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第4单元达标测试卷人教部编语文7年级上学期
1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殉.职(xùn)狭隘.(yì)热忱.(chén)鄙.薄(bì)B.纯粹.(cuì)干涸.(hé)坍.塌(tān)酬.劳(chóu)C.灼.热(zhuó)滑稽.(jì)恍惚.(hū)抽噎.(yē)D.附和.(hé)呻.吟(shēn)晕眩.(xuàn)突兀.(w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麻木不仁沾轻怕重见异思迁漠不关心B.精益求精不毛之地刨根问底沉默寡言C.气喘吁吁烘堂大笑参差不齐惊慌失措D.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薄明志宁静致远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国歌的伴奏下,升旗手小心翼翼....地将国旗升上顶端,然后深深舒了口气。B.她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可谓不毛之地....。C.海信集团总裁刘洪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满足用户的细分化需求,我们必须要精益求精....。”D.初学书法应先认定一家,选好一帖,然后专心致志临写,不能好高骛远,见异思...迁.。4.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A.在语文学习之旅中,我们将领会到名人的光辉形象。将“领会”改为“领悟”。B.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将“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和“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互换位置。C.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了真实情况。删掉“通过”或“使”。D.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去掉“防止”或“不”。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A.①②⑤④③B.③⑤④①②C.④①⑤②③D.④①③②⑤6.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纪念白求恩》一文先叙后议,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B.《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C.《植树的牧羊人》通过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的故事,赞美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3D.《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通过“我”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人们不要畏惧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逐一克服,就能赢得最后的成功。7.名著阅读。(4分)下面是《西游记》中四个取经人物的画像,分别由代表各自名号的汉字组合而成。仔细观察后,完成以下两小题。(1)简要概括小说中“D”这个人物由“天将”成为取经人的过程。(2)有人认为“D”在取经途中是一个多余的人物,你不赞同这种看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综合性学习(6分)8.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活动一:承习俗】(1)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2分)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2)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九日齐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2分)4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活动二:学对联】(3)对联的基本要求: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相等。②第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也就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作对联。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2分)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5三、阅读探究(32分)(一)(4分)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9.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找出来。(2分)10.“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一景物描写在词中有何作用?(2分)(二)(13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6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11.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1)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敢稍逾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非宁静无以致.远无从致.书以观B.意与日.去日.再食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D.夫君子之.行当余之.从师也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14.说说你从【甲】【乙】两文中悟出的学习道理。(4分)7(三)(15分)西塘的水上清洁工小河丁丁①那年八月下旬,我和六妹来到西塘,一个小小的江南古镇。②黄昏,我们沿着临河的长街漫行。一条小船在彼岸酒家楼下微微浮动,船夫坐在船头悠闲地抽着香烟。此人三十出头,身瘦衣宽,脸长长的,胡须头发有些零乱。游客朝他拍照,闪光灯咔嚓咔嚓,他毫无反应,只把一条腿歪搭在船舷上,半低着头,默默享受那支短短的香烟。那条腿也瘦,裤管显得有些空荡,薄长的脚板蹬着千层底的黑布鞋。开始我以为他在候客,后来看到船上放着长柄捞网和垃圾篓,才明白他是清洁工。③他扔掉烟蒂,用桨顶一下岸石,小船就离了岸,慢慢地顺水漂移。除非是给游船让道,他都懒得摇橹。摇橹也用一只手,有心无心,不愿意绷紧肌肉。世上哪有这么悠闲的清洁工!这边游人熙熙攘攘,对岸酒家正在呼喝划拳,而他充耳不闻。我注视着他,人世间的喧哗躁动就变得轻了,淡了,全都成为他的背景。④上了石桥,我坐在石墩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漂进桥孔。我又坐到另一边的石墩上,目送他和小船渐渐远去。水面漂过梧桐叶,他漫不经心伸出捞网,连屁股都不挪一下。河边泊着一座“水上餐厅”,船楼的霓虹灯在水中投射出大片光影,奇异,诡艳。他把小船摇到滟滟的灯影里,那一刻真是如梦似幻。⑤我痴痴地望着他和小船消失在夜色里,不愿离去。过了许久,他和小船从暗影中再度出现,往这边漂过来。这边桥下有个小小埠头,到了这儿,他终于站起来了,小船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着向埠头靠近。他一个跨步上了岸,动作飘逸,恍若仙人。我担心小船因为他的蹬力离岸,小船却继续往前,轻轻触到石阶,好像能按主人心意行事。他拴好小船,上岸去了,我兀自望着小船出神,那把长橹在水中半浮半浸。⑥“你又在想什么……”六妹似问非问。我没有回答。⑦吃过晚饭回旅店休息一会儿,我们出来欣赏河街夜景,发现水上清洁工换了一个。这人身如铁塔,头大颈粗,登台唱戏李逵张飞非他莫属。那条小船载着他摇摇晃晃,好生吃8力,似乎随时都会覆没。他叉开柱子般的双腿站在船上,膝盖绷得直直的,一只大手将长长的捞网牢牢夹在腋下,另一只大手掌着橹把将小船摇得飞快。⑧正是放河灯的时候,好几家铺子在卖河灯,有莲花灯、船灯和心灯,还有一种是长方形的,用彩纸做成,十分精致。这些河灯点燃了,烛光从里面映着彩纸,漂在水中又映着波光,在黑暗中多么动人啊。可是游客们刚刚把河灯放下去,壮汉就匆匆赶到,用捞网将河灯扑灭,捞起来用力倒进垃圾篓。他那么粗鲁,对寄载各种心愿的小灯不带丝毫怜悯,简直就是“河灯杀手”。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灯还燃着你就这样……”“你回头再捞也不迟!”“至少等河灯熄了才能捞。”“不要捞了,河灯多漂亮呀!”⑩壮汉却振振有词,声音像打雷一样:“我是打工的!我不干活人家不给我钱!”○11一个小姑娘含着眼泪向一位卖河灯的老太太投诉,老太太操着吴侬软语无奈地说:“跟他说也没有用,他呢……等他过去了就好了……”○12六妹很想放河灯,又不甘让自己的河灯遭遇灭顶之灾,就在那儿磨磨蹭蹭。○13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壮汉驱驭着小船离去。六妹买了一盏小小的莲花灯,下到濒水的台阶,在牵挂与侥幸的目光里,很小心地将莲花灯放到水面。莲花灯畏畏葸葸躲在河堤下,没有漂向河心,这儿有台阶挡着,不到近处发现不了,它是害怕那个壮汉杀回马枪吧。○14夜渐渐深了,街市渐渐冷清、寂静。我们走过幽暗的长巷回到旅店。我在露台上坐了很久,半分睡意也没有。(选自《文汇报》2016年5月2日,略有删改)15.文章主要写了两位清洁工,处处形成对比。根据文章内容,把下面表格填写完整。(3分)第一位清洁工第二位清洁工外貌身瘦衣宽,脸长长的①摇橹不愿意绷紧肌肉②捞垃圾③匆匆赶到捞起来用力倒1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1)上了石桥,我坐在石墩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漂.进桥孔。9(2)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壮汉驱驭..着小船离去。17.第③段写清洁工,为何又要写“这边游人熙熙攘攘,对岸酒家正在呼喝划拳”?请简要分析。(2分)18.第⑥段写道:“‘你又在想什么……’六妹似问非问。我没有回答。”请你结合语境,用第一人称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40字以内。(2分)19.文章结尾:我在露台上坐了很久,半分睡意也没有。读完全文,你一定也有很多思考,请写下你的阅读感悟。(4分)四、作文(40分)20.学习的课堂上,有迷惘,更有明朗,智慧的我们一起探究品尝;实践的园地里,有恐慌,更有荣光,团结的我们一起合作担当;生活的蓝天下,有忧伤,更有欢畅,热情的我们一起体验分享……成长路上,需要我们同担风雨,共享阳光。请以《我们一起来》为题,写一篇作文。10答案:第四单元达标测试卷一、1.B
本文标题:第4单元达标测试卷人教部编语文7年级上学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38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