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申论王中王》—得申论者得天下朋友你好:有幸能看到本书,祝贺你已经走在别人前头了。如果你还没有参加过公考,你可能还体会不到申论答题的简易,得分的艰难。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平均分不过三十而已,经过中学六年写作,尤其高考胜利对自己的文笔、写作水平满怀信心的你,能相信吗?有过国考的人,也许一直不相信看到自己分数的眼睛,或是认为评卷人少算了最后一题分数,或者认为自己最后一题得分都不止这个成绩,或许更认为那应该是自己被扣掉的分数才合适。这点可以去公务员论坛(如QZZN)看看便知。每年成绩出来的那一两天,随处可见对申论打分的质疑声,你曾是其中一员吗?是因为题目难吗?每年申论差分后,很多在这方面有过长期研究、并且还在很多期刊杂志发表诸多此类论文的大学讲师,对自己的申论成绩也是哑口无声。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分数没错,评卷很公平,你觉得不可思议很残酷是吗?那是因为你没有掌握方法。好了,朋友,下面我来向你揭示本书的真正精华部分。请认真研读,仔细品位。2一、怎样正确认识申论材料材料的内涵:所有申论材料都是离不开四个基本要素:问题的基本表现、影响后果、原因、对策。纵观所有的申论考试,所考察的无非四个基本要素,一旦把握这四个要素,也就找到了做题的方向。阅读资料也就是对这四个要素的寻找、分析与归纳。所以阅读之前要有问题意识,要把乱七八糟的东西看成是一个整体。阅读之前要记住:1、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问题的表现是什么也即是怎么表现的3、问题产生了什么后果,4、问题的根源是什么,5、对策是什么。申论材料的组合特点:材料的阅读量越来越大,信息也越来越庞杂,其实所有的申论材料都是由三大块组成的:1、新闻媒体的报道,调查统计或研究报告的显示。其作用:可找出问题的缺陷与不足、影响与后果。2、材料中各色人物、相关人士(学者专家、政府官员以及相关当事人)发表的言论。其作用:可用来作为对策与原因。3、政府部门颁发的政策法规,采取的措施做法,国外政府,相关发面的经验做法。其作用可用来作为对策。3二、申论批改“潜规则”申论都是网上阅卷,阅卷老师分成几个组,每组只阅一道题,而且只能在屏幕上看到这一道题,如果你写到格子外头去了,阅卷老师就看不到了。80%以上的老师根本都没有看过申论试题和给出的材料,只需要记住答案要点就可以上阵了。每组都有组长。大家首先进行试评。一人20份卷子,评过之后统计时间和分数分布区间,每道题根据分值的不同划定出一个误差区间。正常情况下,一道题会有两个老师阅卷,他们给出的分数可能有高有低,如果分数差在误差区间内,那就取两者的平均值为该题的分数;如果分数差超过了误差区间,那就要组长进行三评,并以组长给出的分数为准。电脑会自动统计出该组的三评率,如果三评率超出了规定范围,则证明这个阅卷组对于阅卷没有达成共识,对不起,前面所有的工作白费,重新停下来,大家统一规则,然后重新试评20份,误差率合格了,再重新阅卷。想想吧,如果因为你个人的原因,分数误差大了导致全组停工试评从头再来,那是多大的罪过啊!所以,阅卷老师们都会心照不宣的在中间分和安全分上徘徊,以免出现招人白眼的状况。枪打出头鸟,每个老师所有给出的分数都是在电脑终端有统计的,如果给出的分数太高,或者高分太多,或者中间分数太少,那巡视员就会把这个老师叫到电脑终端屏幕前,让他看分数曲线,然后温和的说一句,要不然,你们组再试评一下?为了集体荣誉,绝对不能重来啊!所以,大家都会努力的向中间分靠拢。4那什么是中间分和安全分,举个例子,一道20分的题目,可能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也能打个14分吧,哈哈,错啦!一道20分的题目,中间分是10分,标准误差是3分,也就是说,万一一个老师给该题打了10分,那你作为另一个阅卷老师,最高打到13分,最低打到7分。但是,万一你觉得挺好的文章,另一个老师只给八九分,你打13分就超了啊!所以,保险一点,打个11分总不会错,就算另一个老师觉得该题答得不好,也不至于给到7分以下或者14分以上了吧。这就是一个阅卷博弈,经过这样一番博弈,大家的默契就是:一般的,给8-9分;还不错的,9-10分;不怎样的,7-8分;非常差的,6-7分;非常好的,10-11分。打到6分以下的低分或者13分以上的高分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很难很难。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答得不错但是100分的申论才只得了四五十分的原因啦。第一二道题是得分的关键呢。这是因为,客观的点好找,容易达成共识,老师们数着采分点给分,一般差距不大,分数得的也理直气壮;最可怕的是主观性的阅卷分数,太没谱了,老师就是觉得文章写得好,也不敢给高分。所以,临考不到一个月,努力抓好前两道题,练习找准采分点,比使劲练大文章要有用得多。那什么是采分点呢?说起来也挺荒唐的。阅卷组拿到申论答案以后,会根据题目分值将答案进行分配。比如说09年国考申论第一道题吧,具体的细节有点记不太清楚了,20分由结构分2分,采分点16分(八个点),主观分2分构成,大概是只要能答出“文段说了两件事情”,有个“两件、二层”之类的字样,就能得到结构分2分,用了分号但5是没写“两”,就没这2分;然后“粮食安全”“民生”还有什么的,各两分;再有什么就已经记不得了。反正,其实批卷子到后来,已经麻木到连自己都记不得答案和完整的采分点是什么了。就是给个中间分安全分,字好一点的看着顺眼一点,有几个点的,就给个9分,字差一点或者采分点少一点的,就7、8分,保证不会出错,误差率也在可控范围,全组的阅卷率很容易通过。要是后面的大题就更虚了,不可能将好几十分都拆成一个个采分点,所以都是划档给分的,这就比前两道题靠采分点给分要模糊得多,一般来讲,还是给个中间分,50分的题目,给个23分-27分之间就可以了。阅卷时间的话,都是在电脑屏幕上阅卷,想象一下,每天从早上八点半开始盯着屏幕一字一字的看枯燥的重复内容,一直到晚上六点。除了上厕所和吃饭,基本没什么休息,脖子会酸屁股会麻胃里恶心眼睛会瞎掉,很辛苦的!所以大家都想快点结束战斗,第一是不要取消成绩重新试评,第二是不要单位时间尽量多批一点。而且组员之间和各个组之间也都有无声的较量,每个人的业绩量都是清晰可见的,你批得少,那就是赤裸裸的偷懒了,会遭人鄙视的。相对来说,新手阅卷时间都比较长,反复看反复找,还要斟酌给多少分,一道200字的题目可能要阅15-30秒,这样单位时间内阅卷量就会非常少,电脑终端那里显示你的工作量和单位效率都很可怜,经过一会儿的磨练,新手就会逐渐赶超老手,争取每道题五六秒的速度,甚至更快。400字的题目,阅卷大概是8到10秒。最可怕的是800到1000字的大文6章,阅卷时间老手差不多12秒,新手也会在16秒左右结束战斗。也就是说你辛辛苦苦花两个小时写的东西,阅卷老师统共用不上30秒,已经决定了你的生死,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秒杀!还有一点,为了便于规范统一,采分点大多数都是题目中已经给出的关键词或字眼,或者稍加改装整理。除了十七大或重要领导的重要讲话,一般的别的词汇是不太可能成为标准答案中的采分点的。所以,如何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关键字眼,然后把他们拼到答案中,是练习的关键。某些参考答案脱离材料天马行空的提对策,即使可行,也不会是采分点的。关键字眼要从文中找。7三、一考上省厅职位的考生写的申论小题答题技巧第一阶段:被所谓的“模板”“万能八条”深刻忽悠,以至于在前两次公考中,申论极为惨淡,在地市级职位中,申论分数排在前60%的位置…第二阶段:自己摸索出一种写法——抄材料,第一小题的原因分析或者反映问题从材料中找关键句子,抄写下来,第二小题的对策之类也完全从材料中寻找,第三题大作文,把第一题题杂糅起来,添个开头和结尾,便成文了。这种写法也凑合,在地市级职位中,申论分数可以排进10%,并且帮助我考上了一个区县级的职位。第三个阶段:高守国式的答题方法,这种方法我下面会具体说,这种答题方式在省厅级职位中,申论分数进了1%,并且帮我考上了一个省厅职位。申论题目怎么答?小题部分讲究“四个性”——层次性、简练性、全面性、独特性。具体来说:(一)层次性是说回答小题要使得咱的答案分出层,一层一层很清晰,让考官一眼看的很明白,这是一种至为关键的意识,因为考官每天阅卷量非常大,阅卷一直处于一种疲惫状态,如果答案不分层次、甚至很凌乱、让考官长时间看不透答案所表达的意思,考官内心会很烦躁的,把考官弄烦躁等于把自己弄死,因此一定一定把答案写的层次分明,这也是我把层次性看的如此之重的原因!举例子来谈怎么弄8出层次,比方说让分析某某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的就开始写一、二、三,而是要思考一下,这些具体的原因能否被再次归类,是否可以被分成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否可以被分成表面原因、深层次原因、根本原因,是否可以被分成人员配备上、硬件条件上、制度设计上的原因,进行了这样的划分之后,我们的答案就会显现出层次性;再比方让谈对策,我们可以在每个对策开头前,加上类似这样分类性质的话:制度设计上、人员素质上、执行力上…总之,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总结出相应的可以显现出层次性的话,层次性就谈到这里。(二)简练性,这个大家应该都明白的,申论小题的字数限制的非常死,一般就100-200字,在这么有限的字数内把一个问题说清楚、说全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给我们的材料中的信息量很大,因此作答题目时候,要努力的让自己用尽可能精炼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意思,一个意思一句话能说出来,就不要再多加一句重复的话,否则既浪费了宝贵的字又没有博得阅卷人的好感,因此作答务必简练!(三)全面性,是说“点”要尽量的全,因为人是主观的,所谓的参考答案也是主观的,要使自己的点和答案上的点完全一样,太难了,只能让自己的“点”尽量的全以求覆盖答案中的“点”;找原因尽可能把材料中提到的都找出来,如果自己想到了也很不错的原因,也写出来,写对策把材料中提到的相关的列出来,如果自己有很不错的对策,也写上来。(四)独特性,这是非常牛叉的一种性,掌握并且熟练展示之,将为自己的答案增色不少,假使9个人都平淡的把答案简单列成个9一、二、三、四,只你1个人写成XX原因可概括为“三多三少”,解决XX问题要做到“四个加强”,试想,考官在疲惫之中看到了这么漂亮的答案,是否会心情愉悦,给你多加个几分呢?“三多三少”“四个加强”“四个务必”这种作答方式是高守国先生的独特性,大家可以在答题的摸索中寻找自己的独特性,比方可以是漂亮的书法,可以是优美的语言。独特性是加分的东西,如果现在还没有,那么我们就试着学学高老师吧。大作文也说“五个性”——震撼性、具体性、结构性、统一性、适当性。具体来说:(一)震撼性,题目要有震撼性。题目务必震撼,题目一定要一下抓住老师的眼,最好题目就是整篇文章的鲜明论点。比方谈粮食安全问题,一定不要拟“浅谈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之我见”之类无聊又扯淡的题目,可以结合自己要写的文章的论点,拟这样的题目:“抓好粮食安全关键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科技——粮食安全的保障”“确保粮食安全还须”四个强化””。再举几个好题目:谈听证会代表问题的“让代表真正代表人民”,谈浙江制造业问题的“浙江制造必须走产业升级之路”,谈山西整治小煤矿问题的“整合重组才是出路___(副标题)从宿州模式看山西煤炭改革”。希望大家能从我的例子中体会到有用的东西。(二)具体性,整篇文章的选择角度要有具体性。现在的大作文,往往是给个主题,让考生根据这个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10章。我个人认为,受考试时间短、文章字数少、考试情绪紧张等的限制,要写一篇面面俱到的宏大文章,难度很大,因此我建议,写文章要从材料给出的几个方面中,选择一个自己更擅长的角度来写。如果能把这一个问题写的完整,写的漂亮,分数也就会很不错了。还举09年国考申论的例子,大作文环节,让结合胡总考察河南、安徽之事,根据自己的感想写篇文章,胡总的考察中谈到了粮食安全、土地流转问题,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怎么的角度呢?是把粮食、土地这俩问题升华到三农问题的高度写“怎么怎么解决三农问题”呢还是选择粮食或者土地之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具体的写?我觉得选择后者。为什么呢?三农问题太大了!我们整个国家那么多人都难以解决好,就凭我们短
本文标题:申论55需注意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35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