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制造商—供应商合作关系与绩效关连性之研究
1製造商—供應商合作關係與績效關連性之研究OntheBuyer-SupplierRelationshipandItsImpactonthePerformanceinTaiwanIndustry計畫編號:NSC90-2218-E-009-018執行期限:90年08月01至91年07月31日主持人:張保隆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paolong@nctu.edu.tw計畫參與人員:陳瑋玲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u8837805.bm88g@nctu.edu.tw莊佳欣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freyia1027@yahoo.com.tw一、中文摘要組織隨著技術專業化程度的提高與全球化市場的快速成長,個別企業在未來將強調互賴關係的「合作策略」。透過上下游廠商間之作業管理制度連結,將能提昇製造廠整體經營績效,同時也利於買賣雙方提高彼此市場地位以及達成資源整合目的。再者,為因應快速變化的環境,台灣資訊廠商會採行不同的組織策略,而在不同組織策略之下,買賣雙方間所重視的作業管理制度亦不相同,因此企業若欲獲得較佳的合作績效。勢必需將組織策略與作業管理制度相互緊密配合。本計畫擬以台灣資訊製造商為研究對象,深入瞭解製造商與供應商間之作業管理制度之內涵,並藉以分析在不同組織策略下的廠商,其所重視的作業管理制度及其對績效的影響。關鍵字:製造商與供應商、合作關係、作業管理制度、組織策略、績效AbstractBuyer-supplierrelationshipsplayanimportantroleinanorganization’sabilitytorespondtdynamicandunpredictablechange.Sucharelationshiphasshiftedfromthetraditional“arms-length”relationwithsupplierstoanewerandcloser,“relationship-building”approach.Theprojectis(i)toanalysistherelationshipsbetweenbuyer-supplieroperationalpracticesandthebuyer’sperformance(ii)totesttheimpactofbuyer-supplieroperationalpracticesontheperformanceunderdifferenttypesofstrategy.Datawerecollectedfromtheinformationaltechnology(IT)industryinTaiwan.Factoranalysis,Pearsoncorrelationanalysisandmultipleregressionequationsareconductedtoanalyzethedata.Theprojectfoundthattheoperationalpracticespositivelyinfluencetheperformanceunderdifferenttypesofstrategy.Keywords:buyer-supplier、cooperationrelationship、operationalpractices、businessstrategy、performance二、緣由與目的組織隨著技術專業化程度的提高與全球化市場的快速成長,個別企業在未來將更難單獨生存,以往傳統所強調的「競爭策略」,已不再是維繫企業永續發展的萬靈丹,起而代之的將是強調互賴關係的「合作策略」。透過上下游廠商之分工合作,使資訊與情報共同分享,風險共同分擔,構建出機動性強、反應速度快的生產體系。台灣目前有多項產品包括主機板、監視器、電源供應器、機殼、掃描器、鍵盤、滑鼠、網路卡、集線器等產品產量高居全球第一位。其中,主機板、影像掃描器、機殼、及電源供應器全球佔有率均高達70%以上,而筆記型電腦去年成長率為223.8%,占全球出貨量53%,首度超越日本的出貨量(資策會MIC工業局電子產銷計畫,民89)。在綿密的垂直分工體系裡,每一環節除了各自鑽研專精技術,也須與上游供應商間進行頻繁的製造有關(production-related)互動,以取得穩定的供貨來源、技術知識或創新發展等,而這樣的合作優勢也造就出臺灣為全球第四大資訊硬體產品生產國。台灣資訊產業已組成環環相扣的生產體系,在此體系下製造商與供應商(buyer-supplier)基於能力上的互補與競爭優勢的考量,建立長期合作關係(cooperation),而作業管理制度(operationmanagementpractices)乃成為雙方合作的主要重點,藉由作業制度的連結以提昇製造廠生產效率、加速產品及時上市,同時也利於買賣雙方提高彼此市場地位以及達成資源整合目的(Aulakh,1996)。為因應快速變化的環境,台灣資訊廠商會採行不同的組織策略,而在不同組織策略之下,買賣雙方間所重視的作業管理制度亦不相同,因此企業若欲獲得較佳的合作績效。勢必需將組織策略與作業管理制度相互緊密配合(LanderosandMonczka,1989)。綜合言之,本計畫擬以台灣資訊製造商為研究對象,深入瞭解製造商與供應商間之作業管理制度之內涵,並藉以分析在不同組織策略下的廠商,其所重視的作業管理制度及其對績效的影響。三、文獻探討與研究假設(一)合作關係所謂的合作關係,Aulakh(1996)等學者由海外買主與供應商的夥伴角度來看,認為夥伴關係就是一種存在於兩個廠商間的長期關係。這種長期關係的維持,是基於長期間承諾下的一種相互、持續性的關係,彼此間存有資訊共用、風險同擔與利益共有的關係。因此,要達到石作關係的境界,必須是在「兩個廠商之間」、「長期且持續的關係」以及「資訊共用、風險共擔與利業共有」的條件下成立。基於這樣的條件,才能使得合作關係由敵對演變到夥伴關係;由降低成本考量到共同創造競爭優勢的情境。Bleeke&Ernst(1991)以策略的度來看合作關係,認為企業間夥伴的定義乃指獨立企業之間所形成的策略性夥伴關係(strategicpartnerrelationship),享有共同目標、為共同目標努力,並承諾彼此為高度相互依賴的關係。透過這樣的策略合作,完成單一企業無法達成的目標,而策略性合作的動機即為取得市場上的競爭優勢。RingandVandeVen(1992)和Alietal(1995)強調過去製造商與供應商是處於對立狀態,演變至今已成為關係導向的合作狀態,因此,所謂合作關係是指供應流程中的上下游廠商彼此間透過資訊分享,共同目標規劃,長期的承諾形成相互信任,緊密合作的企業集合體(SriramandMummalaneni,1990)。Kanter(1994)以供應鏈的整合態度來看合作關係。認為買賣雙方的成員來自不同產業,能貢獻不同卻互補的技能,使得企業的價值能力得以整合,為最終顧客創造價值。同樣地,Vokurka(1998)也指出供應鏈上的買賣雙方通常為供應商(supplier)和買方(buyer)或顧客(customer),同意在一定期限內分享彼此的資訊並共同承擔風險,藉著降低成本、減少存貨來提高雙方在財務或作業上的績效。(二)製造商與供應商間之作業管理制度對績效之影響Kanter(1994)發現製造廠應瞭解合作的本意並非只是在成本效益上,事實上,還有其他例如產品品質、交期與技術交換等互動,存在於兩者之間,而這些正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DoToniandNassimbeni(1999)提出通路夥伴透過產品研發連結、物流連結和品質連結的作業制度(operationalpractices)來達成提昇彼此績效的目的。同樣地,Bensaouetal.(1995)認3為企業透過合作形成集體力量,雙方共同訓練人力以開發新產品、進行產品改良,或分享資訊技術,均有助於企業在市場競爭地位的提昇。本計畫綜合以上相關之學者研究,將製造商與供應商間之作業管理制度分成五個構面包括:產品研發連結、物流連結、品質連結、人員與訓練相依、資訊相依,下列將繼續探討此五個構面與組織績效之間關係,說明如下:產品研發連結指通路夥伴共同參與產品開發活動,在產品生命週期縮短、顧客需求多樣化之壓力下,許多企業已藉由供應商參與產品開發過程以加速新產品上市時機。Lamming,1990;ClarkandFujimoto,1991;Turnbulletal.,1992等研究觀察到與供應商在產品/製程設計與發展階段相互合作會帶來以下益處:降低研發成本﹙初期原型獲取,供應商能力與產品設計一致性,降低工程變化﹚,改善產品品質,降低整體研發時間及取得供應商對於創新可行性的建議。物流連結係指供應商依據採購者本身需求的產品品質、數量或生產排程來規劃同步運送、整合生產流程、分享生產預測、包裝一致性、拉式採購方式等活動,而所產生效益為存貨成本降低,前置時間的縮短,cycletime的降低及生產效率的提昇(AnsariandModarress,1987,1990)。品質連結指製造商與供應商雙方交換關於品質觀點的資訊,包括共同定義品質規格,傳送品質測試結果,移轉統計製程式控制制資料,事實上,當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品質一致性愈高時,則愈可能達成直接生產線供應及消除物料緩衝。Treleven(1987)與Baxteretal(1989)的研究強調供應管理中「品質核心」的概念,他們認為(i)供應商品質是項決定產品品質與成本的重要因素(ii)供應商品質控制系統的資訊與品質績效將能協助採購者選擇到適當的零組件價格水準(iii)緊密的夥伴關係是資訊分享的前提。人員與訓練相依指製造商與供應商雙方間進行人力交流,使得供應商即時瞭解製造廠在新產品開發上的需求,或對產品設計改良時亦能提供迅速的支援,Bartel(1994)提出賣方應協助買方人員訓練,這將會產生產品開發能力提高、產品品質改善、市場佔有率及銷售成長率擴大的效益。資訊交換是指製造商與供應商透過多向資訊流來傳送資訊,而結果將顯著地完成個別企業所無法達成的成本降低或附加價值提升(訂貨時間縮短、金流改善、銷售增加、快速回應顧客需求)(BuzzelandOrtmeyer,1995)。資訊科技例如EDI、Intranet、Internet等普遍應用於上下游合作夥伴,提供:原料或產品情報、訂單之下達與接收、配送與分派、庫存監控、銷售記錄以及會計、財務資料傳遞等訊息,這些已造成買賣雙方間之作業程序的鉅大變化。Perryetal.(1999)提出「供應鏈資訊分享」模式(圖1),他們認為供應鏈資訊分享係由兩個以上彼此獨立之企業個體透過多向資訊流來傳送資訊,而結果將顯著地提升企業生產力、服務顧客速度,增進合作夥伴之互動關係。依據相關文獻之探討與理論分析,本計畫建立所實証假設1:假設1:製造商與供應商間之作業管理制度與製造商績效有關。(三)組織策略為一調節變數LanderosandMonczka(1989)從組織策略的觀點來看合作關係的特徵,發現不同策略下,組織所強調的合作關係也隨之不同,且當採行策略與合作關係兩者相互配合時,將導致較佳的合作績效。具體而言,當廠商的策略為「成本領導」時,廠商所需要上游夥伴提供(1)持續的資本投資(2)便利產品設計(3)低成本的配送系統(4)生產效率的提昇;當策略為「差異化」時,4上游夥伴需提供(1)特殊的產品特色(2)擁有專利的零件(3)優異的協調能力(4)有利的市場行銷。主要是廠商在尋找有高技術能力的供應商,藉由合作的過程來增加本身的特殊競爭優勢,這是傳統以競價為主的供應商所無法提供的。組織策略文獻涵蓋如Porter(1985)係將競爭策略區分為全面成本領導、差異化及集中策略,Williamsetal.(1995)將企業策略分為技術導向與市場導向,Uptonetal.(2001)整理策略相關文獻後歸納出三種組織策略分別為全面成本領導、差異化及速度策略。依據相關文獻的探討,本研究建立實証假設2:假設2:不同組織策略下,重
本文标题:制造商—供应商合作关系与绩效关连性之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4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