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引言一.了解旅游的产生与发展进程。在人类历史上,人们最初的旅行是为了进行商品交换。旅行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得到了大发展。在封建社会时期这个时期内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如帝王将相的巡游、文人墨客的漫游、贵族子弟的求学、宗教信徒的朝圣等也相继开展。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专门经营旅行业务。19世纪末,内燃机的发明,导致了汽车和飞机的诞生,从而使旅行更快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们收入不断提高,西方国家实行带薪假期,加上喷气式客机用于民航和各国政府对旅游的支持,出现了“大众旅游”的新局面。它标志着现代旅游的产业和发展。二.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旅游的定义: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一、旅游资源的概述: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里凡是能吸引游客,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二、旅游资源的种类:从宏观的角度看,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存在的,是自然界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变而形成的。分为三大类,即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和生物景观类。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反映各时代各个民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风俗和民情状况,具有旅游功能的事物和因素。它也分为三类,即古迹与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和购物类。三.熟悉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1.丰富多样、种类齐全。2.绚丽多彩,独具特色。3.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相辉映。4.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了区域性的典型主题。四.了解旅游活动的组成与种类。围绕旅游资源开展的活动即称为旅游活动。旅游活动的组成。1.旅游者。旅游的主题称为“旅游者”(visitor),而旅行的主体称为“旅行者”(traveller).(游客的基本条件:旅游动机、可自由支配收入、余暇时间。)2.旅游吸引物。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吸引物,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和因素。3.旅游服务及其设施。旅游服务是指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业的人员以一定的物质资料为凭借,为满足旅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各种需求而提供的服务。旅游设施是指旅游目的地旅游行业的人员,向游客提供服务时依托的各项物质设施和设备:交通运输设施、食宿接待设施、游览娱乐设施、旅游购物设施。旅游活动的网络包含的三个方面:客源地、目的地、交通运输部门。旅游活动种类。1.按地理范围划分。旅游活动按地理范围划分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2.按旅游目的划分。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规定,旅游活动按人们出游的目的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休闲、娱乐、度假类;探亲访友类;商务、专业访问类;健康医疗类;宗教朝拜类与其他。五.了解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旅游业对目的地经济的积极作用。1.增加外汇,平衡国际收入。2.拓宽货币回笼渠道,促进经济健康运行。3.增加就业机会。4.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5.增加政府收入。6.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旅游业对目的地社会文化方面的作用。1.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2.有助于增进各国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3.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4.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5.有助于促进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旅游业对目的地的消极影响。旅游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主要表现是:在经济上,可能引起物价上涨,尤其是地价的上涨。在环境上,可能造成人口的拥挤、交通堵塞,加大当地空气、噪声、水质污染,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在社会文化上,为适应游客的需要,当地文化被不恰当地商品化。外来游客的大量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从而诱发主客矛盾。六.了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有着明显的两个不同的时期。1.第一个时期:外事接待时期(1949—1977年)2.第二个时期:从初创到大发展时期(1078年至今)1)初创阶段(1978—1990年)根据世界国际旅游组织的一般发展规律,旅游业在其初始阶段的显著特点是高投入、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益。2)发展阶段(1991年至今)主要特征是中投入、中速度、中质量、中效益。3、定位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学发展时期(2009年-)第一章:中国历史概述第一节:中国发展简史一.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经过90年霸局的准备时期,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大会诸侯,树立了霸权,春秋历史从此进入了霸权争夺时期。齐桓公任用政治家管仲为相,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并推出“尊周“的口号,达到齐国霸业的高峰。历史上,将先后在黄河流域争霸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称为”春秋五霸”,晋、楚平分霸权使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上告一段落。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攻占北京,明王朝灭亡。崛起于东北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建立了八旗制度,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其子皇太极于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迁都北京。二.了解王朝更替的顺序、重大历史事件的年代以及在科技方面取得的属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的成就。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约六七千年前,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散步着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人类开始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则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个典型。历史发展到5000年前,划拨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一时期的氏族部落的文化遗存,主要有河南龙山文化、江苏青莲岗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等。2.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商经过数次的迁都,最后定都殷,所以,商也叫殷。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可以作为商代晚期青铜器冶铸水平的代表。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周代政权的性质是奴隶主贵族专政,实行分封制。周王朝还建立了宗法制度,利用血缘纽带与封建制度相配合,来团结同性的贵族。周朝推行“井田制度”。3.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它得名于鲁国的史书《春秋》。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则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晋国分成韩、赵、魏三国,加上齐、秦、楚和燕被称做“战国七雄”。鲁国首先实行的“初税亩”制度,使私田所有权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开始瓦解。4.秦至鸦片战争的封建社会时期。1)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秦王朝,定都咸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全国统一,号称始皇帝。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开始时吴属联合,对抗曹操。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掉魏帝,建立晋朝,历史上称西晋,国都仍在洛阳。280年,西晋朝灭吴,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几十年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了短期的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建立隋朝。589年隋灭掉了南方的陈,结束了南北的对立,重新统一了中国。3)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统治期间,隋朝建立了“六省六部制”,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实行均田,大举科举,给较多的人有入仕当官的机会,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在营建东都洛阳的同时,调集80万民工开凿大运河。4)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继续发展的时期,是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到全国统一的时期。907年到960年,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朝代,历史上称为“五代”。5)明、清(至1840年)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即今天的南京)即皇帝位,国号明。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的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丧权辱国的条约。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举行了南昌起义,随后又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并开始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许多其他革命根据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正式开始。经过8年的抗日战争,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正式开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毛泽东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从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结束,转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二节:中国历史常识一.了解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国号的来历、帝王皇族的称谓以及帝王谥号、庙号、年号、陵号等名称的概念。主要王朝国号的来历。1.根据原来的部族名定国名,如商、周(武王)、秦。2.根据发迹地定国名,如汉(刘邦从汉中起兵战胜项羽从而建立西汉)。3.根据封爵定国名,如晋(司马炎曾被封为晋王)隋(杨坚曾被封为隋王)、唐(李渊曾被封为爵唐国公)、魏(三国曹丕袭位魏王)。4.根据吉祥文义定国名,如元(《易》爻辞:“大哉乾元”)。5.以建立者的姓氏定国号,如陈(南朝为陈霸先建立)。6.以社会上流传的口号定国名,如明(“弥勒降生,明王出世”)。7.以同音通假定国名,如清(同“后金”之“金”)。8.根据政权所在地定国名,如蜀(三国之蜀及五代十国之前、后蜀处于巴蜀之地)、吴(三国吴地)。帝王皇族的称谓1.王、天子。在奴隶社会最高统治者可称“王”、“天子”。“王”的称谓源自原始社会。“天子”之称谓出现于西周。2.皇帝。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将“皇”和“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为封建社会中历代君主沿用。“皇帝”也简称为“皇”或“帝”,如“唐明皇”、“汉武帝”。“皇帝”的父亲被尊称为“太上皇”。3.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皇后:皇帝的正妻。嫔妃:皇帝诸妻的通称,清代具体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等称号。4.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太子”。皇太孙:由皇帝册立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5.公主、驸马。帝王的谥号、庙号、年号、陵号等名称概念。1.谥号。谥号始于西周。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裦或贬或同情的称号,称为谥号。2.庙号。帝王死后,其继承人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3.年号。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4.陵号。封建皇帝陵寝的名字叫陵号,始于西汉,如长陵、阳陵、孝陵、杜陵等。二.了解天干地支的名称顺序及其组合方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毛、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合称“干支”经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成60对,为一个周期,用以记录日、月、年,循环往复。三.了解年、月、日、辰及其记录方法。1.年。地球绕太阳公转运行一周为一年。古人测得365.25日为一个太阳年。2.月。古代计算月亮绕地球与太阳一个“合朔”周期的时间为29.53日,叫一个月。3.日。古代以一昼夜为一日。4.辰.古代分一日为十二个辰,也叫“时辰”。纪辰用十二地支,每日24小时,每2小时为一个时辰。四.了解四时、节(气)以及生肖。四时也称为“四季”。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可称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为夏,亦有孟、仲、季之称。秋、冬同理。七、八、九为秋,十、十一、十二月为冬。节(气)。一年分24个节,也称“气”或“节气”。24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生肖也称十二属相。生肖起源于战国,东汉时已有明确记载,以十二地支配十二种动物构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
本文标题: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29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