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庸精读中庸不是什么中庸不是老好人。中庸不是和稀泥。中庸不是没原则。123中庸不是老好人•老好人在孔子那里叫“乡原”,也写成“乡愿”。即便是“乡原”,这个“原”也要读愿。什么叫乡原?在《尽心下》,孟子有个定义——••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中庸不是老好人•什么意思呢?第一,挑不出毛病。所谓“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就是你要反对他吧,他没什么可反对的;你要批评他吧,他没什么可批评的。第二呢,看起来很好,又忠诚,又诚信,又廉洁(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所以,第三,大家都喜欢他(众皆悦之)。第四,他自己也很得意(自以为是)。但是,他在本质上,是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不合正道(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的。这样的人就叫做老好人,就叫做乡原。•对于这样的人,孔子怎么说呢?《论语阳货》说——•乡原,德之贼也。中庸不是老好人•什么叫贼?现在的理解,是小偷。做贼嘛,偷东西。但古文不是这个意思。贼,在古汉语里面是人身伤害。偷东西叫什么呢?叫盗。盗是财产侵犯,贼是人身伤害,寇是外敌入侵,匪是犯上作乱。比如日本鬼子,就叫日寇;德国鬼子,叫德寇。这些都是外敌入侵。国民党和共产党打仗,就不这么叫。双方都管对方叫匪,没有叫寇的,也不叫贼,也不叫盗。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就等于说老好人对道德进行人身伤害,会要了道德的命。•中庸不是老好人•孔子对老好人,为什么如此深恶痛绝呢?孟子说,是因为孔子痛恨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恶似而非者)。在孔子的眼里,老好人就好比稻田里的椑草。他长得和稻草很相似,但它不是稻子。田里面稗子如果多了,稻子就长不好。这就好比癌细胞。癌细胞也是细胞。它为什么不好?因为它“吃饭不干活”。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也要吸收我们人体的营养,却又不承担细胞的功能,生长速度还特快。结果它占了一个地儿,正常细胞就不能生长不能工作了。全身都长满不干活的癌细胞呢?人就死了嘛!如果全社会都是老好人呢?这个社会就死了。所以老好人就是“德之贼”,中庸也不可能是老好人。中庸不是和稀泥•据《论语·颜渊》的记载,有一次,鲁国的执政者季康子,向孔子讨教“黑社会问题”,说我们这个地方盗贼猖獗,该怎么办?孔子说什么呢?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中庸不是和稀泥•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们这些当权派自己不贪心,就是奖励盗窃,也没人去偷去抢。言下之意,民间盗窃盛行,是因为官方贪得无厌。这个话,就说得很重、很直,而且明摆着会得罪人,哪有一点和稀泥的意思?•实际上,孔子这个人,是实事求是、直言不讳的。据《论语·为政》记载,有一次,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说:•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就是仲由,也就是子路。知,有两个读者,既读知识的知,也读智慧的智。孔子说,阿由啊,让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做知识?什么叫做智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这就是知识。所以,他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不会主张和稀泥。中庸不是没原则•孔子这个人,其实是很讲究原则的。《论语·为政》记载了他这样一句名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里的这个比,古代念成避(bi)。比和周,是相反的。周是什么呢?周是团结。比是什么呢?比是勾结。比方说,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狐朋狗友,酒肉朋友。周呢?和衷共济,精诚团结。我们都知道一句名言——团结是要有原则的。无原则地在一起,那就是勾结,就是比。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小人勾结在一起是没有原则的。因此,作为“君子之交”,中庸就不可能是没原则。中庸不是没原则•实际上,在儒家这里,中庸不但是不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论语·雍也》记载孔子的话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难道不是最高的原则吗?可惜已经很久不见了。那又怎么办?当然是应该坚持这种原则,回到这种原则。•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来:中庸不是老好人,中庸不是和稀泥,中庸不是无原则。那么,中庸究竟是什么呢?什么是“中”•关于中庸的解释,历史上有很多很多。我们去读《论语》,读《礼记》的《中庸》,都可以读到很多的注解,学术界也把它讲得很复杂。我却觉得,中庸其实很简单,简单得可以总结为这样两句话: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我们先讲“中”。•还是举一个反面典型。孟子讲,人当中有一种,叫做圣人。他们是“人伦之至”(《孟子·离娄上》),也就是道德品质最优秀、最高尚的人,比如伯夷,比如伊尹,比如柳下惠,比如孔夫子。这四个,是圣人的代表,也是四个典型。伯夷叫“圣之清者”,就是圣人当中最清高的。伊尹叫“圣之任者”,就是圣人当中最负责任的。柳下惠叫“圣之和者”,就是圣人当中最随和的。孔子呢?叫“圣之时者”,时间的时,时尚的时,时髦的时。什么意思?鲁迅先生说,大概只能翻译为“摩登圣人”。而且鲁迅先生还说,除了这个,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以翻译。我想,搁在今天,大约也可以翻译为“文化超男”。•当然,这不是孟子的原意。孟子的原意,所谓“圣之时者”,就是圣人当中最识时务的。这四个圣人的代表呢,孟子认为,有两个是不可以学习的,有两个是应该学习的。哪两个是不可以学习的呢?一个是伯夷,一个是柳下惠。•其实,在《公孙丑上》和《万章下》,孟子对伯夷的清高都有描述。大体上说,此人的特点和原则,是不好不道德的东西不看,叫做“目不识恶色”。不好不道德的言论不听,叫做“耳不听恶声”。不是合格的君主他不侍奉,叫做“非其君不侍”。不是合格的民众他不领导,叫做“非其民不使”。如果政府里面有坏人,他不去做官,羞与同列,叫做“不立于恶人之朝”。也不跟坏人说话,叫做“不与恶人言”。如果是某个人,他认为是个坏人,或者道德品质不好,或者有污点,不干净,哪怕是他的老乡,也躲得远远的,避之唯恐不及,就像躲麻风病人。所以,伯夷是圣人当中最清高的。•伯夷的故事•伯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一点。兄弟两个,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两个都是殷商王朝大大的忠臣。周武王伐纣的时候,伯夷、叔齐去反对,说殷是君,周是臣,以臣弑君,你这是犯上作乱,不可以的!周武王没听他的,去把殷纣王灭了。于是伯夷、叔齐,就跑到首阳山上住着,说是饿死也不吃你们周朝的米。结果有一天,来了一个人,跟他俩讨论这个问题。这人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宴会厅的小米,固然是周天子的;首阳山上的野菜,难道就不是?这哥儿俩一想,也是,这野菜也吃不得啊!结果就饿死了。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呢?相反。哪怕那君主是昏君、暴君,他也去做官,不以这样的混蛋领导为耻辱,叫做“不羞污君”。给他的官位再小,也去做,叫做“不卑小官”。和乡亲们一起,哪怕这些人都是道德品质低下的,都是有道德污点的,他也不离开,他跟你笑眯眯的(与香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在柳下惠看来,他是他,我是我。他有毛病,不等于我也有啊!难道他的恶劣品质,会像麻风病、梅毒一样传染到我吗?不会的。那我干吗不跟他们在一起?我跟谁都可以在一起,好人坏人我都来往。没关系嘛!柳下惠•慎独君子柳下惠•柳下惠,原姓展,名获,战国时期人。•柳下惠曾做过鲁国大夫,还做过掌管监狱的小官。据说,柳下惠做官期间,为官清正,执政严谨,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了。但是由于他生性耿直,不愿攀附富贵,所以后来弃官归隐,居于柳下,也就是现在的濮阳县的柳坉,“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一个寒夜,柳下惠宿于敦门,那晚,凌冽的寒风刺人肌骨。柳下惠穿着衣服拥在被窝,还感觉寒气逼人。柳下惠心里想,不知道这样的冬夜,有没有无家可回的人,想想各国征战不休,生灵涂炭,柳下惠不禁辗转难眠。正是这时,忽然传来敲门声。•柳下惠急忙起身开门,原来是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女来投宿,只见她冻得浑身抱成一团,还不住地瑟瑟发抖,脸色也冻得发青,眼看就要支撑不住。柳下惠连忙把她让进屋里,并请他上床暖和一下。可是她在被子里缩成一团,浑身发抖,家里并没有其他可以取暖的东西,柳下惠恐她冻死,于是叫她座到自己的怀里,并解开外衣把她搂紧,这样,妇女才慢慢缓过神来。只听她断断续续地说因出门走亲戚,回来晚了,衣服又穿得太单薄,实在冻得不行了,所以才不得已敲门,并想借宿一晚。柳下惠看她一副可怜的模样,想到如果不收留她,或许她就会冻死在荒郊野外,于是就让她在怀中取暖一晚,可是柳下惠毫无私心杂念,对妇人举止有礼,绝无趁人之危,逾越道义之举。•“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就此传开来。在他死后,被后人称为“惠”,又因为居住在柳地,所以世称“柳下惠”。•孟子说,这两个,影响大呀!什么影响呢?和伯夷在一起,贪婪的人会变得廉洁,懦弱的人会变得勇敢,叫做“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为什么呢?因为伯夷实在太高尚,太清高了。他是宁肯饿死,都不吃嗟来之食的。在这样一个人面前,你还会起贪婪之心吗?在这样一个死都怕的人面前,你还会胆小怕事吗?不会。柳下惠呢?则能使狭隘的人变得宽容,刻薄的人变得敦厚,叫做“鄙夫宽,薄夫敦”。因为他什么人都能包容啊!品位再低下,品质再恶劣,他都跟你笑,都跟你来往。在这样的人面前,你都不好意思狭隘了,你都不好意思刻薄了吧?所以,这两个,都是圣人,都能起道德表率作用。•然而,孟子还是说“君子不由也”(《孟子·公孙丑上》)。什么意思呢?君子不向他们学习。为什么?走极端。孟子说,伯夷的问题太清高了。柳下惠呢?又太随和。他们的清高和随和,都过了头。由此可见,中庸是不走极端。•那么,什么才叫不走极端呢?•所谓不走极端,其实包括两个方面: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既不过头,也不掉队。据《论语·先进》,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说“师与商也孰贤”。师,就是孔子的学生颛孙师,字子张;商,就是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子贡的意思,是问子张和子夏这两个学生,老师觉得哪个更优秀一点?孔子回答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意思是子张这个人走过头,子夏这个人跟不上。于是子贡问孔子,那么是不是阿师(子张)比阿商(子夏)强一点呢?孔子显然并不这么认为,他说了非常重要的四个字——•过犹不及。•什么意思呢?走过头等于跟不上。为什么?不“中”。比如我们从广州到武汉,你走到长沙就不走了,这叫做“不及”。一口气跑到郑州去了,这叫“过”。结果一样,都没到你要去的地方,所以说“过犹不及”。•显然,中庸就是无过无不及,就是恰到好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的话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什么叫质,什么叫文?质,本意是原材料,质材嘛!转过来引申为什么呢?质朴、质直,本来面目。文呢?装饰、精加工。转意是什么呢?华丽、文雅、修饰。那么,孔子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应该质朴,同时又应该有修养。如果过于质朴,一点修养都没有,或者质朴过了头,就会粗鄙、粗俗、粗鲁。这就叫“质胜文则野”。相反,如果太讲究修饰,一举一动中规中矩,每句话都挑不出毛病来,这样的人就虚伪。因为他永远在说正确的话,连标点符号都不会错,这得用多深的心计啊!这样的人,我是不敢交朋友的,因为我永远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这就叫“文胜质则史”。•孔子认为,这两种,都不对。正确的,是“文质彬彬”。什么叫“彬彬”呢?根据东汉学者包咸的注释,彬彬就是“相半之貌”。也就是文一半,质一半,既质朴,又有修养和文采。而且,文雅的程度和质朴的程度,是刚好相等的。这样的人,才是君子。•由此可见,一个人,太狭隘了不好;太随便了也不好;做不到不好,做过头了也不好;太质朴不好,太修饰了也不好。怎样才好?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最好。这就叫做“中”。什么是“庸”•下面说“庸”•什么是“庸”呢?我刚才说是不唱高调。为什么呢?因为庸这个字,有“常”的意思,平常的常。所以,庸就是庸常,也叫平庸。平庸是什么呢?普普通通,另外,庸,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用”。一个庸常,一个使用,这两个意思加起来,就是“常用”。也就是说,经常用得到的这个普普通通的“道”,就是中庸之道。•既然是“常用”,那就不能唱高调。孔子不唱高调吗?不唱。《论语·宪问》说,有一次,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就是说,别人对我很坏,我却用好心和恩德去回报,您老人家觉得怎么样?如果
本文标题:中庸精读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48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