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货币与货币制度第2章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的产生与定义第二节货币的职能第三节货币形式的演变第四节货币制度的发展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演变我国当前货币及主要形式本位货币与区域和国际本位货币3主要问题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4重要术语商品货币信用货币货币制度金本位货币层次代用货币电子货币本位货币金银两本位劣币逐良币法则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2.1.1货币的定义与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什么是货币?货币的发展过程怎样的?52.1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原始社会末期以前没有商品交换局限性:“需求的双重巧合”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物与物的交换生产力发展一般等价物集中到贵金属金银上,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也就产生了。能与各种商品相交换的商品:一般等价物1、个别的、偶然的物物交换个别的、偶然的物物交换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7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2、扩大的物物交换一种商品的价值不是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而是经常性地通过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8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3、一般等价物直接的物物交换演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交换过程表现为:物——一般等价物——物。9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4、货币产生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固定地表现在一种贵金属商品如金或银上。10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4、货币产生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固定地表现在一种贵金属商品如金或银上。11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由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标志着货币的产生。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第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第二,由于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商品生产者必须把自己生产的商品换成货币,他的劳动才算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他才可以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以维持和扩大再生产。第三,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是财富的象征。122.1.2货币的本质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1、马克思在研究货币的产生时指出,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一般等价物既是货币的本质也是货币的形式。2、马克思在研究了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之后指出,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或者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本质属性。现代货币是什么?现代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商品劳务交易中或债务清偿中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东西。货币具有普遍的接受性。2.2.1货币的度量和定义1、流通中的现金现金:包括纸做的钞票和金属做的硬币。一般把在非银行公众手中流通的现金称作流通中的现金,把它作为最窄意义上的货币,用M0来表示。152.2现代经济中货币的度量与层次的划分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按世界通行方法划分,存款分为三大类:支票存款(交易性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非交易性存款)。P214支票存款是企业、单位之间的商品交换、买进卖出所使用的主要媒介是支票,经济生活中也被大量地运用。特点是使用支票提取;可透支;一般不支付利息。定期存款是由客户事先确定期限而存放于银行以取得较高利息的存款。特点一般不能提前支取。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储蓄存款和定期储蓄存款。17货币的度量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量;M0是最窄意义上的货币,是度量货币的最小口径。M1等于MO加支票存款及转账信用卡存款;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等于M1再加所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货币供应量也称货币存量,是一国经济中用于交易和投资的货币总量,构成央行和金融机构负债一部分,关于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和层次划分主要是按货币资产流动性进行的。以流动性为标准对货币进行度量,划分出更为广义的货币概念或层次。流动性是货币基本特征之一,指货币与商品的转换能力,在单一现金货币形式下,不存在转换能力程度差别问题。182.2.2主要国家对货币层次划分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当货币形式多样化以后,各种货币形式流动能力出现了程度上的差别,这时流动性不仅指货币转换为商品的能力,还包括货币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一种货币资产的流动性表现为它向现金转换的能力,即能不能自由转换为现金、在转换过程中是否会发生价值损失等。流动性指金融资产迅速转化为现金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也叫变现力;金融资产在合理价格下迅速成交的能力。流动性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和三个方面的要素。两个方面的含义指: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三个方面的要素包括:交易速度,交易成本,交易规模.“交易速度”:在特定市场迅速完成证券交易且不受损失的能力,强调速度,不能等待太久;“交易成本”:在现有条件下能够以合理价格完成交易的能力,强调合理价格(含交易费用),不能损失太大;“交易规模”:市场中的参与者能够迅速完成大量交易,且不会导致证券价格发生显著波动,表明流动性与市场深度有关系。流动性的约束条件期限:流动性与期限一般呈反向关系;收益率:流动性与收益率呈反向变动,构成互补关系;发行者信用:流动性与证券发行人信用呈正向关系;流动性的外延包括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不足。流动性风险是与流动性相对应的一个相反的概念,流动性风险是指一家银行面临这样一种风险:不能随时以合理成本筹集到所需数量的资金以履行自己的义务,满足顾客的需求。流动性过剩是指一个经济体中货币供给严重超过了货币供求的均衡点的一种货币供求态势。英国出版的《经济与商业辞典》对流动性过剩一词的解释是“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欧洲中央银行的“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的解释更为科学。242.2.3金融创新与货币层次划分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可转让支付命令(NOW)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自动转账系统(ATS)252.3货币的职能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两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货币的五个职能:指货币能用来衡量和表示一切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将其转化为价格从而可以方便地把不同类的商品进行比较。262.3.1价值尺度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不同商品或服务之所以都可以用货币来衡量和表示,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商品和服务的价值由生产这种商品或服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或服务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因而价值不同,表现为货币的数量价格也不同,由此产生了货币单位来表现货币的不同数量,如元、角、分等。272.3.1价值尺度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用货币表示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称为商品价格,价格是商品和劳务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相对价格指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关系。构成了商品的价格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绝对价格指一定量的某种商品与既定量的货币之间的价值关系。在现代经济中由于供求的变化,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经常与其价值产生背离。整个社会层面看,由于单个商品或服务价格的此消彼长,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价格与其总价值是相等的。282.3.1价值尺度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2.3.1价值尺度货币单位的名称价格单位(unitofcurrency)也称价格标准,就是指表现商品价值的货币单位或货币标准。在历史上货币的单位名称与货币商品的自然物理单位或重量单位是一致的,包含着一定的“金量”。由于各种原因,金属重量的货币名称同它原来的重量名称逐渐分离其主要原因有:外国货币的流入;贱金属逐渐被贵金属所排挤;几百年来君主不断伪造货币,使铸币原来的重量实际上只剩下一个名称。现在,货币单位的名称就完全成了“约定俗成”和由法律规定的东西了。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2.3.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不涉及货币量的问题,它只需要观念的货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不需要实际的货币,这决不意味着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与实际的货币没有关系,相反,价格的高低或者取决于实在的货币材料,或者取决于货币购买力。指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为商品世界充当交易媒介,使所有的商品通过它进行交换。简单概括就是“卖——货币——买”的不断循环。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同。前者只是观念上的货币,在表示商品或服务价值时,并不需要用现实的货币来表示;后者却必须要用现实的货币。312.3.2流通手段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2.3.2流通手段货币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的总体就是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商品流通较之物物交换的优越性来自买和卖的分离。极大地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了交换的效率,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在商品流通中买和卖的分离,已经内在地包含着出现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流通中所需货币量是由社会商品和服务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共同决定的。若设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为P,其数量为Q,货币流通速度为V,那么:流通中所需货币量=PQ/V如果实际投入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反之则会产生通货紧缩。332.3.2流通手段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只要人们普遍相信它代表一定价值量,它就可以很好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如不足值的铸币和纸币,它们所代表的价值量都要大于其本身的价值,但它们之所以仍能流通,是因为其价值法定,它们所代表的价值并不受其本身价值的影响。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但是却造成了买卖分离。会造成买卖链条的中断,不利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币值的稳定。342.3.2流通手段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支付手段的特点:当商品买卖以赊销赊购的方式进行时,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工具,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也可以理解为流通手段在时间上的延伸。价值转移在时间上的分离,是支付手段的重要特点。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与信用的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当卖方给予买方到期支付的承诺以信任时,货币才承担支付手段的职能。352.3.3支付手段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对经济的影响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的进行。但同时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需要有发达的社会信用作为基础,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信用危机,会导致社会性的信用危机。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与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样,都必须是处于流通中现实的货币。而且货币执行这两种职能往往是交错进行的,因此也可把货币的这两种职能合二为一,统称为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362.3.3支付手段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2.3.3支付手段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对经济的影响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是一切信用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马克思说信用货币是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的。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买卖可能进一步脱节,使商品流通增加了爆发危机的可能性指货币暂时退出流通处于静止状态,作为财富代表被储藏起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有实际价值的贵金属。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贮藏可以作为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多出来的货币就会被贮藏起来;流通中的货币不足,被贮藏的货币就会重新进入流通。382.3.4贮藏手段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随着现代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退出流通,人们普遍地采用银行存款和储蓄的方式来储存纸币。但是这时被贮藏起来的纸币却不能再起到调节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蓄水池作用。因为银行存款和储蓄只不过是账簿上观念的数码,本身没有实际价值,而与这些被贮藏起来的纸币数量相对应的真实价值仍处在流通过程中,仍然可以创造新价值。因此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常会出现流通中的实际货币量与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不相
本文标题:0货币与货币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4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