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清代福建驿站考张燕清我国古代的邮驿制度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代,终结于清朝光绪年间。在这种制度中,驿站负责免费传递政府公文、官员信件、军事文报以及外交使团信件等,它实际上扮演着“国家大动脉”的角色,对传宣号令、巩固政权、飞递军情以及发展社会经济等都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累朝相叠的驿路分布在经过了不断重组的漫长历程之后,至它的末代王朝——清代时期,已经日趋完善。在历朝驿递线路的基础上,清代邮驿线路较前更为发展,驿铺设置也更为普遍,并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近现代交通干线的雏形。清代福建的驿站布局基本上承自明代,但又有所发展。清代福建省辖10个府、2个直隶州、58个县。据《福建通志》①记载,其中除福宁府、台湾府及永春州未设驿站外,其余各府州共设水陆驿站59个,铺站784个,腰站9个,由此形成的邮驿线路遍及全省。其中,驿站是清代邮驿机构中的主干部分,本文拟就清代福建的驿站设置略作探讨,并考证其中57个驿站今址,以期能恢复清代福建驿站布局的大致原貌。(一)据《福建通志》载,清代福建驿站的分布以省会福州为中心,大致可分为五条线路。第一条邮驿线路自福州三山驿起,至浦城县小关驿,越仙霞岭而与浙江江山县交界。该线路途经17个驿站,其中福州府5驿(三山、芋原、白沙、水口、黄田),延平府4驿(山仓峡、茶洋、剑浦、大横),建宁府8驿(太平、城西、叶坊、建溪、营头、人和、柘浦、小关),全程合计一千零八十五里,约合今625公里。为整顿驿制,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朝廷规定遣往福建的公差大臣必须从山东路走,康熙六年(1667年)又进而规定必须经由山东东路行走,“均于火牌内明白填注,不许枉道”。②这实际上使这条越仙霞岭入浙江(再经江苏而入山东)的驿道成为福建最重要的“官路”,即由省会至京城的道路。加上此线路途中仅仙霞岭前后二百余里(约合今115公里)要陆行,其余路程都可乘船而行,因而当时进京仕商多行此道。设在福州的三山驿是清代福建全省驿递网络的枢纽,五条邮驿线路皆汇总于此。据乾隆《福州府志》载:“三山驿,在府志西南。宋时城中驿五,后尽废…明洪武间建三山驿,国朝因之,旧设驿丞,康熙三十八年裁归闽县管理,其驿夫工食系侯官县拨给。”③其故址在今福州市内。第一条邮驿线路以其为肇端,往西北方向延伸:自三山驿往西北方向,“二十五里至侯官县芋原驿”。④据乾隆《福州府志》载,芋原驿“上至白沙驿六十里”,“额设赡夫一百名,走递公文等夫十二名,留设水口报船四只,水手二十四名”。⑤这是清代福建所设驿站中,仅有的三个配设有报船和水手的驿站之一,也是水路交通的重要站点。其故址在今福州市建新镇淮安村。自芋原驿前行“六十里至白沙驿”。乾隆《福州府志》载,白沙驿“上至水口驿一百二十里,额设赡夫一百名,走递公文等夫八名”。⑥其故址在今闽侯县白沙镇,该镇“曾名白沙驿”。⑦自白沙驿沿闽江而行“一百里至古田县水口驿”。乾隆《福州府志》载:“古田县水口驿,在一都,上至黄田驿五十里。”⑧其故址在今古田县水口镇。此驿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个驿站。由于在第一条邮驿线路中,尽管沿途皆有水系,但自浦城以下直至水口虽可行船,而水势湍急且多险滩,水运并不便利;直至水口镇以下,闽江水流才出险就平,舟楫畅行无阻,加之四季水量充足,⑨因此该驿站也是清代全省仅有的三个配设有报船和水手的驿站之一。该驿设有“赡夫七十五名,递夫八名,兜夫四十名,报船四只,水手二十四名”。(注10自水口驿行“五十里至黄田驿”。乾隆《福州府志》载,黄田驿“上至山仓峡司四十里,额设赡夫一百名,走递公文等夫八名,兜夫十五名”。(注11其故址在今古田县黄田镇。自黄田驿前行“四十里至延平府南平县山仓峡驿”。民国《南平县志》载:“山仓峡马日,在县东南长安北里,原山仓峡司代理,乾隆二十一年归县。上至茶洋四十里,下至古田县黄田四十里。”(注12其故址在今南平市樟湖镇。自山仓峡驿前行“四十里至茶洋驿”。民国《南平县志》载:“茶洋马日,在县治东南金砂里。宋为金砂马日,元间改今名。洪武间知县刘居信建,景泰中迭建…乾隆廿年归县,上至剑浦七十里,下至山仓峡四十里,留设赡夫一百名,走递夫八名,兜夫十五名,新设京报夫二名,又塘递夫二名。”(注13其故址在今南平市太平乡茶洋村。自茶洋驿往西北方向行“六十里至剑浦驿”。民国《南平县志》载,剑浦驿原设在建宁门溪东,明嘉靖十三年始移建于延福门内,“康熙三十八年归县,在延福门城楼”。(注14乾隆《延平府志》亦载剑浦驿“在府治东延福门内”其故址在今南平市内。自剑浦驿往北行“五十里至大横驿”。民国《南平县志》载:“大横驿,在县东汾常里,洪武初建……乾隆二十年归县,上至太平四十里,下至剑浦四十里。”(注15其故址在今南平市大横镇。自大横驿往北行“四十里至建宁府建安县太平驿”。据《福建通志》第749页载:“建安县太平驿,原设赡夫一百名,递夫八名,兜夫十五名。现定赡夫八十名,递夫八名,兜夫三十五名。”查考民国《建瓯县志》“登仙里图”所示“太平”地位置,再参照今建瓯地图,可确定其故址在今建瓯县南雅镇房村。自太平驿北行“四十里至瓯宁县城西驿”。据康熙《瓯宁县志》载,城西驿设在城西敬客坊,即元城西路。又查该县志“瓯宁县城池图”城西驿标在县城西门外。由此可以确定其故址在今建瓯县城。自城西驿北行“四十里至叶坊驿”。据康熙《瓯宁县志》载:“叶坊驿丞廨,在丰乐里叶坊,距县四十里。”其故址在今建瓯县徐墩乡叶坊村。自叶坊驿往西北方向行“八十里至建阳县建溪驿”。据道光《建阳县志》载:“建溪驿,在三桂里水南。”查考该县志“三桂里图”,“水南”在县城南门外、环城河边;再查《福建建宁府县图说·建安县图》(光绪三○年石印本),“建溪驿”在县城西南郊外数里。可确定其故址在今建阳县城南郊。自建溪驿往东北方向行“七十里至营头驿”。道光《建阳县志》载:“营头驿,在瓯宁营头,乾隆二十二年奉文改归建阳带理。”其故址在今建阳县水吉镇营头村。自营头驿北行“七十里至浦城县人和驿”。据光绪《浦城县志》载:“人和驿,在县南乡人和里石陂街,驿舍五间。”再查考《建宁府县图说·浦城县图》(光绪三○年石印本)所示“人和驿”位置及今浦城县图,可确定其故址在今浦城县石陂镇黄土当村。自人和驿往东北方向行“七十里至柘浦驿”。据光绪《浦城县志》载:“柘浦驿,原在县东隅里直街,今改设在迎远门外,驿舍五间。”其故址在今浦城县城。自柘浦驿北行“九十里至小关驿”。光绪《浦城县志》载:“小关驿,在县北乡安乐里庙湾,驿舍三间。”查考《建宁府县图说·浦城县图》(光绪三○年石印本)所示“小关驿”位置及今浦城县图,可推断其故址在今浦城县九牧乡。由此驿再北行“一百六十里至浙江衢州府江山县交界”。该驿在清代福建驿站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此条福建进京“官路”中的出省末站,也是中央及外省公文经由此条邮驿线路进入福建的第一站。正因为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该驿除设“赡夫一百五名,递夫十二名,兜夫四十五名”外,还设有报船8艘、水手48名,(注16不仅是清代福建仅有的配设有报船和水手的三个驿站之一,而且也是这三个驿站中配设报船和水手数最多的驿站(另两个驿站为侯官县芋原驿,设报船6艘、水手36人;古田县水口驿,设报船4艘、水手24人)。在上述第一条邮驿线路中,自建阳县建溪驿、营头驿、浦城县人和驿、柘浦驿、小关驿,越仙霞岭与浙江江山县交界的这段驿路为明代所未设。清代福建驿站布局基本上承自明代,但此段驿路则是明清两代福建驿路最显著的区别,也是清代福建驿路布局更为完善的重要表现。第二条邮驿线路的主体与第一条线路是重叠的,即自福州三山驿起,经延平府境至建宁府建阳县建溪驿,此段线路长“六百二十五里”,约合今360公里。以建溪驿为分支点,第一条线路往浦城方向延伸直入浙江省界,第二条线路则往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方向延伸,并与江西铅山县交界。此段线路具体走向如下:“由建溪驿分路,五十里至崇安县兴田驿,四十里至裴村驿,三十里至长平驿,五十里至大安驿,四十里至江西广信府铅山县交界。”(注17其中,建溪驿在上文中已提及,其余兴田驿、裴村驿、长平驿及大安驿四个驿站,均为清代建宁府崇安县所设驿站。据嘉庆《崇安县志》载,兴田驿最初设在兴田,“以不利牧养”而迁往黄亭,但仍然称为“兴田驿”。按今兴田镇“曾名黄亭、黄亭市、黄亭街。明代兴田水驿迁此,遂改今名。”(注18可知兴田驿故址在今武夷山市兴田镇。自兴田驿往北行“四十里至裴村驿”。据嘉庆《崇安县志》载:“裴村驿,有公馆,设赡夫十名,递夫四名。”又据今武夷乡公馆村“原名裴村,明嘉靖间建有‘裴村公馆’,更今名。”(注19可知裴村驿故址在今武夷山市武夷乡公馆村。自裴村驿北行“三十里至长平驿”。据嘉庆《崇安县志》载:“长平驿丞署,旧名崇安驿,在营岭。元至元十六年知县张茂绩建,明洪武……八年县丞安处善改迁南门外。”又查该县志卷一·图说“县城池图”,“营岭”在其县城内。由此可知长平驿故址在今武夷山市内。自长平驿往西北方向行“五十里至大安驿”。据嘉庆《崇安县志》载:“大安驿丞署,在分水关。”又据该县志载,崇安县共有八个关寨,“其在大西者曰得胜关,原名分水关,……为楚越入闽第一关。”其故址在今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自大安驿前行四十里即与江西铅山县交界。(二)第三条邮驿线路前半部分亦与第一条邮驿线路相重叠,即自福州三山驿起,至延平府南平县剑浦驿,此段线路长“三百七十五里”,约合今216公里。以剑浦驿为分支点,第一、二条邮驿线路向北延伸,分别通往浦城县及崇安县方向;而第三条邮驿线路则往西行,继而转向西南方向进入汀洲府。此段线路具体走向如下:“由剑浦驿分路,六十里至王台驿。”据乾隆《延平府志》载:“王台驿,上至剑浦驿七十里,下至双峰驿六十里,旧设驿丞,雍正九年裁归南平县兼管。”王台驿故址在今南平市王台镇。自王台驿前行“八十里至顺昌县双峰驿”。据道光《顺昌县志》载,双峰驿“旧在县治西”,“今在延福门”,其故址在今顺昌县城。自双峰驿西行“一百里至将乐县三华驿”。据乾隆《将乐县志》载,三华驿设在“县治右西门角”,其故址在今将乐县城。自三华驿南行“六十里至白莲驿”。据乾隆《将乐县志》载,顺治九年,白莲驿徙建于“沙坪头之下、茶坞市之上”按“白莲:将乐县白莲乡人民政府驻地。…曾名茶坞市。”(注20可知其故址在今将乐县白莲乡。自白莲驿往西南方向行“六十里至汀州府归化县明溪驿”。据民国三十二年重修版《明溪县志》载:“明溪驿,在西清街,明置驿丞;”“西清街,在城西,即西门大街。”其故址在今明溪县城。自明溪驿前行“六十里至清流县玉华驿”。康熙《清流县志》载:“玉华驿,在县东永得里。”《福建通志》载:“清流县玉华驿,现照原设赡夫八名,递夫三名。”其故址在今清流县嵩溪镇。自玉华驿前行“四十里至九龙驿”。据康熙《清流县志》载:“九龙驿,因邑有九龙滩得名,旧名皇华驿。其故址今建儒学。明洪武二年移建于县西,改今名。”其故址在今清流县城。自九龙驿前行“七十里至宁化县石牛驿”。据同治《宁化县志》载:“石牛驿,置于宋端平,址于邑南会同里。”按“石牛:在宁化县翠江镇南21公里,刘屋寨东南麓。属曹坊乡。有巨石如牛,故名。宋代名石牛驿,设巡检司。”(注21可知其故址在今宁化县曹坊乡石牛村。自石牛驿前行“七十里至长汀县馆前驿”。据乾隆《长汀县志》载:“馆前驿丞署,县东七十里,元时设,…国朝乾隆十九年奉裁驿丞,其署今为公馆。”按今长汀县馆前镇:“古代曾设馆前驿,故名。”(注22可知馆前驿故址在今长汀县馆前镇。自馆前驿前行“七十里至临汀驿”。据乾隆《长汀县志》载,临汀驿丞署设在县治东崇善坊,其故址在今长汀县城。自临汀驿前行“六十里至三洲驿”。据乾隆《长汀县志》载,三洲驿丞署设在县南七十里,明成化十六年始设公馆,宏治元年奏改为驿,清康熙五十四年重修。按“三洲:长汀县三州乡人民政府驻地。…明置驿馆。”(注23可知其故址在今长汀县三州乡。自三州驿前行“六十里至上杭县蓝屋驿,八十里至平西驿,一百二十里至永定县,一百里至广东潮州府饶平县交界。”其中,上杭县蓝屋驿故址在今上杭县才溪乡,位于汀江东岸——据《汀州府县地舆图说·上杭县图》(光绪三○年石印本)所标示。限于掌握资料的欠缺,笔者对清代上
本文标题:清代福建驿站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49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