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学前教育与幼儿心理学
学前教育与幼儿心理学奈曼旗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金常胜QQ、微信:1021174496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基础理论学科,但是它与教育实践、心理健康都有密切关系,是研究心理发展的学科。心理发展的内容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个体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其中含幼儿阶段)二、心理发展的动因:心理发展的动因问题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争论的焦点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转移,根据教育需求的发展而变化。争论焦点:1、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2、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3、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4、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5、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1、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代表人物:高尔顿家谱调查:从英国名人(政治家法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中选出977人(名人组),又选出977名普通人,调查他们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中有多少名人。结果发现,977位名人的亲人中有332人也同样有名,而977名普通人的亲戚中只有一个名人。认为两者比率的差异是能力遗传决定的证明。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后来被同卵双生子的实验推翻。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将他们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和富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强盗。”完全否定了儿童的素质、年龄特征和内部状态的作用。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不科学的。3、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因其明显的片面性和绝对性而难以服人,受到学者们的批评。随之,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折中的观点,被统称为二因素论。虽然克服了“非此即彼”的片面性,但是没有揭示出遗传和环境之间复杂的本质关系。4、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代表人物:班都拉(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代替学习。第一、观察学习会把父母、教师和大孩子视为榜样,而有意识地模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第二、代替学习儿童不仅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进行学习,同时还观察别人的行为后果。如果后果是被肯定和赞扬分,他就倾向于积极学习和模仿这种行为;反之,他的行为受到惩罚,他就不再模仿。这就是代替性强化的表现。所以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天才是表扬出来的,对学生的教育要始终以正面教育为主。5、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代表人物:维果斯基一、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源泉。1、儿童心理发展而言,儿童与教养者、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源泉。2、语言符号是使心理活动得到质变的中介。儿童掌握了语言,才能真正使低级心理机能转为高级机能。5、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教育教学如何促进心理发展,维果斯基提出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二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三是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1)最近发展区域例如:认识星期,知道一星期有7天和7天的顺序,并在认识昨天、今天、明天的基础上,知道昨天是几号、星期几,今天是几号、星期几,明天是几号、星期几?(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促进发展。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发展的教学原则是略前性原则。例子:通常情况下,孩子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所以,如果我们在3岁就让孩子辨别左右,就过于超前,孩子就是“强记”也是经常搞混。而在5岁教识别左右,又偏晚了,这可能导致孩子未来对方位知觉的认知差。正确的时间,是在孩子4岁以后。在4岁教“左右”就是教学走在了发展的前面。大班教材认识左右和小学一年级教材认识左右(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在最佳的时期提供教学,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而过早的教学可能对儿童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样过晚的开始也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某种障碍。例子:同卵双生子实验6、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代表人物:皮亚杰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1)图式图式即认知结构。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例子:比如树的种类有很多,但一般都包括树干、树冠、枝叶、甚至花果等等特征。当人们看到一棵从未见过的“树”时,虽然不知道它的种类和名称,但是基于头脑中一般的图式,可以很快断定是“树”而不是别的东西,。(2)同化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可以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这只是数量上的变化,没有质的改变。例如:比如会骑车了以后,再学怎么左拐弯,怎么右拐弯,去适应不同路况。(3)顺应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变化。例如:比如你觉得路途遥远,骑自行车慢,于是换了辆摩托。(4)平衡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不平衡,你就会想办法来调整自己来,以重新达到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题外例子:人类活着就是适应的过程,平衡的过程。而不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与人斗都其乐无穷”三、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前运算阶段(2—6、7岁)思维特点泛灵论无法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自我中心主义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类别,但是……思维不可逆转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运算活动。缺乏守恒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为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泛灵论4~6岁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6~8岁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8岁以后开始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自我为中心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通过要求儿童考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儿童能把握整体,也能分辨两个不同的类别。但是,当要求他们同时考虑整体和整体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关系的时候,儿童多半给出错误的答案。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案例思维的不可逆转思维的不可逆活动反演不可逆性胶泥球实验互反不可逆性A=BB=AABBA缺乏守恒皮亚杰水杯实验:给儿童两杯等量的水(杯子形状相同),然后把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同样多?6——7岁以下的孩子根据杯子里的水的高度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口径的大小。这就是缺乏守恒。(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代表人物: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阶段主要任务人格品质婴儿前期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的品质婴儿后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幼儿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成年后期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三、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的概念最初是从动物心理实验提出的。学者劳伦兹发现,小动物(如小鹅)出生后在一个短时期内发生“印刻现象”,即将出生后看见的第一个对象的形象印入到头脑中,并对其产生追随反应。印客现象只有在出生后的一定的短时间才能出现,所以把这段时间称之为关键期。动物关键期儿童的“敏感期”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这就是儿童的敏感期。心理发展期的划分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出生到3岁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岁到6、7岁童年期的心理发展6、7岁到11、12岁少年期的心理发展11、12岁到15、16岁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7、18到35岁中年期的心理发展35岁到60岁老年期的心理发展60岁到衰亡四、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是指3岁至6、7岁的儿童,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一)幼儿的游戏(二)幼儿的认知发展(三)幼儿言语的发展(四)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幼儿的游戏1、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一,幼儿的游戏主导着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第二,幼儿的各种学习多是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的。第三,游戏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一)幼儿的游戏2、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机能游戏重复简单的动作和活动,内容基本反映生活。亲子游戏、模仿游戏主要是婴儿期的游戏象征性游戏儿童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假装游戏是幼儿期的主要游戏规则性游戏游戏规则外显,角色内隐,游戏竞争性决定了游戏的规则性。童年期以后主要是规则性游戏3、幼儿象征性游戏的特点(1)以主题游戏为主(2)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3)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4)游戏中富有创造性(5)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例:“公共汽车”4、游戏的社会性发展游戏中的社会性也遵循着一定的发展规律,根据游戏中参与水平的不同,分三个阶段:三个阶段非社会性游戏平行游戏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旁观游戏协同游戏合作游戏幼儿在玩耍过程中出现类似的情形时不要过早下定论,不合群、孤僻等等定论,孩子的心理发展基本与年龄是同步的。让游戏成为幼教的主题: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表演游戏根据故事、童话、舞蹈等文艺作品的内容,指导幼儿进行扮演结构游戏利用沙、泥、积木、积塑、橡皮泥等进行建造有规则游戏智力游戏语言游戏、数学游戏、科学游戏、智力竞赛音乐游戏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有一定规则体育游戏发展基本动作为主娱乐游戏娱乐为主(二)幼儿的认知发展1、幼儿记忆的发展2、幼儿思维发展3、幼儿想象发展1、幼儿记忆的发展(1)特点:一是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迅速。二是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法发展。三是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2)幼儿基本上没有记忆策略(5岁之前难以运用),幼儿后期能运用的主要记忆策略:一是视觉“复述”策略。反复不断地注目于目标刺激。二是复述策略。不断地用口头重复要记住的内容。三是特征定位策略。捕捉突出的典型的特点作为记住事物的要点(兔子的耳朵长)。2、幼儿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1)、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都是4岁幼儿的人物画。画面人物的头发画得如同小草生长一样,这是因为在幼儿心目中“头发是长在脑袋上的”,就像“小草长在地上一样”。他画出来的头发是其头脑中“生长”概念的形象描绘。许多手指和脚趾的画法,是“多”概念的表现。该幼儿没有形成“5”这一数字概念,把5认知为多,于是便“自然地”画出许多手指和脚趾。2、幼儿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2)、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A、由近及远B、由表及里C、由片面到比较全面D、由浅入深2、幼儿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3)自我中心现象幼儿在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不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对方的观点,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这被称为自我为中心现象。2、幼儿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由于思维具有词的概括性和语言的调节性,幼儿便可以思考不在眼前的事物,思考过去的经验,联想有关的形象,从而能计划自己的行动,预见行为的结果,解决面临的问题。2、幼儿思维发展逻辑思维初步发展(1)幼儿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2—3岁儿童的提问以“是什么”为主。4—5岁儿童的提问以“为什么”为主。“是什么”说明他们的求知水平局限在追
本文标题:学前教育与幼儿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50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