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A-001保险行业分析与展望
保险行业分析与展望总公司个人业务部2讲师介绍电话:159379930893寻呼台工作人员出租车司机房屋中介人员现代人事业的成功,不仅在于个人的能力,还要受从事行业前景的影响!4课程大纲中国寿险业的现状中国寿险业的前景中国保险业的沿革5课程大纲中国寿险业的现状中国寿险业的前景中国保险业的沿革6中国近代保险业发展史简介英国商人在广州成立“谏当保安行”•标志着近代西方保险制度开始传入中国;1805年1865年华商德盛号在上海设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标志着中国民族保险业的诞生1948年全国保险业的总分支机构一度达到602家•此时的保险业始终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7中国保险业仅仅用了27年的时间,走完了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几百年的路途,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1980年中国保险业复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1992年寿险代理人制进入中国,激活了寿险市场潜力1949年新中国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保险公司2006年底加入WTO过渡期结束,中国保险业完全融入国际保险市场1958年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保险行业几乎全面停业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7年国有保险公司陆续A股上市8保费收入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银行、证券、保险——中国金融业三架马车1980年4.6亿元1990年169.7亿元2000年1596亿元2005年4932亿元2007年7035.8亿元9截止2007年底,保险行业总资产达到3万亿元截至2007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7万亿元中国保险业已在社会经济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102003年-2007年,累计赔款与给付6800多亿元截至2007年底,已为群众养老和健康积累准备金1.9万亿元中国保险业已在社会经济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11课程大纲中国寿险业的现状中国寿险业的前景中国保险业的沿革12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寿险消费将占到中国保险消费70%。中国保险业未来十年的保费增长仍主要来自寿险业。1992年30.4%寿险保费占总保费的比例1997年55.3%2005年65.8%138728781424227530113228369740614463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1999年-2007年寿险业保费收入(单位:亿元)14-5%0%5%10%15%20%25%30%日本英国美国德国亚洲韩国全球欧洲香港印度台湾中国26%8%-1%6%13%2001年-2005年寿险业复合增长率15寿险保险深度比较(2005年)保险深度=保费/GDP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美国印度中国12.4万亿4.14%8.32%3.06%8.9%7.08%4.86%2.53%7.27%4.6万亿2.7万亿2.2万亿2.0万亿1.7万亿1.7万亿0.7万亿0.7万亿GDP美元保险深度中国仅为1.18%16寿险保险密度比较(2005年)保险密度=保费/人口数英国日本法国美国意大利韩国德国1000美元2000美元3000美元4000美元中国印度中国仅为31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保险密度330.6美元的9.4%。17寿险投保率相比(2005年)投保率=投保件数/人口数日本580%中国大陆10%台湾地区76%韩国105%美国240%相当于10个人只有1件保单相当于1个人有5.8件保单18每10万人中保险从业人数中国181人331人日本香港551人1304人台湾990人980人韩国美国550人仅1人76人中就有1人19保险深度低保险密度低投保率低从业人员少透过数据,我们发现:中国寿险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中国寿险业市场竞争还处在初级阶段20课程大纲中国寿险业的现状中国寿险业的前景中国保险业的沿革21世界第一的人口和世界第四的GDP是保险生长的沃土。随着GDP保持持续增长,中国及亚洲国家将是世界上最可能持久成长和提供非寿险和寿险、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需求的区域。----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保险部负责人尼盖尔·依斯顿22支持中国寿险业高速发展的因素家庭小型化趋势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加快社会变迁养老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十一五规划“人口红利”中等收入家庭增加家庭理财需求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政策支持国十条23社会变迁——家庭小型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核心家庭为主2005年,家庭平均人口3.13人20世纪70-80年代逐步走向核心家庭1982年,家庭平均人口4.43人20世纪50-60年代以三世同堂复合型家庭为主已婚妇女通常有5个以上孩子由复合型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化,使得主要经济来源者责任增加;独生子女增多,现在的一家之主缺少兄弟姊妹共担风险。24中国人口变动预测社会变迁——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人口城镇人口1950年89%11%1965年82%18%1994年71%29%2004年58%42%2010年57.7%42.3%2020年51%49%2030年41%59%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需要寻找新的方式代替土地的保障功能;户籍制度的松动形成人口流动,使原有的伦理人际关系减弱,家庭需要独立面对各种风险。在未来20年中国可能会有3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25社会变迁——人口老龄化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2001年到2020年是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的将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12.37%。这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人口增速3.28%0.66%老年人口总人口﹥26社会变迁——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疑虑30年后,谁养活我们?今天,有6个劳动人口供养2040年只有2个劳动人口供养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未富先老发达国家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尚不足1000美元27社会变更使中国的整个经济、社会结构都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急需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家庭小型化城市化进程人口老龄化28体制改革——养老体制改革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的文件确定了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目标,正式启动了养老体制的改革。现收现付制部分积累制覆盖率低,参保人数少;国家或企业单方负责;“画地为牢”的单位模式;社会化程度低,不利于企业发展。实行代际转移的“横向分配”与代内转移的“纵向分配”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顾及社会公平,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兼顾社会发展效率,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29养老体制改革的困境参保的人数庞大1空账运行规模大2基金收益不佳3养老金潜代率下降42005年2010年4350万人2.2亿人到2006年年底,全国养老金空账额已经达到了9000多亿,还在以每年1000多亿元的规模迅速递增。2003年-2007年,养老基金在贬值缩水名义投资收益率为2.18%加权通胀率为2.2%根据2006年推出的做实个人帐户的养老政策测算,35岁左右的青年人,在未来的20-30年后退休时,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会下降到40%左右,其保障程度将远低于现行的目标养老金潜代率58.5。30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启动教育体制改革。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毛入学率%1985年1998年2007年13370.2万人10564万人全国小学在校生3964.8万人5736.19万人643万人2700万人全国初中在校生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96%99.49%36.8%98%9.8%23%高校收费从全免费到全自费;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接近完全普及。31各种名义的教育“市场化”改革,很大程度损害了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使子女教育费用超过了养老、医疗、住房方面的消费。摘自2007年9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你觉得目前的大学收费020406080100家庭能承受18.86%超过家庭承受能力81.14%020406080100大学学费来源自己暑期打工挣一部分0.66%没钱交,暂欠学校5.25%申请国家助学贷款9.41%父母东挪西借29.32%长期储蓄55.36%中国家庭教育花费已接近家庭总收入的1/3农村家庭每年用在子女身上的教育花费连续两年增长率超过20%城乡贫困人群中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农民干13年能供1个大学生书包装着家里一套房32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第一阶段1985年到1996年第二阶段1997年至今改革着重于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和微观利益的调整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三医”联动、城乡结合、深层推进的新的发展阶段。明确了医疗体系、办医体制、补偿机制等方面的比较具体的基本政策。从1985年正式开始的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33医疗费用增长快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卫生费用年增长达到12%~18%的水平,而同期GDP增长速度则为8%左右。05010015039.9元2001995年2005年126.9元综合医院诊疗费用/人·次01000200030001667.8元40001995年2005年4661.5元综合医院住院费用/人·次500034养老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需要建立一个平衡的由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地说,就是使商业保险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鳌亚洲论坛的秘书长龙永图在2007年“北京CBD国际论坛”上发言35经济发展—“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内的青年人口在某一年附近达到顶峰,随后生育率的下降使这些人需要供养的子女和老人相对较少,于是劳动力队伍的扩张提供了一个把钱花到其他方面的机会窗口。“人口红利”对经济腾飞的贡献率日本新加坡中国2736人口红利期的四大特征:专家预测:我国的“人口红利期”预计将持续到2030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2005年,劳动人员为9.34亿,到2030年将达到9.66亿。人口抚养负担轻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的婴儿潮,1973年计划生育少生了4亿人社会储蓄率高总抚养比下降对中国储蓄率的贡献大约在5%左右人口生产性强GDP的持续高增长,群众财产与财产性收入增加37新农村建设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自由流动也将提高收入水平,未来5-10年将是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快速崛起的时期。经济发展—中等收入家庭增加国际标准,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时,居民生活的恩格尔系数在50%左右中等收入家庭的标准国家发改委把个人年收入为3.4万-10万作为中等收入标准。以三口之家计算就是10.2—30万元根据麦肯析预测,到2015年中国城市中等收入家庭总数比例从22%提升到70.8%,年均增长36%。中等收入的家庭快速崛起将大幅提升寿险和投资性产品配置比例。38经济发展—家庭理财需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百姓进入理财新时代!eDataPower在线调查通过互联网随机调查了被访者的投资理财行为可见资本升值及抵御危机仍为目前百姓投资的主要目的。39目前,百姓的投资理财途径趋于多样化,传统的储蓄理财习惯已被打破。保险已成为百姓理财排序第二的选择。40经济发展使潜在保险需求拥有强大购买力基础!也打破了传统的理财习惯!中等收入家庭比重增加人口红利家庭理财需求412006年6月26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政策支持—“国十条”提出保险行业的目标:要建设一个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经营诚信规范、偿付能力充足、综合竞争力较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现代保险业。明确保险行业的地位: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42要稳步发展住房、汽车等消
本文标题:A-001保险行业分析与展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5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