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中国园林史――1第二章生成期
——殷、周、秦、汉(11BC—AD220)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总说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殷、周秦西汉的皇家园林东汉的皇家园林汉代的私家园林小结第一节总说•夏:标志着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商:(公元前17BC~前11世纪),以河南中部和北部为中心,包括山东、湖北、河北、陕西的一部分地方。商朝首都多次迁徙,最后定都“殷”,所以商王朝的后期又称为殷。•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建立血缘宗法体制,形成多个诸侯国。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由于国内的动乱和外族侵扰,迁都洛邑,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称“春秋”,后半期称“战国”。•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解除农民对采邑领主的人身依附,确立封建的土地私有制;统一全国文字、律令、度量衡等,尊崇法家。•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政治上的大一统要求意识形态上的大一统。废黜百家,独尊儒学。•东汉:(公元25年——220年)经过王莽篡汉后,东汉建都洛阳,地主阶级中的特权地主逐渐转化为豪族,兼并土地之后成为豪族大庄园主。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一、物质因素(台、囿、园圃)–“囿”——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台”——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园圃”——“园”是种植树木的场地;种菜则曰“圃”。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1囿——源于狩猎殷代帝王、奴隶主喜欢大规模的狩猎,田猎除了获得被射杀的猎物之外,还会捕捉到一些活的野兽,需要集中豢养,“囿”就是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诗经》毛苌注:“囿,所以域养禽兽也”。《说文》释囿为“苑有垣也”2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白虎通•释台》所谓“考天人之际,查阴阳之会,揆星度之验”。台摹拟山岳,人们崇拜山岳:–山高势险犹如通往天庭的道路;–高山能兴云作雨犹如神灵;台上建置房屋谓之榭。亦可登高望远,观赏风景。周代天子、诸侯“美宫室”、“高台榭”,台成为一种主要的宫苑建筑物,结合绿化种植形成以它为中心的空间,逐渐向园林雏形的方向上转化。•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主要源头,前者有关栽培、圈养,后者有关通神、望天。3园圃–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西周时,往往园、圃并称,其意亦互通。–春秋战国时期,果蔬纳入市场交易,园圃普遍起来,带动植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和品种多样化,许多食用和药用的植物被培育成为以供观赏为主的花卉。–殷周时期人们不仅取其外形,而且注意到象征的寓意。《论语》中记载:“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社即社木,也就是神木)“园圃”应该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源头。二、社会因素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促成生成期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的方向发展的社会因素)带有宗教性质的春游活动三、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1天人合一思想–人是天地生成,生活服从自然界普遍规律;–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里面的山水树石、禽鸟虫鱼当然要保持顺乎自然的“纯自然”状态,不可能像欧洲规整式园林那样表现为“理性的自然”和“有秩序的自然”。2君子比德思想(高山流水)将大自然的某些外在的形态、属性与人的内在品德联系起来。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3.神仙思想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其中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流传也最广。东海仙山的神话内容比较丰富,对园林发展的影响较大(一池三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神仙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胜数。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波上下往还。第三节殷、周殷周时的王、诸侯、卿大夫所经营的园林,可统称为“贵族园林”。是皇家园林的前身。•殷末周初——殷纣王修建的“沙丘苑台”(鹿台)不仅是圈养、栽培、通神、望天的地方,也是略具园林雏形格局的游观、娱乐的场所。中国园林的雏形——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灵台、灵沼”辟雍辟——象壁圜以法天;雍——“象教化流行”;象征昆仑山及周围环绕着的弱水辟雍兼具坛、庙的某些功能,是以后建制在最高学府,太学中的辟雍、泮池的前身。灵台:高二丈、周围百二十步。在长安西北四十里。灵沼:人工开凿的水体,水中养鱼。在长安西三十里。灵囿:在长安县西四十二里。娱人色彩明显,是中国最古之公园•东周礼崩乐坏,避嚣山林(九流十家、士、隐士)台与囿结合、以台为中心构成贵族园林。观赏对象从早先动物扩展到植物,宫室和周围的天然山水也成为景素。宫苑功能——保留着上古时代沿袭下来的栽培、圈养、通神、望天的功能,但游观的功能已经上升到主要的位置。秦国:林光宫齐国:柏寝宫、琅玡台燕国:碣石宫楚国:章华台吴国:姑苏台儒、道、法、阴阳、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九流十家)•章华台——高台榭湖北潜江县,建于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6年完工。方形台基长300米,宽100米。其上为四台相连,最大的一台,长45米,宽30米,高30米,分为三层。楚郢都的章华台发掘现场•姑苏台吴国国都吴西南12.5公里之姑苏山上,始建于吴王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年),后经夫差续建5年乃成。其中有海灵馆、馆娃阁、春宵宫等。(今灵岩寺即馆娃宫)东周时期贵族园林特点:崇台峻基,开苑囿之渐-选址和建筑经营能利用大自然山水环境优势,并发挥其成景的作用;-园林内建筑物较多,包括台、宫、馆、阁等多种类型;-园林里除了栽植树木外,还有专门的栽植花卉地段;-开凿水体,创造了理水条件。为过渡到生成期后期的秦汉宫苑的先型。第四节秦•“大咸阳规划”,近畿、关中地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宫苑——皇家园林建设按天上的星座的布列安排地上皇家宫苑的布局“甬道”交通联系以咸阳宫为中心、具有南北轴线的庞大宫苑集群。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园林上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秦咸阳主要宫苑分布图–上林苑:南面包括终南山北坡,北界渭河,东面到宜春苑,西面直抵周至。阿房宫为上林苑的核心。–宜春苑:今西安东南之曲江。–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后人仿建的阿房宫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兰池宫:园林里面挖池筑山,模拟海上仙山的形象。引渭水为池,池中堆筑岛,乃是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摹拟神仙境界,比战国时筑台求仙的做法更赋予一层意象的联想。第五节西汉的皇家园林小农经济空前发展中央集权稳定汉代儒学居于正统汉长安内宫苑分布图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上林苑: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秦上林苑之上加以扩建。院墙四百余里。-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建筑布局极其疏朗-具备生成期古典园林全部功能:游憩、居住、娱乐、狩猎、求仙、生产等山水:昆明池、影娥池、琳池、太液池植物、动物:材林、经济林、名果异树(三千余)苑:三十六苑(宜春下苑、乐游苑、思贤苑、博望苑)宫:十二主宫(建章宫、承光宫、储元宫、望远宫等),甚多特殊用途的建筑群(宜春宫、长门宫、长杨宫)台、观、生产基地•甘泉宫长安西北约150公里,甘泉山上。有一组庞大建筑群,是汉武帝避暑,处理政务的地方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会仪典——离宫御苑•建章宫建于武帝太初元年。太液池:迷信神仙方术,池中堆筑三岛,象征东海方丈、蓬莱、瀛洲三仙山。北部园林为主,南部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的滥觞;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西汉皇家园林特点:皇家园林是西汉造园活动的主流,在秦代皇家园林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充实。1宫苑宫:建于都城内或其近郊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宫”与“苑”浑然一体;也有的把部分山池花木扩大为相对独立的园林一区,呈“宫”中有“苑”的格局,如建章宫。苑:建置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广、规模大。许多建筑群散布在辽阔的具有天然山、水、植被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呈“苑”中有“宫”的格局。如:上林苑。(功能多样性)2皇家园林用水与城市供水结合起来,并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第六节东汉的皇家园林刘秀建东汉,于公元26年定都洛阳,为汉光武帝。城内:濯龙园西园:建“列肆”——最早的皇家园林中的买卖街南园(又名直里园)永安宫城郊:上林苑、广成苑(狩猎、生产基地)、圭灵昆苑、平乐苑、光风园(骑射演武)、鸿池、西苑、显阳苑、鸿德苑特点:数量不如西汉多,规模远较西汉小,但园林的游赏功能已上升到一定高度,园林理水技艺的发展。第七节汉代的私家园林•西汉:初年,朝廷崇尚节俭,私人营园不多;武帝以后,贵族、官僚、商人广治田产,私园见多。(田蚡,灌夫、霍光、董贤、王氏五侯、袁广汉)•水池面积辽阔,人工堆筑假山延绵数里,豢养珍禽异兽,类似皇家园林规模和内容。•东汉:私家园林已经较多,除宅、第、园池之外,郊野的一些庄园也有了一定分量的园林化经营。贵族与官僚:梁冀的两处私园——“园圃”、“菟园”。庄园主:豪强、官僚、世家大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的前身)。隐士庄园主庄园既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家园;隐逸开始与园林结合。园林化的庄园,是别墅园的雏形。第八节小结•一、三个阶段–殷、周:园林生成期的初始阶段,天子、诸侯、卿士大夫等大小贵族所拥有的“贵族园林”相当于皇家园林的前身,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秦、西汉:相应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确立,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个园林类型。宫、苑两种类别。–东汉:是园林生成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过渡阶段。•二、生成期园林的特点–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厚的神秘性。
本文标题:中国园林史――1第二章生成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322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