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5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1小学四年级第二单元教案(上册)教材简析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教学目标在本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一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文章里的重点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为了完成本组的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目的,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内容必须和每课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知识与能力:1、认识22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23个词语,会读会认24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过程与方法: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2、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教学时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个目的去展开。教学难点本组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学生并不陌生,但认认真真地做过观察的人并不会多,尤其是坚持长期观察同一种事物的人会更少。持久的观察力需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浓烈情感来支持,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同时还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教学时间安排:《古诗两首》2课时《爬山虎的脚》2课时《蟋蟀的住宅》2课时《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语文园地二》3课时合计10课时2课题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题西林壁》,读懂古诗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首古诗。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教学准备庐山录像教学方法教师范读,讲解。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理解。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修订栏预习借助书上的注释,自读自悟。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展示资料:1.太阳由气体组成的,这些气体熊熊燃烧,发出光和热。2.科学研究认为,太阳可以燃烧一百亿年左右,它已存在大约五十亿年了,可以说太阳现在正是中年。3.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耀眼的太阳上出现了一块像三只脚乌鸦一样的黑斑,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太阳黑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4.播放动画片《后羿射日》,让大家了解古代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5.学生展示自己资料。二、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输”“拭”为翘舌音,恒为后鼻音。2.“输”“拭”“捂”“竭”可联系已学过的“愉”“试”“语”“喝”进行比较记忆。3.“炸”“酒”“输”“型”“掩”“咬”等字可结合形声字特点进行指导。3教学过程4.重点指导:“拳”“掩”的笔画。5.理解抵得上、估计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抵得上”就是等于的意思。而估计就是“大约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确切”三.再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太阳三大特点:1.阅读一至三段:看看太阳有哪些特点?第一段:用熟悉的事例来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其中也运用了数字说明法。第二段: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太阳很大。第三段:用数字说明太阳很热。2.把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学习“远”“大”“热”的特点。A.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老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老师用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老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这时学生们高举右手,有的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由此可见,本文的写作方法很灵活。B.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再次理解抵得上。老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老师:由此可见,课文还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4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说明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C.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老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片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千八百万度。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这时老师要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我们在前面已查字典理解了这个词。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又有学生起来说道: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3.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太阳的三大特点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们下节课还要进一步学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书写本课生字、新词教学后记课题《太阳》远大热太阳5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2.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3.能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造句。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教学难点用具体资料了解太阳的特点。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学生初次学习说明方法,要向学生多做讲解。教学准备太阳资料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修订栏导入上节课大家都分析得很好,了解了太阳的三大特点,具体说来,太阳与人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这个问题我们要好好研究。现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教学过程一、继续学习课文:1.学生朗读4-7段:看看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4-7段写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2.你们自己再读第4-7部分,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提供句式:A、有了太阳……B、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3.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4.指点:这一节先正面说,“有了太阳……”再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太阳……就……”说明了关系密切。用“看起来……其实……”从现象说到实质。5.提问:这一节内容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写在这一段的开头,这叫“段首概括”。阅读这类文章要注意小节开头的话,那样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全小节的内容。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照理关系不大,这里意思转折,所以用上“虽然……但是……”。6.朗读全段。齐读第一句,以下几句轮读。第4段说了太阳与我们人的关系,那么太阳与自然关系怎样呢?请大家阅读5、6、7段,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分别出示两组卡片:6(1)第五段:太阳,水、雨、雪、水蒸气、小水滴、云的形成。(2)第六段:太阳热量多与热量少,与天气的热冷变化及风的形成。(3)第七段:写太阳光具有杀菌能力。二、学习第八段:1.指名读。2.齐读。(突出“没有……就没有……”)最后再次强调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密切。三、小资料:1.1987年9月23日,在我国可以看到罕见的日环食。2.2010年1月15日,我国发生日环食。本次日环食是从非洲中部开始,经过印度洋、斯里兰卡、印度、缅甸,从中缅边境进入我国,最后在山东半岛结束。这也是新世纪首次在我国出现的日环食,上次在我国发生的日环食是在1987年9月23日。天文专家介绍说,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三种。日环食发生时,太阳的中心部分黑暗,边缘却仍然明亮,在天空中形成一个耀眼的光环,蔚为壮观。虽然从专业上来讲,日环食和日全食差别很大,但也是一次难得的观看机会,这次日环食的环食带从我国的云南省入境,宽度大约在500千米以上,主要进过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河南省、山东省。经过的省会城市有重庆市、郑州市、济南市。除东北黑龙江最东部的部分地区外,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可见不同程度的日偏食。我国处于日食带的最东端,日食发生的时间是在下午日落前不久,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可以看到“带食而落”的景象,也就是日食还没有结束,太阳就落入地平线下了。小结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板书设计远大热作业布置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教学后记太阳与人自然关系密切7课题《月球之谜》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教学难点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教学准备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学方法视听法、朗读法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修订栏预习搜集月球资料导入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师: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吗?生:我想知道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师: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今天老就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课文月球之谜探索宇宙奥秘。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2.老师指导:“悬”要读成“xuán”“遐”要读成“xiᔓ幕”字下边不要写成“土”。3.朗读课后生字表中的一类、二类生字。4.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二、再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有哪些难解之谜。82.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搜集的资料和小练笔,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3.组内同学交流所画出的月球之谜。教学过程4.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5.全班交流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a.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b.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
本文标题:25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23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