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演示文稿1桃花源记练习题
一、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4分)A.①渔人甚异之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B.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①寻病终②寻向所志D.①诣太守,说如此②不亦说乎二、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4分)A.便要还家B.屋舍俨然C.项为之强D.满坐寂然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豁然()俨然()阡陌()怡然()垂髫()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9分)1、欲穷其林____________2、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3、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_4、屋舍俨然____________5、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6、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7、便要还家____________8、皆叹惋________________9、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五、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8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六、填空。(6分)1、根据文章内容,恰当选用文中四字短语填空。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______”。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________”。离开桃花源时,他“________”,但再来寻找时,还是“________”。2、理解文章内容,并填空。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美好社会理想的世外桃源。从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七、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0分)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原因是:(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2、文中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4分)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__________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__________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缘溪行:沿着、顺着②欲穷其林走尽走到……尽头③豁然开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④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①渔人甚异之: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很惊异。②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③怡然自乐(落英缤纷)5.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C)A比喻B夸张C借代D对比6.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活动、穿戴、心情7.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2)悉如外人都(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请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A.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必说,更不用说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和小孩都高兴愉快,显得心满意足。(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加点词①具答之(详细)②乃不知有汉(竞然)③便扶向路(从前的、旧的)④处处志之(做标记)⑤寻病终(不久)⑥无问津者(渡口)2.翻译下面的句了(4分)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译: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②后遂无问津者。译: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渔人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从秦至晋这段历史上发生事。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四、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3.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4.“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5.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6、本文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7、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8、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问题:按下面的要求写出有关语句:形容桃花林优美景色: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现桃花源环境优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表现社会生活平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人民生活和平欢乐: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第二段中,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①活动②穿戴③心情。3、从第二段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剥削,生活安定和乐的社会,他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4、文中沿用至今的四个成语是: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世外桃源)5、从文段中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缘溪行——逢桃花林→穷其林→得一山→从口入→豁然开朗6、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哪些特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景色优美,生活美好,民风淳朴。7、渔人最羡慕的是桃花源中的哪一点?(用文中原话作答,并谈谈你的理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8、文章“忘路之远近”中的“忘”和“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可否删去?为什么?不可。这两处表明渔人闯入桃花源是偶然的,并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设下伏笔。9、“渔人甚异之”的原因有哪些?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0、谈谈作者为何要写这么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理想,表达对现实的不满。阅读第三、四、五段,回答问题。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的意思。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请)此中人语云(告诉)既出(已经)便扶向路(沿着)诣太守(到)后遂无问津者(渡口)2.分别与“不足为外人道”中的“足”、道“意思全相同的一项是(A)A不足挂齿能说会道B不足为奇道听途说C微不足道志同道合D足智多谋一语道破3.下面加横线的词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A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男女衣着,悉如外人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桃花源中的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用原文语句回答)5.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花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B桃花源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C桃花源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之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6.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为源外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B为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D为源来外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7.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A)A怕源外世界的人扰乱他们B心胸狭窄,怕源外人也到那里沾他们的光C怕源外世界的人知道后潮笑他们D怕源外的人知道后笑他们不爱故乡故土8.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世界,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世界。
本文标题:演示文稿1桃花源记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1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