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9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
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第一、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第二、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第三、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第四、学校中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虽然是教育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但只有弄清楚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道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学校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堂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师的认识);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过程);各种类型的学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自我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3、学校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它们各自有其基本理论和研究角度,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共同的问题,也要相互利用各自研究的理论、方法、手段和成果。只有多学科的共同研究,才能对学校中的学与教这样复杂的现象有比较正确和全面的认识;只有学科之间的交叉,而不是隔绝,才可能取得具有实际意义的进展。4、你认为教师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第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第二、学校教育心理学是所有教师专业基础;第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第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开始的。(一)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二)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三)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布卢姆、布鲁纳、加涅、奥苏贝尔、安德森6、简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第一、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究的中心问题;第二、认识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第三、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问题,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问题;第四、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系统的研究;第五、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7、简述学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等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1、怎样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学校教育、教学和课?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要塑造或改变学生个体的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所以,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去领会、巩固、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具有独立的选择和决断问题的认识及行为能力的过程。教学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课包括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2、举例说明正式学生群体和非正式学生群体?正式学生群体: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非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3、怎样使用社会测量法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若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经许多人改进的一种方法:首先,填写调查表(问卷)。在调查表中,测试者列出要调查的问题,让被测试者填写、回答,问题的形式多种多样;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制作矩阵图表;最后根据矩阵图表绘制网络图,从这个网络图中就可以较为准确和全面地了解学生群体及群体性质的资料。4、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认识:承认它、了解它、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第一,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第二,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领袖”任务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第三,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撤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对此也要讲方式方法。5、怎样理解罗森塔尔效应?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玛利翁效应”。6、试分析教师管教学生的失误?第一、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第二、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第三、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第四、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7、你认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有哪些?合格的教师,除了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以及需表现出负责的态度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格,使学生易于接近,并能创设适合的教育气氛,才能发挥教育教学功能。①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②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③要有耐心和信心。④乐观、活泼的性格。⑤公证不自私。8、你认为教师角色的主要心理特征有哪些?①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②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③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④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⑤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9、你认为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正常的课堂交往?①不要把教师的需要解释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②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③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分析1、简述现代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①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人权②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③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④关心他人⑤团结互助精神⑥事业心⑦创造性⑧尊重男女平等⑨思想开放迎接变革⑩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2、简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主要支柱。①学会认知②学会做事③学会生存3、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①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探讨一个问题过程中的第一级近似值的可用性,并且认识他们试验各种假设的激活作用,即使在那些假设乍看起来可能似乎是错误的时候。②应该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③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④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教师们应促进学习者产生一种寻找关联和结构的内驱力。⑤发展理智上的忠诚。4、试析未来学校的师生关系。未来学校,由于学生积极参加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性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不是百科全书或学生的资料库。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5、试析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专业化:①不但应胜任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要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②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做学生的典范,“为人师表”。人性化:立足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需要,提倡教师应该从新一代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一种特殊的教育立场,从一种特殊的对新一代人和未成年人的爱护和同情,形成一种相对于其他专业人员来说根富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教师是向学生提供情感支持的重要源泉。6、什么是教学目标?试述其功能。教育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要达到的要求。其功能(目标的管理自觉性)如下:①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②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③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激励作用=效价×期望④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7、简析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①价值性标准②可能性标准③低耗性标准④丰富性标准⑤就高性标准8、试述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A应明确教学对象B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行为)C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条件)D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9、怎样编写一个学习目标?①对象与行为的表述②条件的表述③标准的表述10、试述认知、情感和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分类。①认知目标分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统合、评审②情感目标分类:接收、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性格化③心因动作目标: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行为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1、解释下列概念:发展: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头——尾梯度:发展的进行有若干基本的方向。尤其是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一致的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进展的方向称作头——尾梯度。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被皮亚杰称为组织。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被皮亚杰称为适应。平衡: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同化:同化是儿童供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皮亚杰所谓的图式一体化的过程。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与顺序。儿童智力运算的发展顺序,首先是从感觉运动的水平开始,向主观的直观的“前概念水平”的运算发展,接着,就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逻辑运算。量的概念,重量的概念,体积的概念比前两种要迟得多。3、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①综合的分化②平衡化③概念化④社会化⑤个性化3、简述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①遗传与环境②成熟与学习③社会环境因素④学校教育因素⑤主观能动因素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学龄前期(3——6、7岁)④学龄初期(6、7——11、12岁)⑤学龄中期(11、12——14、15岁)⑥学龄晚期(14、15——17、18岁)心理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5、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分期:(一)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此期婴儿认知作用的特征:(1)从被动的反应到积极而有意义的反应(2)从不见即无知,进而到随运动中的物体,以至了解所谓的物体长存(3)藉操纵物体本身以了解物体的属性(4)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界环境(5)能发现达到目的的新手段(6)缺乏以语言或抽象符号为物体命名或分类的能力(二)思维准备阶段——二岁至七岁,此期儿童的认知作用特征:(1)逐渐能从记忆过去的经验想到未来(2)每一个儿童所使用的文字有其个人的私自意义(3)儿童分不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以其直觉与感觉解释其所见所闻(4)儿童不易为他人设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并不认为别人因经验不同具有不同的概念(5)万物皆有生命(6)儿童专心于他所一时注意的事物而忽略其余(7)由于集中,儿童对质量保存异常困难(8)儿童思考具有不可逆的特征(三)思维阶段——七岁至十一岁,此期儿童的认知作用特征:(1)思考具有相当的弹性(2)思考可以逆转、矫正,甚至重新开始(3)儿童已能对一个以上的因素同时注意(4)对同一个问题,接受不同的观点(5)儿童虽然能了解原则或规则,但于应用时经常“咬文嚼字”(四)抽象思维阶段——十一岁至十五岁此期儿童的认知作用特征:(1)思考为假设的与演绎的——将可能性化为假设并予以求证(2)思考为命题的思维——以句子代表命题,并发现命题间的关系(3)思考为组合性分析——将因素个别分析后予以综合
本文标题:29教育心理学学习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317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