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试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B.“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C.“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D.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1.B(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庙号: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tiāo),“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的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2.C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分项解析先秦:世卿世禄制为主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两汉:察举制、征辟制科目:孝廉、秀才、明经、贤良方正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明朝、清朝:科举制六部职务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礼部: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隋代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71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