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8【经济课件】武大公共经济学课件
-1-公共经济学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倪星英文名称:PublicSectorEconomics教学要求: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的管理问题。本课程要求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阅读有关文献资料,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弄清有关概念、原理、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1.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2.将学习公共经济学理论和公共经济管理方法结合起来。本课程的内容既有理论又有方法,学生应在学习公共经济学理论的同时掌握现实中公共经济问题的管理方法。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公共管理和变革的实践进行学习。本课程的内容与公共部门的管理实践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中应把课程内容同我国现实公共经济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研究,以增强感性认识,更深刻地领会理论内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言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社会资源有限、人类欲望无限、必须在若干目标之间进行取舍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人们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会计成本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变动是一种增量变动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职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总净收益净边际收益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欲望、需求、满足、激励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传统与习惯、命令与计划、价格与市场-2-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九、当政府发行过多纸币时,物价上升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第一讲市场与政府第一节资源配置的效率一、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帕累托效率(Paretoefficiency):如果在一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下,任何一方当事人的经济福利增进必须以其它当事人的经济福利的减少为代价,那么,这时候的资源配置状态是最优的。帕累托无效率(Pareboinefficiency):指的是一种资源配置状态还有可能在其它人福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一个人或一些人的福利水平有所增进提高。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在存在经济无效率的情况下,若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确实使得某些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而与此同时,其它人的福利水平却没有降低(至少是不变),这种重新配置就是“帕累托改进”。非帕累托改进:若一种重新配置导致某些人状况变好,而另一些人状况变差,由于个人之间的效用无法比较,我们无法确定社会福利总水平究竟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这种情况称为“非帕累托改进”。卡尔多效率:在资源重新配置中,得者之所得多于失者之所失,即能够使得社会总体效率水平提高。补偿原理:在资源配置发生改变之后,将新增加的收益在所有相关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再分配,使得任何人都不受损失。二、资源配置的公平与稳定原则1.公平:洛伦茨曲线(LorenzCurve)、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2.稳定:稳定物价——反通货膨胀、充分就业、经济增长-3-三、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基本概念:社会总效益、社会总成本、社会边际效益、社会边际成本、净边际效益基本定理:边际效益递减、边际成本递增最佳产量的决定条件:MSB=MSC此时的总净效益(TSB—TSC)最大结论:一种有效率的经济制度,必须使其资源配置满足如下条件,即每种物品的社会边际效益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四、资源配置的三种方式1.习惯:适应于传统的农牧业社会,功能有限,范围狭小。2.命令(1)产权结构:理论上:全民所有制;现实中:国家(政府)所有制;困境:委托——代理关系。(2)决策机制——中央集中决策:信息完全的假设——“计算机乌托邦”、政府科层成本为零或低于市场交易成本、经济主体价值完全一致的假设。(3)动力结构:理论上:按需分配——按劳分配;现实中:劳动定额制与固定工资制;困境:缺乏主动创新精神;对策:强调监督机制,重视意识形态动员。3.市场(具体分析见下节)第二节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一、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配置基本假定:1.经济信息完全和对称;2.市场充分竞争;3.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4.没有外部经济效应;5.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记;6.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7.生产资源私人所有。前提条件:P=MPB=MPC=MSB=MSC结论:当所有物品的生产满足上述条件时,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二、市场失灵1.效率的背离——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规模报酬递增。-4-2.分配的不公——自然禀赋差异、机会不均等、价格随机波动。3.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合成谬误。三、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1.提供公共物品;2.矫正外部效应;3.促进有效竞争;4.调节收入分配;5.稳定宏观经济。第三节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公共物品、外部效应、不完全竞争二、调节分配职能税收(累进所得税)、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工资与物价管制三、稳定经济职能相机抉择政策:通过人为的政策调节,逆经济周期而动,在经济过热时加以抑制,在经济萧条时进行刺激,熨平经济波动。内在稳定政策:政府的税收与支出政策机制,是一种“内在稳定器”,可以自动发挥作用,稳定经济。第二讲外部效应第一节外部效应概述一、外部效应的定义1.定义:某个体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且不纳入该个体的经济核算中。2.成因:产生于经济活动中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即经济人个体经济行为的外在影响。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相同之处是,两者都存在着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公共物品强调的是成本与收益的非排他性,而外部效应强调的是经济行为的外在影响;公共物品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使其供求合理化,而外部效应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使经济行为的外在影响内在化。二、外部效应的分类1.对消费的外部效应与对生产的外部效应;2.生产活动的外部效应与消费活动的外部效应;3.正外部效应与负外部效应。-5-三、常见的外部效应现象美化环境技术发明优雅仪表道德教育汽车尾气狂吠的狗夜半歌声课堂鼾声第二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一、负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1.负外部效应的三种情况:外部边际成本不变、外部边际成本递增、外部边际成本递减。2.负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个体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或者个体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市场产生的最优量就会大于社会最优量,导致供给过度或消费过度。二、正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个体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或者个体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市场产生的最优量就会小于社会最优量,导致供给不足或消费不足。三、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第三节外部效应的私人解决一、科斯定理科斯第一定理:在产权明确的情况下,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或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市场机制可以把外部效应内在化,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科斯第二定理:在产权明确的情况下,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或者不是小得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合理的制度选择就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使外部效应内在化,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二、道德规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三、慈善行为——如环保志愿者、私人捐助学校。四、企业——将相关行为主体联合到一个企业之中,以内部管理取代市场交易,使外部效应内在化。五、合约——有关利益各方签订合约,约束相关行为。-6-第四节外部效应的政府解决一、管制——政府直接规定标准,禁止某些行为。二、庇古税(PigouTax)外部效应的本质在于个体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的差异。这时,政府如果能够站在社会的立场上,对生产者征收污染税,如果税率恰好等于边际污染成本,就能够使生产者的个体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这时,市场机制就能够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征税的办法在理论上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在实践上却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政府很难确定造纸厂的边际污染成本,也就很难设定适当的污染税率。因此政府实际上很难通过征税的办法来解决外部效应的效率损失问题。三、财政补贴对正外部效应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给予财政补贴,使其数额与外部边际效益相等,以次将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效益等同的水平。其困难是与庇古税相同的。四、可交易的许可证——以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为例。第三讲公共物品第一节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一、私人物品(privategoods)1.分割性:私人物品是能够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的。也就是说物品和服务的总量X等于每一个消费者i所拥有或消费的该物品和服务量数Xi的总和。2.竞争性:私人物品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其边际成本不为零。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私益物品的供给,就需要增加生产一个单位私益物品所需要的成本。3.排他性:私益物品的排他性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从书店里买下了一本书,店老板就不能再把这本书卖给他人,而且未经我的同意,他人也无权享用我买下的书籍。这时我就拥有了对这本书的排他性消费权。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书的消费总量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所享用的书的算术加总。-7-二、公共物品的定义(publicgoods)公共物品是指这样的一种物品,每个人对其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的消费。三、公共物品的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性(non-divisibility):公共物品的效用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不能划归某特定个人或群体独享。2.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ry):公共产品允许许多人同时消费,且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并不影响其他人的利益。非竞争性特征说明排斥他人消费是不合理的。3.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当某个人在消费公共产品时,要排斥其他人或者是不可能的,如国防、社会治安、流行病免疫措施、社会福利等;或者是要花费很大成本,如广播电视信号、灯塔、环境保护等。非排他性特征意味着排斥他人消费是不可行的。四、公共物品的识别1.看物品的效用是否存在不可分性。如有不可分性,则进行下一步分析。2.看物品的消费中是否存在竞争性。有竞争性的那就肯定不属于纯公物品的范畴,如有非竞争性,则要进一步分析。3.看该物品在消费中是否能够排他。如果不能排他,或虽可排他但排他成本很高,则有可能成为公共物品或公共资源,反之则成为私人产品。第二节公共物品的类型一、四种不同类型的物品1.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粹公共物品;2.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纯粹私人物品;3.具有非排他性与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公共资源);4.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物品(俱乐部物品)。二、常见的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国防、治安、基础研究公共资源:清洁环境、自然资源、拥挤的道路俱乐部物品:消防、有线电视、收费道路-8-三、纯粹公共物品的需求与纯粹私人物品的需求1.纯粹私人物品的需求2.纯粹公共物品的需求四、纯粹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第三节林达尔均衡和免费搭车者一、通过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来供给公共物品二、林达尔均衡的条件三、免费搭车者的出现四、政府的强制性界入第四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方式一、政府直接生产中央政府直接经营、地方政府直接经营二、政府间接提供政府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授权经营、政府经济资助、政府参股三、公共产品不同供给方式的比较1.关于公共产品生产的形式哪种效率更高,并没有绝对一致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两种形式都可以找到一些效率较高的例子。2.但是,人们更多地发现,在国家垄断经营公共产品的情况下,由于企业缺乏来自其他方面的竞争而缺乏活力,往往导致成本增加,亏损严重。3.导致公营企业普遍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不存在破产的威胁和竞争的激励。于是公营企业缺乏降低成本和适应需求的压力,经营上往往缺乏活力和效率。4.公营企业生产公共产品的低效率必然外在地表现为较高的成本和消费价格。此时,如果政府不对公营生产予以财政补贴,则较高的公共产品价格会使消费者减少消费量并遭受福利上的损失。而如果政府给予财政补贴以维持较低的公共产品的价格,则一方面将增加政
本文标题:28【经济课件】武大公共经济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5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