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创造宣言》课堂实录(《创造宣言》学习课文的第四节至第十节,课堂教学进行20分钟后)教师: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看到,陶先生借“有人”之口提出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我”太无能和遭遇绝境。作者对此采用驳论点的方法一一予以驳斥,我们知道驳论点的方法一共有三种(通过PowerPoint展示),接下来请大家速读四至十节,说说此文用了驳论点的哪一种方法,在论证时有什么特点?(学生默读后面对老师的提问沉默了约一分多钟,在老师的焦急等待中,一学生站了起来)学生:文中除了第八节用了类比论证,第九节用了引证,七节内容都用了大量的事实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而且这些事例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音乐、物理、地理、数学等各个领域,事例典型,论证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令人信服。教师:回答得太准确了,确实作者在驳斥时用了概述的摆事实的方法,增加了作品的容量……(此时有一学生和同桌低语:“如果需要,我们还有更有力的论据。”听了我心里一动,随即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我相信读了此文,面对种种不能创造的遁词大家一定有许多话要说,那么就让我们来效仿陶先生,也来给这些所谓的理由予以回击吧!(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呼”地站起来)学生1: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不过于一枚桃核,但到了王叔远的手里就成了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平凡也莫过于一根胡萝卜,到了大厨师的手里三下五除二就成了“龙飞凤舞”。(教师、学生一边笑,一边鼓掌。学生一在掌声中坐下,学生二在掌声中站起,掌声随落。)学生2: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莫过于在沙漠,埃及人生活在沙漠,照样创造出不朽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学生3: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唐朝诗人骆宾王七岁就能写出《咏鹅》,韩东郎“十岁裁诗走马成”。学生4:(这个学生平时胆子很小,今天还是第一次主动站起来回答)有人说:“我”太无能,不能创造。舟舟在众人眼里智力等同于五六岁的孩子,但他还是在音乐上表现出了他的天赋,曾和许多知名人士同台演出,富有创造性地指挥了好几场大型的音乐会。学生5:有人说:身陷困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挖了膝盖骨,还写出了《孙膑兵法》。科学家刘建航、邓稼先身患癌症,依然生命不息,创造不止。学生6:有……(老师示意学生六坐下)教师:出乎意料,出乎意料!老师备课万万没想到会如此,我们不能再驳论下去,马上就要下课了,虽然这节课打破了老师的教学计划,但是老师今天非常高兴,我们的课就应该这样上,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交流。下面老师布置作业:刚才同学的发言启发了我,咱们回去找找看,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事例可驳斥文中错误论点。学生(齐声):好!(下课铃声响起)(注:为行文简便,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琐碎之处略去。)【案例反思】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的“张力”,实质上是如何把“新信息”与“旧信息”联系起来的问题,它训练的是学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这种实质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相吻合的。我觉得这个案例体现了“张力”的特征:它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要学生用自己熟悉的事例来置换文中的论据,势必要牵涉到课外的积累。“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探索新的知识时,把新的信息与旧知识相联系,从而建构起自己的新的“图式”,于是便完成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其间只是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抑或是一个引导者。从“案例叙述”中不难看出学生是怎样在主动探索中与旧知识相联系的,不难看出教师在其间已经隐退为他们中的一个成员(当我意识到要发生争辩时,便打破原有计划,自动淡出了),只有鼓掌再鼓掌的份了。如果说这个案例是成功的,它应归功于那位低语的学生,倘若没有他的提醒,老师就不会引领大家充实事例。这堂课引起我的反思:反思之一是:在此以前,我在探索过程中只重视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作用。今后,在课上老师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利用学生兴趣点作为契入口,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张扬个性。反思之二是:我们是否要谈冷场色变。以前课上当我提出问题,学生一沉静,我就沉不住气,总是自己一讲了之,这节课中,当我要求学生总结摆事实的特点时,就差点又越俎代庖了,而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回答且回答得非常正确。于是我想课上必要的冷场还是需要的,老师提出问题总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沉默,在大多数情况下正表明学生在思考,只不过一时还没有把握,这时需要的老师的鼓励而不是代劳,否则只会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扼杀学生的独到见解。点评:语文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由“无知”变为“有知”,而是让学生由“已知”变成“新知”。因此,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激发学生调动既有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让学生用既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认识、掌握新知的过程。这堂课的教学成功,就是教师适时调整了教学步骤,恰好利用了学生的“已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将学生的积累和想象以及创造力迁移到语文学习的天地中来。由此可知,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只是通过“学得”,即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语文学习,而往往是通过“习得”,也就是说,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获得。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学得”而忽视了“习得”。课堂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以教师的思维框住学生的思路。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重视“学得”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习得”,使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回归母语教学的本质。另外,课堂教学要经得起必要的“冷场”。所谓经得起必要的“冷场”,指的是不要追求表面的课堂气氛的热闹,要让学生对课文和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和生活中的问题。这个案列,便是以学生的“冷场”开始的。1分多钟的“山重水复”,教师幸喜地等来了下半节课20多分钟的“柳暗花明”。学生在老师的发问面前,大胆地论证课文中的观点,大胆地补充了不同于作者的事例。课堂呈现踊跃发言的场面,呈现出积极思考的“张力”,让学生感受到探索问题,逾越障碍的快乐,使语文教学真正体现出“大语文”的特点。
本文标题:创造宣言课堂实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36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