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讲解提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高)撰稿:史会娜审稿:蒙阿妮【学习目标】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像倒立、缩小(或放大)实像的条件及应用;3.知道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4.掌握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过程。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要点梳理】要点一、凸透镜成像规律1、【高清课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见下表:物的位置像的位置像的性质应用举例u>2f2f>v>f物像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相机,眼睛u=2fv=2f等大、倒立、实像特点:实像大小转折点2f>u>fv>2f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u=f不成像特点:像的虚实转折点u<f物像同侧放大、正立、虚像放大镜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联想它的应用来加以记忆,典型的三个应用是: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它们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制成的。弄清这些仪器的原理,头脑中有使用这些仪器时的情景,就不难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要点诠释: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利用平行光源或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实验室提供的凸透镜的焦距有5cm、10cm和30cm,我们所选的透镜最好在10cm—20cm之间,太大或太小都不方便)2、操作过程中,应固定好蜡烛、凸透镜,然后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读出物距与像距的大小。3、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也找不到物体的像。此时应去掉光屏,透过凸透镜观察火焰的成像情况。4、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简要归纳成“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1)“一焦分虚实”: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一倍焦距以外成实像。(2)“二焦分大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像,(焦点除外);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3)“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实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远离透镜,像逐渐变大。(4)“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成虚像时,物体靠近透镜,像也靠近透镜,像逐渐变小。要点二、凸透镜成像光路图1、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距2uf,像距2fvf如下图所示:2、成倒立放大实像时,物距2fuf,像距2vf如下图所示:3、成正立放大虚像时,物距uf如下图所示:要点诠释:1、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一):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外。2、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二):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典型例题】类型一、探究凸透镜成像1.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装有6个发光二极管的有方格的白纸板做发光物体,如图甲所示,又用这种同样大小有方格的白纸板做光屏,然后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1)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丙所示,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将发光物体由a点移到b点,要想找到像的位置,应移动光屏,直到为止。(2)用这种发光物体和光屏做实验,最主要的一条优点是:。(3)如图乙所示,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1,当发光物体在b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2,则s1s2(填“>”“=”或“<”)(4)小明探究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接着又做了一个观察实验。他把光屏取下来,把发光物体放在凸透镜左侧,从凸透镜右侧沿主光轴向凸透镜方向观察,如图所示,当眼睛离凸透镜较远时看到了发光物体倒立的像,离凸透镜较近时就看不到这个像了,请分析并说明其中原因。【思路点拨】(1)根据像在方格纸上所占格的大小来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要得到像的位置,必须调节光屏使像最清晰为止。(2)将发光二极管与烛焰比较,找出其优点。发光二极管的亮度更大,更容易观察其像,同时其形状规则,利用方格纸,更容易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而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且物距增大时,像距无限靠近一倍焦距.(4)根据实像的概念,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要知道在像点之前光线还未会聚成像。【答案】(1)缩小;光屏上的像清晰(2)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4)因为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所以说是实像,成像点在凸透镜的右侧;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是会聚的,经过成像点后是发散的,所以眼睛必须在成像点以外的光线发散区域才能看到这个像【解析】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实像,从光屏上可以看出,此像比物体小,因此是缩小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此时像距变小,所以应将光屏向凸透镜靠近,直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为止;用这种发光物体和光屏做实验,能使成在光屏上的像变得更清晰,且便于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总结升华】这是一个有一定创新性的装置,利用这一装置更容易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倒正的关系。在物距和像距同时变化的过程中,当物距变远时,像距会变近,而且像会变小,即“物远、像近、像变小”根据这一规律可轻松判断像的变化情况。举一反三:【变式】(2012威海)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1)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刻度处时,为了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2)重新调整后,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在光具座上移到的刻度范围内,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3)当把蜡烛移到35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这种成像规律相同的是。小明做完实验后,想进一步研究透镜成像的情况。他又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表盘及指针的位置,然后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2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应是图3中的。【答案】(1)同一高度(2)60cm~70(3)投影仪;A2.(2012泉州)下面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请你和他一起完成这项探究:(1)小明将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最小的亮点F(如图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f=cm;将一支高1.5cm发光棒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的实像。(2)把该发光棒立于凸透镜前,在光屏上成了3cm高的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A.9cmB.12cmC.18cmD.27cm【答案】(1)12;倒立;缩小(2)C【解析】(1)如图,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平行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凸透镜的焦距是12cm,将一支高1.5cm发光棒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时,u>2f,所以在透镜的右侧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2)因为该发光棒高1.5cm,当把它立于凸透镜前,在光屏上成了3cm高的像,说明此时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2f>u>f,C选项符合条件。【总结升华】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寻找规律,要求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做到深刻理解,并能灵活应用。举一反三:【变式】把高2cm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5cm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成了4cm高的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A.7.5cmB.12.5cmC.4.5cmD.10cm【答案】A类型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3.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思路点拨】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等于像距时,成等大、倒立、实像,物距在2倍焦距处,根据图像可得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再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找出正确的选项。【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随着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当u=20cm,v=20cm,说明此时像物等大,物距像距都等于2f,得f=10cm。所以A、B、C不符合题意。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D符合题意。【总结升华】题目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这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类型三、综合应用4.【高清课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例1】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得到的实像比物体大()A.放大镜B.幻灯机C.照相机D.潜望镜【答案】B【解析】放大镜、潜望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A、D选项错误;照相机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选项错误;幻灯机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B选项正确。【总结升华】题目主要考察了凸透镜和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属于简单题目。举一反三:【变式】(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B.使用幻灯机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像,幻灯片应倒立放置C.只要是放大镜,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成放大的像D.平面镜能成等大的实像【答案】AB
本文标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讲解提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19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