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 陈楠-第三章-城市更新的类型模式要点
第三章城市更新的类型模式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不同尺度区域和不同类型区域的更新。能够通过建筑更新、街道更新、社区更新、城市更新的相关案例加深理论认识;能够熟悉旧居住区、市中心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更新方法;并能够在城市改造的实践中进行运用。第一节不同尺度区域的更新更新的尺度由小到大有建筑更新、街道更新、社区更新、城市更新四种。一、建筑更新建筑的更新利用是城市更新的基本单位。建筑存在于城市的一个点上,它的改变牵动其所在街区的改变,最终导致整个城市的改变。1、旧建筑更新的经济性原则(1)“少费多用”原则(morewithless)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和资源消耗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2)适宜性原则旧建筑改建应与经济条件相适宜,与自然条件相适宜。(3)集约化原则建筑是各项物质资源的集合体,建筑的建造及使用中消耗了全球2/5的能源和材科,1/6的净水。应积极采用轻、薄的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以减少占用的建筑空间;应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以减少空调、照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4)循环利用原则在更新中,建筑的结构构件、照明、管道等设施可以重复利用。在拆毁中,建筑垃圾如废弃的混凝土、管道以及钢筋、管线等均可以重新加工处理成为新的建筑材料用于再建设。如荷兰、丹麦及比利时三国政府于建筑法规中强制制定回收建材的比率,使90%的废弃混凝土块运用于道路底层填充材料与填海造陆。2、不同类型旧建筑的更新根据空间结构形式,旧建筑可分为独立空间型、常规空间型、非常规型三类。(1)独立空间型独立空间型建筑的内部为无柱或少柱的开敞大空间。如体育馆、工业厂房、仓库等。随着城市的发展,此类建筑在特殊年代肩负的特殊功能丧失,但其开敞结构为新的需要创造了条件,有很强的可塑性,是最受欢迎的更新建筑类型。(2)常规空间型常规空间型建筑代表着大多数旧建筑的形式。如普通办公楼和住宅等。此类建筑空间较小而低,层数单层到多层不等,在有限范围内具有功能置换的可能性。(3)非常规型非常规型建筑多指一些具有特殊形态的空间构筑物,其本身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功能。如烟囱、桥梁、测量塔等。此类建筑往往具有反映特定功能的外形特征,景观功能是其再利用的切入点。改造往往会为环境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上海南市发电厂的烟囱改建:南市发电厂位于浦西世博园区,是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1期工程。原烟囱高165米,改造为兼有气象预报、灯光地标作用的“世界和谐塔”,成为上海市民的“温度计”。二、街道更新1、城市道路的分类机械动力交通工具的出现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布局与道路结构。现在的城市道路主要分为两种:交通性道路(road):以交通为主要职能,供车辆快速行驶。如高速路、车行道等。生活性街道(street):以日常生活和公共交往为基本职能,如传统街巷、社区道路等。2、当社区街道变成车行道城市中不断增加的机动车街道美国:机动车道路面积占市区面积的1/2;洛杉矶:机动车道路面积占市区面积的2/3;南京:机动车道路面积占市区实有道路面积的70%。原本适宜社交互动的居住区域街道,现在常常只能向汽车通行让步。仅为方便汽车通行而设计和修建的居住街道抹杀了居住街道的复合型用途。“常常我们会忘记一点,那就是,居住街道是社区的一部分,最终会扮演远远超出原设计构想的许多角色。居住街道直接为屋主提供通往他住宅的通道;疏导他门前的交通;提供栩栩如生的精致,是归家的必经之路;是一种行人循环系统;是居民碰面的场所;或者儿童玩耍的场地(不论你喜欢与否)。”——美国城市土地协会2、共享街道理论(1)定义共享街道(sharedstreet):社区活动、儿童娱乐、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停靠和行驶都分享着同一个混合用途的街道公共空间,以达到增加互动与安全、促进步行、降低车行速度的作用。驾驶员行车时感觉“闯入”了“有很多游客的花园”,迫使其降低车速,为可能出现的障碍物留有余地,包括:交往中的居民玩耍中的儿童景观和公共设施不规整的道路表面和边线。(2)共享街道的特征行人与汽车共享路面,不鼓励交通畅行无阻。行人享有优先权和支配权,在每一处都可步行、娱乐;驾车者被置于一种次要状态;入口处被明确标出,道路较窄。车行道和人行道没有严格分界;道路使用不同颜色和多样化的砖石铺设(研究表明,这样的道路与柏油路相比,可使司机放慢速度),没有常规的车行道路特点(车行道边线、台阶、柏油路面等);区域内设有广泛的景观美化带和休闲设施,用树木、椅子、娱乐设施和小的屋前花园强化庭院空间。景观和设施形成屏障、偏向、弯曲度、坡度和波浪形,车速受到约束。(3)共享街道的优点增加社会交往在德国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与规则街道相比,共享街道可以吸引更多的儿童出来玩耍并进行更多复杂的游戏,而毋需家长监视。在日本开展的类似研究指出,90%的人认为共享街道主要是为人而非汽车设计的。大多数居民(66%)感到共享街道鼓励了社交互动,增进了邻里交流。促进社区安全虽然看起来把交通和生活分享同一平面有可能会发生冲撞,但警觉的司机加上缓慢的车速大大减少了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德国、丹麦、日本和以色列在共享街道安全方面的研究结果如下:与标准居住街道相比,共享街道减少了超过20%的交通事故,减少了超过50%的严重交通事故。从中受益最多的群体是行人、儿童和骑自行车的人。在标准居住街道上最常发生的交通事故是与儿童有关的交通事故,而与5岁以下儿童有关的公路交通事故中的一半是发生在距他们家100米的范围内。在共享街道中,极少发生此类交通事故。降低车速、促进步行。共享街道中的最大速度记录是21.8公里/小时,汽车行程缩减率达到14%。司机是闯入者,被迫意识到他正在进入一个行人享有至高无上特权的地带,于是意识到突发性冲撞的可能性,降低车速或选择停车步行。共享街道理念在欧洲广受欢迎,已在多个国家实施。三、社区更新案例分析上海新天地——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周边整个街坊原为具有世纪初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里弄,且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中共一大”会址协调区范围。1997年,区政府与开发商香港瑞安集团签订了改造该地区的协议,通过大规模的动迁、开发、修复和改造,使其成为一个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商业休闲步行区,是历史文化区开发一个比较成功的实例。现在,上海新天地不仅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是上海小资和外籍人士的聚集地。石库门里弄十九世纪末,上海租界地区建造了大批连片的里弄住宅,采用欧式连排布局,单体上又具有中国传统的宅院特色,中西合璧,新旧结合,具有典型的海派特点。门楣是石库门门头装饰的重点,由于受西方建筑的影响,采用半圆或三角形山花图案装饰。修旧如旧新天地广场的设计方案定为将传统上海石库门里弄的青砖步行道、清水砖墙、石库门、以及山花门楣等历史特色保留,这一过程需要付出比新建建筑高出一倍的成本。为重现这些石库门弄堂当年的形象,新天地的开发商以此弄堂区域原设计者的原有图纸为蓝本,墙、铺地及屋顶都尽量采用原来的旧砖、旧瓦,务求贴近它原来的面貌。连上世纪60年代朱红色油漆写的对联、历史性的标语、石柱上的墨迹、墙上的涂鸦,都被保留下来。为保证旧房屋寿命,开发商从德国进口昂贵的防潮药水来注射砖、瓦和砖缝。屋顶铺瓦前先放置两层防水隔热材料,再铺上注射了防潮药水的旧瓦。外旧内新设计及工程以保留房子原貌为原则,但内部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造,原先的户隔墙被打断,设有中央空调、自动电梯、宽频互联网等现代化设施,成为全新概念的经营消费场所。原有旧房是没有地下排污管、煤气管等基础设施的,新天地每幢楼都要挖地数米,部分需深达9米,铺埋地下水、电、煤气管道,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在旧房只维修不拆除的前提下,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无法采用机器作业,全由人工深入地下布置完成,施工难度相当大。营销策略新天地的所有房屋几乎都要经过大兴土木和脱胎换骨才能使用,且石库门建筑最高不超过4层,如此大面积、低密度、保护式开发的房产改造项目,成本高达2万元/m2,也非普通居民能够购买和入住的。虽然针对高收入人群出售房产可以迅速回笼资金,但为了保留营销理念、创造一个国内鲜见的成功商业空间,开发商瑞安公司只租不卖,靠租金回收新天地的改造投入。并且,为了使新天地成为具有独特卖点的商业中心,租户必须符合三大要求:①了解、喜欢石库门文化;②具有特色和个性,兼有各国风情;③从未在上海开店,或在上海其他地方已开店但把旗舰店设在新天地。开放商并不期望通过新天地项目赚钱,而是通过此项目推广一种旧城改造理念,营造一个时尚文化区域,并借此提升区域房价和公司品牌形象。新天地项目并不是孤立的,它是瑞安在上海卢湾区太平桥地区总体开发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卖新天地,为的是卖好它周边的办公楼和住宅楼。四、城市更新案例分析昆明城市更新第二节、不同类型区域的更新一、旧居住区的整治与更新根据旧居住区结构形态形成机制的不同,可分为有机构成型、自然衍生型、混合生长型三类。1、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以“目标取向”作为结构形态的形成机制,其目标取向的依据主要为型制、礼俗、观念、规范和规划等。1.1、物质结构形态特征建筑形式和谐统一;序列性强,不同的道路等级有不同的宽度和路面标准;体现了地方文化、礼俗、观念等;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我国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历经里坊制、坊巷制等传统型制,直至近现代在西方居住区规划理论影响下产生的邻里单位和居住小区。坊巷制结合街巷制和里坊制的特点,民宅均沿街巷布置,直接向街巷开门,但保持里坊制以坊为单位的行政组织,在街头、巷口立坊门,无门扇,悬挂刻有坊名的匾牌。居住小区与我国传统的有机构成型住宅区域相比,更注重功能而非礼制,基础设施更完善;往往以城市干道来划分不同的居住区,区内有大路、小路、入户路等,形成较完整的道路系统;有周边式、行列式、混合式和自由式等多种组团空间方式;空间组织的基本因素不再是“户”而是一栋住宅楼(多户)。1.2、社会结构形态特征(1)居民同质性强有机构成型居住区形成之初,居民通常是同类而聚的(依照等级、职业、血缘、祖籍或宗教)。虽然历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文化的变迁,居住人群的同质性却大体保留下来。解放后虽取消了等级差别,但单位建房、分房加强了居住分区的业缘性。(2)活跃频繁的社会交往有机构成型居住区里,居民的整体性较强,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上,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此类居住区往往有比较明显的社会网络,居民间熟识度较高,居民归属感较强,易形成公共生活。1.3、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的更新改造(1)物质结构形态方面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通常位于城市较为中心的区域,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民情。此类居住区应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保护对于文化价值较高的区域,应强调建筑保护与文化延续;对于建造年代较晚、建造材料和手段趋于现代化、使用价值较高的区域,应普遍采取加强维护的办法,防止提早衰败;对于那些既无文化价值,又无使用价值的危房区,应彻底清除,推倒重建。(2)社会结构形态方面的更新保存原有的建筑文化和空间氛围;保存居民的同质性;案例分析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历史悠久的菊儿胡同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一个缩影,但也曾是危旧房较为集中的街区,吴良镛教授用“有机更新”的理论成功指导了菊儿胡同改造,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获得1992年世界人居奖。有机更新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在顺应城市肌理、继承传统文脉的同时,创造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间。——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菊儿胡同改造中,原有居住建筑的处理根据房屋现状区别对待:质量较好的70年代以后建的房屋予以保留;具有文物价值的四合院予以保留;现存较好的民居四合院经修缮加以利用;破旧危房予以拆除重建。菊儿胡同的物质结构形态更新:按照“类四合院”模式来规划改建,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在合院体系改造上取得重要成果:将传统四合院独门独户的居住形制与单元楼相结合,兼有单元式楼房私密性强和院落式住宅邻里感强的双重特点,在保障居民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时,较好地延续了传统社会网络;居住区内的道路保留胡同式的街坊体系。
本文标题:陈楠-第三章-城市更新的类型模式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22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