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端午假期安全主题班会
端午假期安全主题班会四年级二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习俗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假期:6月20日——6月23日(周六——周一)周二开学,早七点半按时到校!假期安全一、防溺水教育部6月10日通报称,2012年6月9日山东莱芜莱城区杨庄一初中7名学生结伴游泳时溺水身亡;湖南邵阳市桃洪镇文昌村5名小学生在山塘游泳时溺水身亡;黑龙江呼兰区方台镇7名学生在江边游玩时4人溺水身亡,同一天中16名学生溺水死亡,令人十分痛心。希望同学们做到以下几点:1、假期中,在没有父母陪同的情况下,一定不要到河边、水库、池塘等地方玩耍、游泳或者洗澡。2、提高安全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二、消防安全由于天气比较干燥,因此希望同学们注意防火,远离火源,远离易燃易爆物品。三、饮食安全天气越来越热,希望同学们少吃冷饮,不吃“三无食品”,不吃过期、变质食品。保护好自己的肠胃,防止发生肠炎、胃炎或腹泻。四、交通安全1、假期中,如果没有父母陪同,希望同学们不要私自外出,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2、如果跟随父母外出旅游,希望同学们也要注意交通安全,严格遵守交通规则。3、尤其在过马路时一定要看清道路情况,待左右两侧均安全的情况下方可过马路。4、车祸猛于虎,希望同学们,尤其是住在马路附近的同学,一定不要在路边玩耍,车来车往太危险!
本文标题:端午假期安全主题班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415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