鲜明的舆论导向下,苏区知识分子群体置身于红色理论的海洋。1933年11月《红色闽北》第二十七期(《石叟资料》第1卷第4号,资料编号:石——1——27)有一个专门板块论述:必须“开展残酷的思想斗争保证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再如,1934年7月25日苏区中央儿童局《时刻准备着》第十八期(《石叟资料》第1卷第2号,资料编号:石——1——14)中记载的《共产主义教育竞赛山歌》,也鲜明的体现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宣传:“教育竞赛大会开,各校儿童动起来。军事文化比一比,再比拥护苏维埃。”3思想重构与行动批判:信仰构建的认同机制3.1思想重构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思想作为指导行为的先决条件,对行为具有指导作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革命战争主要集中在农村区域。由于敌人力量十分强大,红军力量极为弱小,必须在反革命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保存革命火种,积蓄革命力量,传播革命思想,推动革命运动。革命信仰,既能够在精神层面增强中国革命的信心和决心,又能改造人的思想,形成掌握理论的物质力量。1933年10月10日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拥护第二次全苏大会(政治课材料)》(《石叟资料》第4卷第4号,资料编号:石——4——121)中曾经指出:在回答“为什么过去是地主富农,现在在红军中也有选择权呢?”这一问题时,给出了基本的参照标准:“例如某个人,虽然他过去是地主富农或是军阀。但他既然长期参加革命斗争投降了工农阶级,愿为工农阶级利益……这样他已经变成了我们阶级的人。”随着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革命实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具体化,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思想上逐步脱离了诸多不切实际的认识论误区,更加回归并适应于社会物质条件及革命需要。3.2行动批判一个人的幻想、空想、信念、信条或信仰的形成,都是有现实依据的。必须善于透过历史事件的具体呈现,看到支配这种具体行动背后的物质力量。知识分子在革命实践面前的具体实际行动,最能够直接的反映出个人的思想走向及信仰依托。苏区时期,知识分子群体需要用最具体的实际行动来突破理论上的束缚和观念上的偏见。例如,1932年3月10日江西省军区政治部《给独立第六师政治部的一封信》(《石叟资料》第4卷第2号,资料编号:石——4——89)中曾经指出:“地主富农份子完全不容许入党,对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异己份子,必须有严格的条件。要防止一些投机份子混进党里来,这就要坚决反对过去以党作为引诱的饵物的机会主义办法。对这些份子入党,只有在他真正于思想上和行动上表现上是脱离了本阶级的利益而投降到无产阶级,他真正具有无产阶级的思想……才能真是……入党的条件。”从苏区时期中共对知识分子的排斥、不被信任,到之后中共知识分子政策的逐步明朗化,除了中共对知识分子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还有知识分子群体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知识分子群体思想的成熟,是在革命实践的不断历练下实现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回忆个人思想成长时所指出的那样:“哪里有什么生而知之的圣人呀!我也是逐步认识社会、走上革命道路的,最重要的是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哩!”总之,知识分子群体在中国革命中,通过对自身思想、行动的自我批判,实现了个人思想的成熟。无数知识分子群体,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坚定的革命信仰。质量管理45JINGJISHIYE/经济视野提高检测实验室内审工作质量詹胜军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纤维检验所841000内审质量对于体系运行的效果及实验室的自我提高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内审工作的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提高检测实验室内审工作质量的有效
本文标题:苏区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信仰构建的逻辑理路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15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