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3.《学前儿童心理学》电大课件第3章--心理过程 (1)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过程(P35-95)•第一节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一、认知的概述•二、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三、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一、情感的概述•二、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三、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控制•学习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2、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要点:•1、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2、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3、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4、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重点:•1、儿童各种感知觉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趋势•2、儿童记忆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趋势•3、儿童思维的发展总趋势及其特点•4、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难点:1、有关感知觉的经典实验研究2、儿童记忆策略3、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4、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控制第一节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P37-38)•一、认知的概述•二、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三、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心理学理论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来研究和阐述人的心理。•简单说,心理过程就是指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学术界倾向于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化三方面阐述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这次辅导涵盖第三和第四章内容,也就是心理过程所包含的三个方面。•一、认知的概述•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以上两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的认知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具体来说,人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为我们提供有关物理世界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本身形成认识。•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一个人日常生活认识的核心。•二、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感觉和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任何一种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当我们对事物的不同个别属性加以综合时,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人们一般都认为新生儿和婴儿软弱无能,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生儿、婴儿在触觉、味觉、嗅觉和视觉等方面具有很多非凡的能力,一些能力甚至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发挥功能了。•(一)触觉、味觉、嗅觉•新生儿的触觉、嗅觉和味觉都已经非常敏感了。•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二)视觉•1、随着婴儿的成长,视觉集中的时间越来越长;•2、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婴儿的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3、婴儿的颜色视觉也发展很快。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色盲。•(三)听觉•胎儿在20周时已经具备听力。•1、婴儿的听觉敏度在不断提高;听觉定位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表现出了一定的听觉偏好;听觉辨别能力也在增强。•2、值得注意的是,婴儿对于语音的辨别需要得到经常的使用,从而使这种能力得到保持。听觉如果不常使用,就会变得越来越弱。•3、成人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听觉,其中复发性中耳炎也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四)多通道知觉•主要是指:•1、视觉•——听觉•之间的联合•2、视觉——触觉之间的联合(熟悉的奶头)•3、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五)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等。•1、形状知觉是人对物体各部分的排列组合的认识,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爱。•图3-1-8婴儿越来越喜欢比较复杂的形状•2、深度知觉是人判定自身与物体或物体与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对我们理解环境的布局很重要,对引导我们的运动型活动也很重要。(将二维转译成三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装置,通过实验表明,6个月的婴儿便具有了深度知觉。•因此,视崖装置也成了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二维——在一个平面上的内容就是二维。即左右、上下两个方向,不存在前后。在一张纸上的内容就可以看做成是二维。即只有面积,没有立体。•三维——是指在平面二维系中又加入了一个方向向量构成的空间系。三维是为了确定位置。•3、方位知觉•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的知觉。•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掌握左右概念要经过长期复杂的发展道路。(一般要到11-12岁)跳绳能形成儿童的方位知觉。•(六)知觉恒常性•1、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的感知保持不变。•2、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即大小知觉恒常性。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视象大小而变化,它趋向于保持物体的实际大小。•大小知觉恒常性主要是过去经验的作用,例如,同一个人站在离我们3米、5米、15米、30米的不同距离处,他在我们视网膜上折视象随距离的不同而改变着(服从视角定律)。•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人的大小却是不变的,仍然按他的实际大小来感知。•形状恒常性是指对一个物体的常见形状的知觉,并不因距离远近引起的透视差异而变化。•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述•记忆是在头脑中保存个体经验和加工、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认知,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而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遗忘是指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先快后慢•(二)婴儿的记忆•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使用的一个概念。•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如和乳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是指能再现过去某个地方模仿到的行为的能力。显示宝宝出现了一定的回忆能力。•(三)幼儿的记忆•1、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但有意识记也在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大,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有一定识记意图和任务,并经过一定努力,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所进行的识记,有意识记的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方法灵活,又伴随着积极的思维和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的识记活动。•通过有意识记可以有效地获得系统而又完整的科学知识。所以它在学习和工作中占主导地位。•2、相对于成人,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但也并非没有意义识记。表现在部分学龄儿童身上经常看到的机械识记,是长期学习和教育上的失败造成的结果。•学习中运用机械识记为主的学生,思维比较消极,智慧不够发展,不习惯于钻研,自信心较差。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机械识记难以为继,学生会越学越被动。•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反复领会、理解,弄清事物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先决条件是理解。理解是通过思维进行的,如了解一个词的含义、明确一个科学概念、弄懂公式的由来和推导,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段义等,都属于理解。•只有领会材料本身的意义,把它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纳入人的知识系统,才能保留在记忆中。•这种识记,保持时间长,也较容易提取,但不一定十分精确。•总之,在全面性、速度和牢固性等方面,意义识记均优于机械识记。•3、一般说来,提取记忆中的信息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再认,一种是回忆(再现)。再认能力一般都优于回忆能力。•所谓再认,是指曾经感知认识过的客观事物再一次地出现在当事人面前,当事人觉得熟悉,确定自己曾经感知认识过该事物的记忆过程。•在这个记忆过程中,认识的主体是通过对再认的事物的部分熟悉的线索来唤起重新的认识。•再认和再现是记忆的一个基本过程,是和识记、保持两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记忆过程,也是识记和保持过程的表现和结果。•在心理学里,再认和再现被认为是评价记忆巩固水平的重要指标。•例如,曾经交往过的人从对面走过来,你会根据自己脑子里所拥有的熟悉的对方某些面部体态特征或是衣着特征或是行为特征等线索,再一次认出他/她来,这就是再认记忆。•由于当事人对客观事物熟悉线索的多少程度的不同,再认的准确程度也就有较大的差异性。•所谓再现,又称作为回忆,是指曾经感知认识过的客观事物并没有出现在当事人的面前,而是在其它的刺激物的作用下,曾经感知认识过的那个事物再一次地出现在当事人的脑海里的记忆过程。•比方说,当你走上街头时,某种特定的街景作为新的刺激物作用了你,就有可能会使你的脑海里顿然出现过去某个时期在同样街景下你曾经经历过的某件事情的画面,使你回忆起当时的某些人和事,这种记忆现象就是再现记忆。•由于人们在应用再现记忆时是否有预定的目的的不同,心理学把有目的的自觉的回忆叫做有意回忆,把没有事先预定目的的回忆叫做无意回忆。•而对那些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回忆起来的再现称作为追忆。•人们在运用追忆记忆过程时可以通过联想的方式追忆,也可以利用再认的方式来实现追忆。•记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识系统,再认和再现过程是受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影响的。•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4、自传体记忆是指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5、记忆恢复现象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医护,相隔一段时间以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过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四)儿童的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1、视觉复述策略——幼儿在记忆过程中使用的一个最为简单的策略,就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所要记住的事物上。•2、特征定位策略——在识记的过程中,给目标刺激贴上特殊的标签以便于回忆。•3、复述策略•复述是指主体在记忆的过程中,对目标信息不断进行重复以便能更准确、更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复述的效果:①复述确实可以提高年龄段个体的记忆成绩。②即使使用非常简单的复述策略,也比不使用该策略要好。③复述策略的培训能提高不会使用复述策略的儿童的回忆成绩。④对那些只会使用简单策略的被试进行复述策略的培训,其回忆成绩也会提高。⑤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来说,复述策略对其回忆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4、组织性策略——是指主体在识记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意义,将记忆材料组成各种类别,编入各种主题或改组成其他形式,以便于记忆的方法。•一般认为,儿童的组织性策略是在9-10岁以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9-10岁儿童在使用组织性策略的频率和质量方面都明显高于5-6岁的儿童。•5、提取策略•提取策略是指个体在回忆过程中将存储于长期记忆中的特定信息回收到意识水平上的方法和手段。•再认和再现都需要运用提取策略。•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如:星期三??上午??语文课??第二节??是9点钟左右发生的事。•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思维的概述•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产生、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思维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知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发展引起了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其次,思维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知领域,还渗透到情感、社会性以及个性的各个方面。•总之,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2、思维与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感
本文标题:3.《学前儿童心理学》电大课件第3章--心理过程 (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332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