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现实与政策张为杰摘要: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完善我国的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比较了宏观需求侧管理政策与供给侧管理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结构优化、动力机制转换等特征之间的内在一致性。结合我国当前工业供给侧的事实对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供给不足的结构性扭曲进行了理论分析。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创新驱动机制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优化提出了政策建议。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政策导向一、引言结构调整阵痛、增长速度换挡、刺激政策消化的叠加效应对我国经济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尽管我国实施了一些扩大总需求的财政货币政策,但仍收效甚微。从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速连续3年以7.7%、7.7%、7.4%开始回落,2015年前3个季度增速跌破7%,经济发展进入了中高速增长区间。与此同时,作为拉动增长“三驾马车”的需求侧出现了一些阶段化变化。国际经济疲软乏力,外部性需求常态性萎缩,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贸易出口值增速从2011年开始总体趋势下滑,2015年出口值负增长;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增速下滑,由2010年第4季度的19.1%下滑至2015年第4季度的11.1%;投资增速持续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10年第4季度的24.5%下滑至2015年第4季度的10.2%。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性下滑,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2015年8月份开始一直低于50%。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自2011年来持续性下滑,工业形势比较严峻。通过数据研判,我国需求侧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因此,依靠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的空间有限。2015年11月,中央层面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国家对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基本分析与准确研判,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重大改革举措。本文首先从理论与政策实践两个角度比较了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管理的学理基础与实践。在此基础上,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增长速度、结构优化、动力机制方面的内在逻辑,并剖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扭曲的事实与深层次根源。最后提出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宏观政策导向。供给侧改革是发展理念重大转变,对于解决我国经济中深层次的矛盾,并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二、宏观政策视域下的需求侧与供给侧管理:理论与政策实践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两种政策取向,分别对应不同的理论学派。两个学派历史上存在多次交锋,呈现出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复辟—供给管理的理论演变轨迹(贾康,苏京春[1],2014)。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的理论基础不同。需求侧管理的学理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思想精髓体现在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侧管理理论认为,经济中不存在促进生产和就业趋向充分就业状态的自动机制,必须依赖于人为的政府干预机制。其认知框架是短期内的波动源于有效需求不足,归因于消费倾向递减,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陷阱的“三大心理规律”的存在。因此,在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与出口)动力不足,进而引发产出水平下降与经济短期波动。实际上,凯恩斯主义所讨论的有效需求不足是总量性的,而非结构性的。扩大总需求特别是内需进而成为需求侧管理经济的政策出发点,运用“逆周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经济衰退时,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扩大信贷规模等政策提高有效需求水平;经济繁荣时反向操作。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需求侧管理政策最成功的实践莫过于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新政”,摆脱了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然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涨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受到了质疑,宣告了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的失灵。对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提出最有利挑战的理论之一是供给侧管理政策。供给侧管理理论源于供给学派(Supply-SideEconomics),焦点为集中于供给侧的效率与供给创造需求的机制。一是关于供给创造需求的机制,供给学派的最质朴表达应属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当然,研究物物交换时代的萨伊定律对于研究自由市场经济有其局限性。但对供给侧或生产端的研究影响了供给学派的发展。新供给学派认为,供给创造需求是有条件的。比如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而不是萨伊意义上的自动创造。二是关于供给侧效率。供给侧管理理论认为,生产端增长的长期动力源于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与创新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途径,技术进步与创新动力在于对市场主体的激励。在政策导向上,供给侧管理的核心主张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企业减税。对微观主体的减税政策是提高供给的最恰当激励。广义的减税政策还包括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恰当的激励机制对企业激励,激活各要素生产力,提高有效供给。二是减少政府干预。通过减少各领域的政府管制和干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促进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供给学派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有斯密主义色彩。从实践上看,美国的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与英国的撒切尔改革是供给侧管理政策的典型案例。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与美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滞涨”,经济衰退、高失业、高通胀困扰着两国经济。在此背景下。两国采取了供给侧管理政策,其实质是提高增加要素供给效率,但政策切入点不同(刘霞辉[2],2013)。美国里根政府时期的经济复兴计划与英国的撒切尔改革的供给管理侧改革以自由市场为导向,采取了减少政府干预与管制、对微观主体减税等政策。里根政府更侧重于通过对个人和企业的减税政策降低要素供给成本,促使产业调整。从1982年12月至1988年5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了65个月,20世纪90年代以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也得以孕育,为美国的经济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所带来的巨大财政赤字,被认为是拖累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与美国的改革背景不同,英国当时存在着大量低效率的国有企业,政府对经济过度干预,财政对国有企业过度补贴,企业活力不足。针对“英国病”,撒切尔改革主要依靠减少政府管制与干预,大力推行私有化,减少国有经济比重,通过减少政府干预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要素供给效率,并辅以减税政策。撒切尔改革,激发了英国的企业活力。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非常低,年均增长仅为1.6%。供给侧管理政策实施后,1980~1988年期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2%。总体而言,无论是里根经济学还是撒切尔改革的供给管理政策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当然,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管理在理论与政策方面存在根本差异。需求侧管理政策注重财政货币政策调整、政府干预与政府调控的主体作用以及平抑短期经济波动。需求侧管理具有追求短期均衡的政策导向。正如凯恩斯所言:“在长期中,我们都死了”。供给侧管理政策更侧重于制度变革与机制体制创新、发挥市场与企业的主体作用、中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供给侧管理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培育经济新主体,通过激励机制提高企业供给效率。尽管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管理都强调需求,但政策落脚点却不同。需求侧管理主张通过短期刺激政策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对现有产品“量”的需求,发力者为政府;供给侧管理认为,通过市场力量提高供给体系效率与质量以产生新的需求,主要是对新产品“质”的需求,发力者为企业家。因此,需求侧管理政策主要应对周期性衰退,强调总量问题;供给侧管理政策主要应对结构性问题带来的衰退,强调结构问题。实际上,需求侧与供给侧是经济必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不能偏废其一。经济发展动力是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结合,两端协调才能促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使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三、我国经济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逻辑及政策一致性我国过去三十多年的高增长是需求拉动型的,出口与投资的拉动力尤为强劲。政府起着关键作用,增长模式具有政府主导色彩,经济增速、经济结构,增长的动力机制都依赖于政府干预与管制。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轨道。新常态下,政府主导模式使得供给侧结构面临严峻挑战。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是经济发展新常态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在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举措。当前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内涵、内在逻辑具有一致性。(一)新常态的经济增速与供给侧改革的温和政策存在内在一致性正确认识新常态的经济增速,以及经济韧性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正确认识经济增速放缓是新常态的表象特征,有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虽然存在但不突出。在强大增长惯性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度与阻力较大,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增速将由高速区间转变为中高速区间,7%左右的增速将常态化。在经济增速转换期,结构性矛盾得以凸显。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质量导向得以确立,高速增长导向已淡化。因此,新常态增速背景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要的窗口机遇期。二是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维持经济新常态的增速。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使政府主导需求侧管理政策逐步转变为以适当增加社会总需求,市场供给驱动的供给侧管理政策。需求侧管理政策在短期内通过刺激政策维持高速增长是可以实现的,但与结构性调整优化无益。供给侧管理政策主张通过恰当的激励机制提高生产率,尊重市场与企业主体地位,市场主体投资决策更趋理性化,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率。因此,供给侧管理政策是温和型的,产出水平会自发回归到潜在产出水平,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经济增速由此实现常态化。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优化供给侧结构、解决供给结构的深层次矛盾,实现新旧发展模式的转换。新旧模式转换阵痛期增速放缓的同时,结构持续性调整与优化将经济增速维持在常态轨道。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速度持续性的保证,同时新常态下的增速伴随着供给侧结构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因为结构性改革阵痛期的增速放缓而延缓或放弃改革。当然,增速也须保证在合理区间,不能为了推进结构性调整而过度牺牲增长。结构性调整是持续增长的动力,合理的增速为进行结构性改革创造有利条件。(二)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优化依赖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速放缓仅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表象特征,结构优化是核心内涵。新常态与旧态模式的不同在于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表现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消费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其实质是通过结构优化创造新的增长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过于注重增长的逻辑,忽略了结构优化的治理逻辑。当前,我国供给侧的结构扭曲、适应性与灵活性不足是治理逻辑忽略的典型表现。这种结构性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供给侧中有效供给不足与产能过剩并存,即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具体而言,一方面供给侧低端化产能过剩,无效供给过多。相对于有效需求而言,我国很多低端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存在大量过剩产能。但这些领域却仍占用大量生产性资源,部分产业甚至对环境生态造成了很大的
本文标题: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45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