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手术室职业危害与安全防护
LOGO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手术室周宗琼LOGO手术室中工作的特殊性相关概念护理职业防护: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针刺伤: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及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足以使受伤者的皮肤损伤。相关概念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等工作中,意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被用于病人的锐器如针头、刀片及其他利器刺伤皮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职业暴露的途径:经皮损伤(针刺、利器损伤)、经黏膜(眼、口、鼻)、经不完整皮肤(裂开、溃疡、擦伤)、长时间接触(完整的皮肤与血液、体液接触≥5分钟)。职业暴露后报告处理程序: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由感染管理科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暴露时间、科室、姓名、暴露方式及部位、暴露源类型、处理方法等。2.根据暴露情况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定期追踪观察并记录。手术室职业危害现状手术室职业危害现状30秒钟62.8%-98%96%又怎样才能不受伤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化学因素1物理因素2生物因素3生理因素4社会心理因素5消毒剂---氯制剂、醛类麻醉剂---乙醚、安氟醚、异氟醚等化疗药品---细胞毒类化疗药等麻醉废气---麻醉剂的代谢产物使用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泄漏其它---骨水泥、碘仿纱条化学因素2.化学性物质危害接触有害物质的途径1)吸入2)皮肤吸收3)洒溅2.化学性物质危害1.3手术室常见的引起化学损伤制剂1)清洁剂2)环氧乙烷3)戊二醛碱性溶液防护措施化学性危害的防护用甲醛消毒、灭菌时,熏箱门一定要关好,以防泄漏。手术室内要有排风设备。取放物品时应戴口罩、护目镜,先看准放置位置再操作,动作要迅速、准确。配制标本时,要戴防护手套,要使用标本密封袋防止气体溢出。接触2%戍二醛应戴口罩、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和腐蚀双手及减少吸入。消毒灭菌时,容器要加盖,尽量减少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化学消毒剂的使用范围。化学性危害的防护实施麻醉前,麻醉师要检查麻醉机的性能,防止漏气,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管理,麻醉机废气出口安装废气集中回收器。合理安排孕期护士工作。使用电刀电凝时及时吸尽烟雾,避免烟雾在局部过浓。关节置换手术更换为非骨水泥材料要及时清理干净;腹腔镜手术时,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衔接处,防止二氧化碳泄漏。工作时可佩戴有吸附功能的口罩,工作之余加强自身健康维护,保持良好的呼吸及心肺功能。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锐器伤针刺伤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噪声温度性损伤物理因素手术室锐器刺割伤呈上升趋势缺乏合适的,可代替传统医用新技术安全性的产品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手术室锐器刺割伤呈上升趋势的原因信息沟通上报体系不完善锐器损伤的种类缝针,注射器针头,筋脉留置针针芯未按操作规程,手术器械刺伤在手术台上回套注射针针帽刺伤被刀片划伤或剪刀刺伤锐器伤,针刺伤的防护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持针器或血管钳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如果必须套回一定要单手操作或借用止血钳,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针头保护套而覆帽。锐器及用后的针头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1.手术室的X线防护1.手术室的X线防护防护措施I.基础防护措施1:严格操作规程,避免自伤;2:防止空气污染;3:严格处理手术医用垃圾。1.手术室的X线防护防护措施II.个人防护装置的使用①距离防护②时间防护③屏障防护④剂量限制防护策略:(1)工作时穿铅衣、铅围裙和铅围脖等防护用具进行屏蔽防护,降低随机性效应发生概率;(2)医生和其他辅助人员日常应熟练掌握手术技能,减少手术时间从而降低医护人员自身的受照剂量。(3)在手术时,备用人员在铅屏风后面等候或离诊断床稍远一些,将时间防护、屏蔽防护和距离防护进行合理利用。(4)X射线曝光条件下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计,定期监测医护人员所受辐射剂量。噪声的防护为防止或减轻噪声污染,尽量做到操作准确、轻柔,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新设备。定期检查器械车,使用润滑剂加强保养。吸引器应做到即用即开,各种监护仪器音量大小适宜。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遇烦躁的病人不可大声训斥,应于以多种措施尽快使之安定,减少对他人的不良刺激。保持室内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话。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细菌---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血液、尿液、粪便、积液、脓液等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也可存在病人的衣物及用过的器具中。生物因素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中。(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生物性危害的防护医师病人护士医疗单位的工作人员,由于职业关系解除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致感染者的称职业暴露。医生手术前为病人做好血液的HBV、HCV、HIV检查,急诊手术病人按阳性处理。术中医护人员只关注病人的手术进展和生命安全问题,而自身的个人防护无暇顾及。手术室护士要重视包保护病人及“自我无伤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尽可能排除各种因素造成的污染和伤害,确保病人和自身的健康。防护措施生物性危害的防护(一)病人术前完善各项必要的检查与化验,包括:肝功能、乙肝抗原、抗体、丙肝、梅毒、艾滋病等,已知感染者做好细菌或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有特殊感染时应在手术单上注明,以便于手术室作出合理的安排。对艾滋病抗体阳性及有特异性感染者应作特别记录并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门口设有隔离标志。与手术无关人员不要入内,谢绝参观。急诊手术未来得及进行病毒检测的按阳性处理。生物性危害的防护(二)护士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相关疫苗接种如:乙肝疫苗。通常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进行接种,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且对丙肝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术前应自我检查手部皮肤有破损者原则上暂不参加手术的洗手工作,尤其是某些感染性手术。而担当巡回护士时应做好自我防护,如:戴手套,穿隔离衣,接触病人前后、尤其接触及血液、体液后必须洗手。生物性危害的防护术中根据具体情况作好充分的防护准备。术后及时正确处理缝针、刀片、针头等锐利物品、各类敷料以及病人的引流物、冲洗液等,减少危险物的暴露时间。地面及物品表面的血迹应用含氯溶液湿式清洁。(三)医师避免野蛮操作,保护自身,也要爱护护士。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帽子当会有血液、体液飞溅时要使用可以完全遮盖头发的帽子。靴子/鞋先用带着手套的手脱下鞋套然后丢弃,在离开房间前最后脱掉靴子并消毒,彻底洗手。正确使用防护用具面罩在可能会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飞溅的情况下,或者当病人患有可通过小液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时,应佩戴面罩。患有可由空气或液滴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的病人在转科和转院时应该配戴一个外科面罩。正确使用防护用具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或其它污染物时应戴清洁手套。接触不同病人之间应更换手套,在进行同一病人不同部位诊疗操作时应更换手套。使用后或接触另一病人之前应立即更换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长期超时站立,可致下肢静脉血流回流不畅,易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时间空腹,饮食不规律等易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偏头痛等。协助医生给病人摆放体位和术毕搬运病人加上长期奔走会造成腿部肌肉和关节损伤;搬动较重器械易引起肌肉拉伤和腰肌劳损。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全神贯注于手术配合,上身前倾,颈部偏转,角度相对固定在20~80°,术野离器械护士越远,颈部偏角越大,这样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极易使肌肉、肌腱疲劳,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生理因素危害生理健康的防护工作中应重视姿式自我调节,尽量避免被动操作,保持良好工作姿势,长时间站立时,可两腿交替支撑身体,下肢适当原地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静脉淤血。穿弹力袜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曲张。传递器械用物时,颈部与身体同时转动。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预防颈椎病及腰肌劳损。合理安排巡回和上台次数;以缓解疲劳与紧张心理,平时注重营养,吃好早餐;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预防生理性疾病的有效措施。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平时熟悉手术类别及手术医生的习惯,充分准备用物,减少奔跑次数。协助病人摆放体位及搬运病人时应请医生配合,以减少体力消耗。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病人的疾病死亡社会竞争患者需求医疗纠纷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健康的防护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加强心理训练,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改善客观工作环境及工作待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减轻心理紧张,放松情绪,手术结束后,尽快地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合理安排休息,娱乐身心,使工作和生活节奏有张有弛,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到最低。职业暴露后处理程序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伤口后用0.5%碘伏消毒;如果是黏膜则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当事医务人员应认真填写《医院医疗锐器伤登记表》,科室主任或护士长签署意见后分别交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和预防保健科,并到预防保健科办理相关手续。院感科对医务人员外伤事件发生的情况进行登记,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具体部位和损伤的情况等,同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LOGO只有健康,才有一切!
本文标题:手术室职业危害与安全防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44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