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色彩构成―第六讲(调性)-新
冷暖感觉并非为肌肤的温度感觉,而是如前所述,主要是人的一种心理反应,它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是联想的结果。色彩的冷暖感主要由色相决定,红/橙/黄为暖色系;青绿/青/蓝为冷色系;绿/紫为中性色系,不同色相的冷暖以含有红橙和青蓝比例而定。其次,在同一色相中,明度的变化也会引起冷暖倾向的变化,凡掺和白而提高明度者色性趋向冷,掺黑降低明度者色性趋暖。色彩的冷暖性质不是绝对的,它往往与色性的倾向有关,同为暖色系,偏青光者相对倾向于冷,偏红光者则相对倾向于暖;同为冷色系偏青光者相对倾向于冷,偏红光者则相对倾向于暖,色彩的冷暖对比在色彩艺术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伊顿认为冷暖可以用一些相对应的术语来表示:冷色:透明、镇静、阴影、稀薄、空气感、遥远、轻的、潮湿。暖色:不透明、刺激、日光、浓密、土质感、近傍、重的、干燥;冷暧对比色在色相坏上的两端,冷极色蓝、暖极色橙,红、黄为暖色,红紫、黄绿为中性微暖色,青紫、蓝绿为中性微冷色。我们可以从冷暖区域彩色示意图小总结出以下几点:(1)冷暖的极色对比为冷暖感觉的最强对比。(2)冷极色与暖色的对比,暖极色与冷色的对比为冷暖的强对比。(3)暖极色、暖色与中性微冷色;冷极色、冷色与中性微暖色的对比为中等对比。(4)暖极与暖色、冷极与冷色、暖色与中性微暖色、冷色与中性微冷色的对比为弱对比。如果介入了明度、纯度的变化,色彩的冷暖也会随之变化。色彩的冷暖对比影响远近空间距离关系。因此,运用冷色在心理上具有后退收缩感、暖色具有前进扩张的视觉规律来加强画面的深度是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不仅可以增强远近距离感,而且可以加强色彩的艺术感染力。色彩的明暗对比虽然能强化素描层次,但是易于单调乏味,如果同时采用冷暖转换,冷暖调节画法,那么色彩效果就会更显得生动活泼。建筑上的暖调应用建筑上的冷调应用二、亮调与暗调这类色调的应用,一是以无彩色系为主调色,二是有彩色与无彩色的对比色调,三是有彩色系的色调。明度可以组织成不同对比效果的色调,如亮调和暗调的配置,以亮调为主,配以少量的暗色,可呈现明快、爽朗、对比鲜明的色彩效果。色相感强纯度高的色调介入少量的含灰色可形成鲜亮的、活泼的效果,又不失稳重和安定。纯色相与暗色调也形成一种厚重强烈、有力度、艳丽、华贵、辉煌的色彩效果。如果以纯黑白色与纯色调组合配置,可以衬托出纯色的鲜艳,又不失明快且对比强烈的视觉效应。亮调与暗调或灰调,均需在面积对比上占绝对优势,形成视觉上明显强烈的印象。以亮调为基调的招贴设计亮色调设计作品以暗调为基调的油画作品安格尔——摩依蒂赛尔夫人像暗色调书装设计作品强调黑白灰调性构成的招贴设计纯黑白色与纯色调组合三、纯调与浊调的调性表达纯度是影响色彩感情效应的主要因素。纯调与浊调的调性表达不同纯度的调性表达四、其他对比1、面积与色彩对比色彩对比中,面积的变化对对比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个色彩是否能形成主色、主调,它在整个色彩区域与其他色面积的比例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当一种色彩或这种色彩为主构成的色调在画面上占有最大面积时,画面的色调就随之形成。反之,要改变一幅作品的色调,基本手段就是改变色彩的占有面积。色彩面积对比实际上是数量上的多与少、大与小的结构比例的对比。色彩构图时有时感觉某色太跳,而另一色则力量不够,难以在视觉上引起注意,这样除了改变色相、纯度、明度外,对色彩所占据的面积上引化就至关重要了。而暖色具有膨胀感,看起来会比实际面积大,冷色具有收缩感,看起来会比实际面积小。在微调时应该注意形状与色彩对比。歌德把一个色相环分成36等份,以面积的多寡表示色彩的力量比,图中黄占3份,橙占4份,红占6份,绿占6份,蓝占8份,紫占9份。从而得出:上述色彩的面积对应与明度比例成反比关系,例如:黄色与紫色、红色与绿色的明度与面积关系。面积对比在色彩构成设计活动中的影响力和制约力是非常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另外,距离与面积也有很多讲究,应该充分考虑进去。面积与色彩对比2、形状与色彩对比在心理学上,把由一种感觉引起的另一种感觉叫作共感觉或副感觉。色彩的副感觉之一就是色彩的形状。伊顿认为红、黄、蓝三原色恰好与正方形、正三角形、正圆形符合。正方形象征着物体的稳定与重量,有一种实在感。红色饱满、浓郁的视觉特征符合正方形的安定、重量与充实,红色具有扩张感,正方形的四个内角就象指向四方的箭头一样,正方形同样具有扩张性。正三角形在这三个形体中明显地消瘦、锐利、分量最轻、富有刺激性。黄色的特征是明亮醒目、锐利快速,在三原色中黄色最富有刺激性。圆在所以形状中最为详和。使人感到轻快、流畅、漂浮并且没有紧张感。兰色使人想到天空、大海、空气和水,这与轻快流畅、轻松漂浮的圆形相吻合。三原色的形状状共感觉一经确定,作为间色的橙、绿、紫的形状也就应运而生:橙色为介于正方形与三角形间的梯形;绿色为圆与三角形之间的球面三角形形,紫色为介于正方形形与原形间的那种椭圆形。康定斯基把运动感与色彩联系起来,黄色象征离心、青色象征向心、红色象征稳定。另外,康定斯基还把线与色彩相联系,黑代表水平线、白代表垂直线,对角线为绿色、红色或灰色,任意直线与黄色、蓝色相对应。角度与色彩的对应关系为:30度对应黄色,60度对应橙色,90度对应红色,120度对应紫色,150度对应蓝色,180度对应黑色。从对应的色彩看,这些角度与伊顿的形色对应关系有相近的地方,如30度的黄色与三角形相似,60度的橙色与梯形相似,90度的红色与正方形相近。康定斯基把颜色与几何形联系起来,是基于对线与面基本性格的理解,对色彩的独到见解。他说;“黑为死的符号,白为生的象征,前者平躺,后者站立。黑代表水平线,白代表垂直线。他认为,这些关系并不是作为完全相等价值来理解,而是作为内心的对应理解的。此外,日本色彩学家冢(zhong)田氏对色彩与形状之间的相互情感对应关系进行研究与实验,他选择孟塞尔色环的10个主要色相的纯色:红、橙、黄、黄绿、绿、蓝绿、蓝、青紫、紫、紫红,形状选择了正三角形、正方形、菱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六边形、扇形、半圆形、椭圆形、圆形10种几何形,前提是:先看过颜色和形状,然后给10个形容词的限定,对其进行色与形的分别对号,它们是:冷暖、干湿、软硬、锐钝、强弱、收扩、轻重、质朴华丽、高尚低劣、愉快忧郁。结果是:圆——非常愉快、暖、软、湿、扩大、高尚。半圆——暖、湿、钝。扇形——锐、冷、轻、华丽。正三角形——冷、锐、硬、干、强、收缩、轻、华丽。等腰梯形——重、硬、质朴。正方形——硬、强、质朴、高尚、愉快。长方形——冷、干、硬、强。正六边形——无特别感受。椭圆形——暖、钝、软、愉快、湿、扩大。菱形——硬、锐、冷、干、收缩、质朴。以上可以看出,一般以直线组合成的正方形类,所对应的色彩感比较稳重、硬、质朴、男性化;曲线组合成的圆形、椭圆形等曲线形,一般有柔、轻、轻快、华丽等色彩意味;形与色的对应关系既有一定的规律性,也有许多的特殊性。人们对色彩与形态的感受有共性也有个性,每个人都应自己亲自试一试,对于理解色彩的各种特性和视觉心理效应是有一定的启示的。形与色原是无法分离的统一体。色彩的形状共感觉并不显而易见,然特定色彩同相应形状之间的对等关系包含着一种类似因素,它会微妙地作用于人的视觉、轻轻地移动着形与色的平衡法码。据此原理,有时候在各种色彩面积、分布、比例不变,距离、位置与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一下色彩的形状也可以使之加强或减弱。3、位置与色彩对比位置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构建色彩对比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旋律。位置不同但面积相等4、距离与色彩对比距离与色彩对比的关系最易为人们简单地理解为两色并置,距离远对比弱,距离近对比强。显然,凡邻近色并且距离越近就越有亲和力。对比色并置,距离近会产生一种相互排斥的力,距离增加后,两色之间的排斥力得以施放,关系得到缓和,对比在改为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更易为人们接受。同类色等距离的重复,同类色有秩序的重复能构成节奏感。田中一光5、数量与色彩对比数量对色彩对比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为同一画面上究竟有多少种色彩、明度、纯度等出现;二为同一色彩有多少类形体出现;三为同一色彩、同类形体有多少数量。在同一画面中,不管有多少种色彩出现,主色调不应该失落,不管画面活跃着多少种对比,主要的对比关系——色彩对比的关系不能轻易淹灭。数量认识的误区是认为色彩越丰富越好,越复杂越好,结构越交错越好,其实设计表达犹如语言表达,婆婆妈妈式的闲言碎语即便终于表达出意思了也会令人生厌。面积与色数数量与配色面积相等但色块数量不同6、虚实对比所谓虚实相生就是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重点描写与轻描淡写相结合的方法。实者就是有形的、具体的、鲜明的、突出的,虚者就是空白的、模糊的、分散的、灰暗的、隐藏的。虚实关系处理得当,画面意境深远,有画尽意不尽之妙。从色彩的知觉度(易见度)来看,较重的鲜明色是较实的,带灰性的明度较高的色是较虚的、隐伏的。偏青的冷色是后退的、较虚的,偏红的暖色是前进的、较实的。对比强的色调是较实的,对比弱的色调是较虚的。无论是绘画艺术还是装饰艺术,其主体部分常常是充实具体的。为了突出主体,色彩一般应配以鲜明之色,使其醒目突出,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宾体部分因起陆村烘托作用,配色应有所节制,所谓露其要处而隐其全。从色彩构成来看,面积虽然小能量极大的最精彩的最生动的部分是依靠周围色彩对比而起作用的。倘若面面俱到,其结果反而求全而不全,画面主体的生动性往往被掩盖和削弱了。取任意画面,进行6张调性变化的表达:1、冷调冷暖对比2、暖调冷暖对比3、纯调构成4、浊调构成5、明调构成6、暗调构成要求:冷暖调表达准确,颜色组合不少于4套,画面生动、整洁、精致。
本文标题:色彩构成―第六讲(调性)-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33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