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我国财政风险问题研究
I摘要财政困难引发的财政风险是当前制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因之一,:国债风险是财政风险的集中。市场经济中运用国债调节经济是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因此,财政风险不可避免。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财政风险具有改革风险与市场风险两相交汇的特点。探究我国财政风险存在原因,并针对这些引发财政风险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关键词:财政风险国债风险财政赤字金融风险IIABSTRACTFinancialdifficultiescausedbythefinancialriskisoneofthereasonsofrestricting,buildingawell-offsocietyinChina:governmentdebtriskfocusonfiscalrisk.Inthemarketeconomybygovernmentdebteconomicadjustmentisanecessarymeansofmacroeconomicregulationandcontrol,therefore,thefinancialriskisinevitable.Ourcountryisintheprocessoftransitiontothemarketeconomicsystemreform,financialriskhasthecharacteristicsofriskandmarketriskoftwo-phaseintersection.Toexplorethefinancialriskofourcountryexistingreasons,andputsforwardthecorrespondingsettlementmeasuresaimingatthesetriggerfiscalriskfactorsKeyword:FinancialriskTheriskofnationaldebtFinancialdeficitsFinancialriskIII目录引言……………………………………………………………………………………1一、财政风险的内涵…………………………………………………………………2二、财政风险的表现形式……………………………………………………………21、窄口径财政风险。………………………………………………………………22、宽口径财政风险。………………………………………………………………3三、国债风险是财政风险的核心……………………………………………………4四、市场经济中财政风险不可避免…………………………………………………4五、当前我国财政风险的特点………………………………………………………4六、国债使用效果的考察……………………………………………………………5七、化解财政风险的途径……………………………………………………………6结论……………………………………………………………………………………8参考文献:……………………………………………………………………………9致谢…………………………………………………………………………………101引言有关风险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尤其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宏观领域的经济风险。其中,财政风险作为宏观经济风险的一个重要内容,已备受关注。财政是作为政府职能履行的物质基础存在的,也是国家与社会安全稳定的根本保证。而财政政策作为我国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其有效应用可以起到优化我国的资源与合理调解收入分配的作用,对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笔者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风险的层面出发,对财政政策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2我国财政风险问题研究一、财政风险的内涵陈学安、侯孝国认为,财政风险是指我国现在执行的有关财政政策,使未来财政工作遭受损或损害的可能性。财政风险是国家和政府的风险,是社会其他风险的承担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缓解甚至化解其他社会风险的手段,国际经济动荡也会引发和加大本国财政风险。吴厚德认为,财政风险是指国家在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和财政手段本身的缺陷以及各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财政风险具有潜伏性、波及性、普遍性、内生性与外生性并存的特点。张春霖认为,财政风险是国家财政出现资不抵债和无力支付的风险。财政风险和政府债务密切联系。丛明、胡哲一认为,财政风险是指财政面临支付危机的可能性,集中表现为赤字和债务的膨胀,当这种膨胀超越一国经济和社会承受力时,将演变成财政危机,并由此引发一国经济、政治的全面危机和社会动荡。二、财政风险的表现形式所谓风险,是未来可能发生的危险。而财政风险是在财政领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的危险。目前我国财政界对财政风险的内涵,主要是从财政收支的角度进行界定的,核心问题在于财政的债务承受状况、承受能力以及债务变动对财政收支平衡的危害。结合财政债务变动和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一些学者又把财政性资金在各个部门、各层环节之间的配置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也作为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内容。概括而论,当前我国的基本观点认为,财政风险是指财政收支之间的不平衡关系以及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国民经济良好运行,从而造成社会危害的可能性。臂力论文网就其具体内容,大致可以按宽和窄两个口径划分财政风险。1、窄口径财政风险。即以财政赤字等财政直接负债衡量财政风险,主要指标是《马斯特里赫特条3约》规定的“欧元区”成员单位的财政健全标准,即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财政赤字余额不能超过GDP的60%(国内称之为赤字率和债务率)。2002年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为3%,但我国财政赤字余额占GDP的比重还只有16%,由此而看,我国财政还有一定的举债空间。2、宽口径财政风险。①所有债务。这一指标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国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带来的风险、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经营带来的风险、财政投融资带来的风险、外债带来的风险和社会保障支出带来的风险。依照该标准使我国实际的财政风险远大于财政直接负债规模。②财力的结构变动。一是财政性资金的横向分布情况,其主要衡量指标是预算内外、体制内外资金的规模和比例关系。其基本观点是预算外和体制外资金过大,意味着财力过于分散,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因此大大削弱。二是财政性资金的纵向分布状况,其主要衡量指标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规模和比例关系,一般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人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即“两个比重”)为标准。其基本观点是,目前发达国家的“两个比重”一般是40%和70%,发展中国家的“两个比重”一般是25%和60%。财政职能弱化风险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财政活动能力的重要指标。8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干预币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大,各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而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却不断下降。1980年美国德国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1.7%和30.3%,印度和新加坡的比重分别为13.2%和20.8%,到2000年上述四国的该数值分别上升到33%、38.5%、22.5%和23.1%,我国政府公共支出份额在2000年只有14.5%,公共支出份额的下降,使得国家一些正常职责的履行因财力不足而受到阻碍,特别是资本项目支出比重急剧下降,直接导致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下降,这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极不相应。据世界银行的调查报告显示,1980一1985年财政投资占GDP的比重,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3%,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3%,而我国自1988年以来就始终在10%以下,1993年更是下降到3%左右,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这种低水平的政府投资造成我国基础产业滞后状况已给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4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财政虽然对农业、科技、教育等重点支出尽了最大努力,但仍然难以满足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中财力的不足致使有关社会稳定和促进改革进一步深人的政策措施,如社会保障、房改、转移支付等难以付诸实施。我国财政收人占GDP的比重不断降低,已经严重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人们将我国财政称为“吃饭财政”,财政收人除了满足基本的经常性开支以外所剩无几,财政运行状况极度紧张,致使财政政策的运用缺乏应有的财力支持,政策的弹性空间减小,国债发行规模越来越大,财政职能不断弱化,财政支出结构成为一种固定比例的形式,已经无法随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加以调整.三、国债风险是财政风险的核心国债处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缓冲,可以跨越时问障碍,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调配不同年度的财政收支。如果运用得当,财政入不敷出时,发行国债可以弥补赤字,提高财政政策的效率和灵活度;但是,如果国债运行出现了问题,则会影响财政收支,甚至会导致财政乃至整个经济发生危机。可见,控制和引发财政危机的关键。所以说,国债风险是财政风险最主要、最直接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我国连续5年大规模发行国债,才会引起人们对财政风险问题的空前关注。四、市场经济中财政风险不可避免风险就是未来不确定情况引发损失的可能性。市场经济中不确定性随处可遇,存在风险不可避免;而且,收益往往与风险共生,不承担风险也就没有收益,这是市场机制的基本内涵之一。要想获得收益,不能指望杜绝风险,只能化解它、防范它。财政风险问题也是这样,在计划经济下的财政实行量人为出原则,甚至可以做到几十年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不过,这却要以经济低效运行为代价。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美国,也曾在19世纪3o年代至60年代进行过保持政府长期无债的尝试,终因有悖于经济发展规律而告终。我们之所以为调节经济而发行国债、承担财政风险,就是为使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收益”。谈财政风险而色变,即如前些年谈赤字而色变,既不客观也不现实。五、当前我国财政风险的特点我国处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财政一方面要承担来自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改革风险,另一方面又要承担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改革风险与市场经济风险5并存,是我国当前财政风险的突出特征。首先分析改革风险。“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虽然可以较好地回避改革障碍,减小阻力,有助于推进改革,但同时也积蓄了许多深层次问题。比如,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之后,大批职工下岗,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为应对人世后竞争压力,增强信誉,降低风险,要给国有银行注入新的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为保证农民利益,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需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税费改革全面推开后,县乡财政将产生很大缺口....这些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需要财政支持。所以说,改革进展至今,对财政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革中孕育的财政风险逐渐上升。再来分析市场经济风险。随着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确立,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正逐步让位于市场,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力降低,财政收支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范。市场经济本身却不是尽善尽美的,政府不但要调节收入分配,确保社会公平,而且要针对市场失灵调节经济,提高运行效率。市场经济特性正逐步形成,经济波动不可避免。为了调节市场经济中的波动,启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就要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可见近年来财政风险中源于市场经济中的一面也在逐步增强。两种风险交汇,使得当前我国财政面临较高的风险。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财政从经济的主导地位退出,深化改革又需要政府推动力,要求强大的财政支持。这就要求财政要寻找到新的融资渠道,既不违背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能够发挥调节市场经济的作用,又能推进改革进程。最佳选择就是发行国债。因此说,国债风险是财政风险的集中体现,在深化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它逐渐凸现出来。六、国债使用效果的考察近年的国债投资和消费虽然对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然而民间消费和投资始终没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支点,经济增长对政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了。市场经济下,经济增长不可能长期依靠政府支出,没有强劲的市场力量推动的经济增长,将使财政面临更大的风险。虽然已有的理论分析以及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下,经济萧条时期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既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
本文标题:我国财政风险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2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