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
第一章药剂学概述(1)掌握药剂学、药物制剂、制剂学、药品标准、GMP的概念。药剂学: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药用辅料、合理用药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制剂学:制剂学是研究制剂的理论和制备工艺的学科。(药物制剂是指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物,简称制剂)药品标准: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出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GMP: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WHO对世界医药工业生产和药品质量要求的指南,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是保证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有效的可靠措施,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掌握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和分类方法。重要性:影响药物作用的效果;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改变药物作用速率;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可增加药物靶向作用分类方法:按形态:液体、固体、半固体、气体剂型分类按分散系统:液体、胶体溶液、乳状液、混悬液、气体分散、固体分散、微粒按给药途径:胃肠道给药、非胃肠道给药按中医理论:酊剂、醑剂、汤剂、曲剂(3)熟悉药品标准的分类和特性。药品标准分类:药品质量标准分为法定标准和企业标准两种。法定标准又分为国家药典、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药品生产一律以药典为准,未收入药典的药品以行业标准为准,未收入行业标准的以地方标准为准。无法定标准和达不到法定标准的药品不准生产、销售和使用。特性: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可控性(4)了解药剂学的发展、药剂学的任务及GMP的基本内容。药剂学任务:研究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提高药物制剂的质量;新制剂的研发和开发;制剂生产工艺设计科学化;研究和开发优质药用辅料;研究和开发新型制药机械和设备GMP内容: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是保证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有效的可靠措施,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GMP适用于药物制剂生产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第二章液体药剂(1)掌握液体药剂的分类方法、液体药剂的特点及质量要求;熟悉常用溶剂和附加剂。液体药剂的分类:均相液体药剂(低分子溶液剂和高分子溶液剂)和非均相溶液剂(溶胶剂、乳剂和混悬剂);内服液体制剂和外用液体制剂液体药剂的特点:分散度大、刺激小、油性药物吸收好、易于分剂量、给药途径广泛、稳定性差等质量要求:均相液体药剂应澄明,非均相液体药剂应保证其分散相小而均匀,振摇后能迅速重分散;口服液体药剂的浓度应准确,口感适宜,外用液体药剂应无刺激性,易于涂展;液体药剂应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熟悉常用溶剂:极性溶剂(水、甘油等)、半极性溶剂(乙醇、丙二醇等)和非极性溶剂(脂肪油、液状石腊等)常用附加剂:防腐剂、矫味矫臭剂(甜味剂、芳香剂、胶浆剂、泡腾剂)和着色剂(2)掌握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分类,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及其特点。概念:表面活性剂是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分类: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基本性质:形成胶束、HBL值、起昙和昙点、毒性等应用:增溶剂、乳化剂、起泡剂和消泡剂、去污剂或洗涤剂、消毒剂和杀菌剂及混悬剂、润湿剂等结构:由亲油的非极性烃链和亲水的极性基团组成特点:显著降低分散系统的表面张力(3)掌握小分子溶液剂的概念及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熟悉小分子溶液剂的制备方法。概念:小分子溶液剂是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药剂。方法:1)制成可溶性盐;2)使用增溶剂;3)加入组溶剂;4)使用潜溶剂制备方法:1)溶解法:用于较稳定的化学物质,多数溶液剂都采用此法制备。一般包括称量、溶解、过滤、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2)稀释法:先将药物制成高浓度溶液,再用溶剂稀释至需要浓度即得。(4)熟悉高分子溶液剂、溶胶剂的定义和性质,及制备方法。高分子溶液剂定义:高分子化合物以分子状态溶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药剂特性:荷电性、溶解性、胶凝性、稳定性等溶胶剂的定义:固体药物微细粒子(1~100nm)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药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特性:丁达(铎)尔效应、电泳现象、布朗运动、稳定性(5)掌握混悬剂的概念、稳定性、处方组成、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概念: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稳定性:影响因素有:混悬微粒的沉降、荷电于水化、絮凝与反絮凝、润湿等制备方法:分散法、凝聚法(物理凝聚法、化学凝聚法)质量评价方法;:微粒大小、微粒的沉降稳定性(沉降体积比、重新分散试验)(6)掌握乳剂的概念、分类、形成理论和乳化剂种类;熟悉乳剂的制备方法及其稳定性、质量评价方法概念:一种液体以微小液滴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种互不相容的液体中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分类:水包油型、油包水型及复合型乳剂形成理论:乳剂的形成包括分散过程和稳定过程。分散过程必须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分散相能够成微小的乳滴,稳定过程提供使乳剂稳定的必要条件。乳化剂种类:天然乳化剂(阿拉伯胶、西黄蓍胶、明胶、卵磷脂(磷脂酰胆碱))、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脂肪酸山梨坦类(W/O)、聚山梨酯类(O/W))、固体微粒乳化剂。制备方法:干胶法、湿胶法稳定性:不稳定现象有分层、絮凝、转相、破裂、酸败等。质量评价方法:(7)了解液体制剂的包装与储藏。第三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1)了解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熟悉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研究范围、化学动力学基础。意义: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指药剂在制备和储存期间保持其生物有效性、稳定性及安全性的能力。研究范围:化学、物理、生物稳定性。动力学基础:药物制剂中的药物按照一定速度降解是化学本性的反映,其讲解速度与药物的浓度、温度、PH等因素有关。(2)了解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的途径。途径:水解反应、氧化反应、光解反应、异构化、其他(3)掌握影响药物剂型稳定性的因素、增加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方法。因素:处方因素:PH、溶剂、表面活性剂、处方中辅料的影响、离子强度外界因素:温度、光线、空气、湿度、金属离子及包装材料防止水解:调节PH、控制温度、改变溶剂、改变剂型方法:防止氧化:充惰性气体、调节PH、添加抗氧剂和协同抗氧剂、控制微量金属离子、改善包装其他:改进生产工艺、制备稳定衍生物、选择包装材料、改善包装方法(4)熟悉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试验方法方法: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经典恒温法第四章灭菌工艺(1)掌握灭菌、无菌、生物指示剂、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的定义;熟悉灭菌相关参数(D值、Z值、FT值、F0值、SAL值、FH值)的含义;熟悉生物指示剂的要求和使用。灭菌:是指使用物理、化学或机械方法杀死或除去所有微生物,以获得无菌状态的过程。无菌:是指物体或一定介质中没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存在生物指示剂:是一类特殊的活微生物制品,可用于确认灭菌设备的性能,灭菌程序的验证,生产过程灭菌效果的监控等。干热灭菌法: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高速热风)进行灭菌,称为干热灭菌法,包括火焰灭菌法和干热空气灭菌法。湿热灭菌法:是指物质在灭菌器利用高压蒸汽或沸水来杀灭微生物的方法D值:微生物耐热参数,是指在一定灭菌温度条件下,将被灭菌物品中的微生物杀灭90%(即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时所需的时间,单位为分钟。Z值:灭菌温度系数,是指使某一种微生物的D值下降一个对数单位(lgD)时,灭菌温度应升高的值,通常取10°C。FT值:灭菌程序所赋予待灭菌物品在温度T下的灭菌时间,以分钟表示。F0值:是灭菌过程赋予待灭菌物品在121°C下的等效灭菌时间,即T=121°C、Z=10°C时的FT值。SAL值:无菌保证值(SAL)是物品经灭菌后微生物残存概率的负对数值,表示物品灭菌后的无菌状态。FH值:在干热灭菌时,参比温度为170°C,以枯草芽孢杆菌为生物指示剂,此时,Z值为20°C。生物指示剂的要求:1)试验用菌种要稳定;2)试验用菌种的耐受性应大于可能污染产品的微生物的耐受性;3)试验用菌种应无致病性;4)试验用菌种在规定条件下保存,菌种不得变异。(2)熟悉药剂学中灭菌法的分类,常用的物理与化学灭菌方法;掌握各种湿热灭菌法尤其是热压灭菌法的特点及其应用。分类:干热灭菌法热力灭菌法过滤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物理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微波灭菌法辐射灭菌法灭菌化学灭菌法气体灭菌法法化学药剂杀菌法无菌操作法湿热灭菌:是指物质在灭菌器内利用高压蒸汽或沸水来杀灭微生物的方法。由于蒸汽比热大,穿透力强,易使蛋白质变性,故其灭菌可靠,时间短,且操作简便、易于控制,是制药、制剂生产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缺点是不适用于对湿热敏感的药物。热压灭菌法:系指利用高压饱和水蒸汽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在一般情况下,热压灭菌所需的温度(蒸汽比表压)与时间的关系为:116℃(67kPa),40min;121℃(97kPa),30min;126℃(134kPa),15min。流通蒸汽灭菌法:是在不密闭的容器内,用100℃蒸汽灭菌煮沸灭菌法:就是把安瓿或其他物品放入水中煮沸灭菌的方法低温间歇灭菌法:用60-80℃加热1h,将其中的细胞繁殖体杀死,然后再室温或孵卵箱中放置24h,让其中的芽孢发育成为繁殖体,第二次用60-80℃加热1h将其芽孢繁殖体杀死。加热和放置需连续3次以上,至全部芽孢消灭为止。(3)熟悉过滤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微波灭菌法、辐射灭菌法的应用范围和灭菌条件。过滤除菌法应用范围:适用于很不耐热药物溶液的灭菌,但必须无菌操。条件:供灭菌用滤器,要求能有效地从溶液中除净微生物,溶液顺畅地通过滤器,且无任何物质脱落,才能保证制品完全无菌。紫外线灭菌法范围:广泛用于纯净水、空气灭菌和表面灭菌。条件:灭菌的紫外线波长是200-300nm,灭菌力最强的为波长254nm的紫外线。微波灭菌法范围:水性药液的灭菌条件:频率为300MHz到300GHz的电磁波。第五章注射剂(1)掌握注射剂的定义、特点、给药途径和质量要求。定义:是指专供注入人体内的无菌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液体的无菌粉末等。特点:1)作用可靠,药效迅速。2)适用于不宜口服的某些药品。3)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与禁食的患者。4)产生局部定位作用,如局麻药、注射方式的改变。5)产生定向作用,如脂质体或静脉乳剂在肝、脾等器官药物分布较多,可产生定向作用。给药途径:主要有皮内注射(表皮与真皮之间,0.2ml以下)、皮下注射(真皮和肌肉之间的软组织内,1-2ml)、肌内注射(肌肉组织,5ml以下,就是屁股针)、静脉注射(5-50ml,油溶液和混悬型注射液不宜,不得添加抑菌剂)、脊椎腔注射(注入脊椎四周蛛网膜下隙内,10ml以下,必须等渗,PH与脊椎液相当)质量要求:无菌、无热原、PH(血液PH7.4,一般控制4-9)、渗透压、可见异物、安全性、稳定性、降压药物(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其他(注射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杂质限度和装量差异限度检查)(2)掌握注射剂的处方组成、等渗调节的计算。处方组成:1)注射用原料2)注射剂的溶剂(注射用水、注射用油、非水溶剂注射液(乙醇、甘油等))3)注射剂的附加剂(增加主药溶解度的附加剂(助溶剂、增溶剂))、防止主药氧化的附加剂(抗氧剂(水溶性、油溶性)、惰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抑制微生物生长的附加剂(苯酚、甲酚、三氯叔丁醇、苯甲醇、尼泊金类)、调节PH的附加剂(盐酸、枸橼酸、碳酸氢钠等)、减轻疼痛的附加剂(苯甲醇、盐酸普鲁卡因、三氯叔丁醇)、注射剂的等渗与等张调节)。等渗调节的计算:1)冰点降低数据法:W=0.52-a/b其中W为每100ml低渗溶液中需添加等渗调节剂的克数;a为未调整的低渗溶液的冰点降低值,如有其他物质,a为各药物冰点降低值的总和;b为渗透压调节剂水溶液的冰点降低值。氯化钠等渗当量法:X=0.009V-EWX为配成体积为V(ml)的等渗溶液需要加入氯化钠的量(g);V为欲配置溶液的体积;E为药物为氯化钠等渗当量;W为药物的质量;0.009为每毫升等渗氯化钠溶液中所含氯化钠的量(g)。(3)掌握注射剂、输液剂和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制备流程和质量检查。1)注射剂制备流程:安瓿→粗洗(加入纯
本文标题:药剂学完整整理版(推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29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