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苏州吴江区公共实训基地的模式研究
管理观察·总第501期徐超苏州吴江区公共实训基地的模式研究【摘要】公共实训基地是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苏州吴江区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结合本地技能培训水平和职业院校情况,建设了公共实训基地,定位互补、由点及面,逐步形成公共实训基地体系。本文通过探讨什么是公共实训基地、为什么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以及比较分析吴江区的三类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运作模式,希望对吴江及其他地区的技能培训开展、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关键词】吴江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近年来,随着苏州吴江区经济转型升级进度加快,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培养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吴江政府主动顺应形势,加快建设吴江公共实训基地。1.公共实训基地的概念公共实训基地是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根据功能的不同,实训基地一般划分为三种类型:校内实训基地、企业(行业)内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区别于其他实训基地的特点,在于其具有公益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公共服务功能。2.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意义2.1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呼声越来越高,需要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同步转型升级来支撑配套。近年来,吴江产业发展已经站在新起点上,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各领风骚,电子产品、丝绸纺织、装备制造、电缆光缆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四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支撑着吴江经济的突飞猛进。吴江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在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下,企业、商业培训机构不愿意从事培训周期长、投资大、利润低的技能实训项目,这就要求政府提供公益性的公共培训服务,弥补市场缺失。因此,建立公益性的公共实训基地十分必要。2.2提升技能、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关键是提升技能,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中的实践性教学。除了基础理论,更多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侧重于能够在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然要求有一定的场所和设备支持。因此,建立实践性的公共实训基地十分必要。2.3资源整合、避免浪费的需要如果每家企业都建立实训基地,既有场所上的难度,也有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实训基地的档次和规模相对受限。若时时更新,昂贵的设备会造成资金的紧张;仅供本校学生使用也会造成设备的闲置浪费。而在产业集群的地区建立开放性的公共实训基地,既满足了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需要,又避免重复投资。并且有了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基地的设备、师资水平以及建设运作理念会有更大提升。因此,建立开放性的公共实训基地十分必要。2.4响应号召,学习先进的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劳社厅发〔2007年〕1号)提出号召:“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当地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服务,为实现素质就业探索道路,为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与吴江相毗邻的上海市,走在了全国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前列,是吴江学习借鉴的先进榜样。倡导“用明天的需求来培训今天的学员”,通过政府集中投资建立面向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使用、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可提供46个职业类别、覆盖200多个岗位工种的实训,每年利用率75%以上,可完成实训45万人次以上,走出了一条高能级培训设施投资集约化、效益最大化的新路。!!!!!!!!!!!!!!!!!!!!!!!!!!!!!!!!!!!!!!!!!!!!!3.3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体制我国博物馆分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我国对博物馆采取统一管理体制,由国家安排建设计划,国家提供资金、国家统一管理。传统的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博物馆发展需求,使其缺乏有效的竞争意识,所以改变管理体制,是博物馆发展必经之路。首先,从产权着手,改变传统统一管理体制,加强博物馆建设与维护,协调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实行新的管理模式,授予博物馆自主管理、效益之上的管理理念。参考文献:[1]邸昆.如何突破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J]中国城市经济,2011[2]王智远.中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3]章尚正刘晓娟.我国博物馆旅游的制约因素与突破思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作者单位:西安市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中心;陕西西安710054)公共管理99管理观察·2013年4月上旬刊1213.苏州吴江区公共实训基地的三类模式根据承担的主体不同、基地定位不同、建设运行模式不同,目前吴江区已建设有三类公共实训基地。3.1政府型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定位于政府主导、综合性、多专业的公共实训基地。2010年,吴江在职业培训指导中心成功设立“吴江公共实训基地”。由政府投资建立,以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为主要培训场所,提供会计做账、报关报检、电工电焊、插花绿化、家政月嫂、计算机等各种技能培训,并租赁了吴江交通学校校舍设立“高级维修电工”、“电焊工”、“叉车驾驶”、“电子技术”、“中式烹饪”等五个实训室。目前该基地每年的培训人次为7万左右。3.2院校型基础公共实训基地定位于院校主导、校企合作、基础能力培训、人才订单培养的公共实训基地。2010年,吴江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等6所院校签订了“输出地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协议。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与该6所院校签订了技能人才培养协议。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市场导向、技术先进、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与6所输出地技(院)校合作成立了6个公共实训分基地,有力促进了培训资源的集约化。政府多次带领有关企业到合作基地考察、洽谈,加强企业与基地的联系。陕西富平技工学校与中达电子、河南焦作市化工高级技工学校与恒力集团、甘肃兰州铁路技工学校与科林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吴江的企业人才提供基础能力培养。3.3多方合作型专业公共实训基地定位于多方合作、服务当地特色产业、依托专业技术学校、生产型的公共实训基地。2011年,吴江公共实训基地现代纺织业分基地开始建设,并于2012年投入运行。该基地是吴江公共实训基地的分基地之一,位于盛泽镇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建筑面积14600平米。具有学生实训、教师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生产、技术研发、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多方面功能,是一个面向全社会开放、具有地方特色、定位专业型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1)多方合作模式。采取“政府部门支持+学校投入+企业合作+行业协会指导”的创新合作模式,属省内首创。这种模式以政府出资为主,学校、企业出资为辅,由政府支持、行业协会业务指导、学校主导、企业合作参与。(2)符合当地产业特色。基地建设在盛泽镇,符合当地的产业特色。盛泽镇是享誉盛名的“中国绸都”,纺织业发达,全镇现有各类纺织工业企业2300余家、纺织商行5300余家。随着纺织业贸易量不断扩大。民营纺织企业迅猛增长,自主品牌生产企业迅速崛起,纺织产业面临全面提升、改造和优化,对纺织技术专业人员需求量相当大。(3)依托专业技术学校。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纺织技术专业开办于1982年,依托盛泽纺织产业发展起来,在本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该校纺织技术专业形成了纺织品检测与贸易、纺织品设计、纺织品验货标准、纹织CAD技术与应用等相关专业群,并进一步逐步延伸形成纺织品质量检测、染色打样、纺织品实用外贸英语、服装CAD和服装裁剪与制板等岗位的纺织技术类专业链,能够适应吴江、盛泽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技术基础4.吴江模式的启发吴江通过不断创新技能培养方式,建立多类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已走在江苏省前列。实现了以总的公共实训基地为中心,分基地建设不断推进的“1+N”公共实训基地体系。对于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推动吴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本地区及其他地区的技能培训、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也有一定启发。4.1合理定位,不同基地互补吴江的三种公共实训基地定位十分明确。政府型综合公共实训基地定位于综合型、多专业的基地;院校型基础公共实训基地定位于校企合作、基础能力培训、人才订单培养的基地;多方合作型专业公共实训基地则定位于服务当地特色产业、产业技术提升、生产型的基地。4.2由点及面,三步走形成基地体系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由点到面的扩展。吴江模式提供了一种启发:由点及面,三步走形成基地体系。(1)综合型基地引领。可以在一个地区内,先由政府出资建立一个综合型、示范型的公共实训基地实现引领带动作用。(2)基础型基地跟进。选择一些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通过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帮助其改善实训基地条件的方式,建立一批中小型的专业型公共实训基地,实现基础能力培训作用。(3)专业型基地建设。在时机成熟、取得各方面合作支持后,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结合本地技能培训水平和职业院校情况,建立专业型的公共实训基地。4.3统一规划,发挥整体效应吴江的公共实训基地虽然已经形成了初步体系,但各个基地之间的合作较少,仍然没有紧密结合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这既是由于地点的分散,也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网络。如何将各个基地的运作串联起来,充分实现定位互补,发挥整体效应,将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1)统一规划建议由吴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对各个基地的建设与运作、培训的开展做统一规划、统一领导,这样才能将公共实训基地作为一个体系来抓,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2)形成网络建议利用苏州市吴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培训网。通过这个网络一方面可以向社会公示各个基地的不同的培训项目,以便有培训意愿的企业和个人选择参加;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网络合理的分配培训项目,最大程度的实现场地、设备、师资的合理利用,避免忙闲不均,最大程度的发挥整体作用。参考文献:[1]李静.浅谈政府对公共实训基地的“臂距”管理[J].管理观察,2009,(4)[2]吴晓天.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D].D华东师范大学,2009[3]汪哲能.李运祥.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是实训场地建设的必由之路[J].大学时代,2006,(4)(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咸阳712100)公共管理100
本文标题:苏州吴江区公共实训基地的模式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1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