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2019第八章--语言的接触.ppt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学习指导1.本章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全面认识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语言的融合及其原因和语言接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形式。2.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词的借用和吸收,双语现象。3.本章的学习难点是,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词语借贷的方式。4.学习本章应注意:本章的内容涉及面广,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紧扣教材内容,理解和领会语言接触的有关理论。第一节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萨丕尔及《语言论》见下)因此可以说,世界上的数千种语言,很难指出哪一种语言是完全孤立的。民族之间的贸易未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式的接触,都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接触,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接触,也无论程度怎样,性质如何,一经接触,都必然会相互影响。语言的接触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附:萨丕尔及《语言论》萨丕尔:(EdwardSapir,1884-1939)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1884年1月6日生于德国劳恩堡(Lauenburg),五岁时随全家移居美国。19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日尔曼语,后到美国西部工作。1910--1925年,任加拿大国立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对人类文化学进行了切实的研究。1925--1931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副教授、教授。从1931年起到逝世,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和人类学教授。1933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38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协会会长。1939年2月4日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NewHaven)去世,终年55岁。《语言论》:《语言论》是萨丕尔的主要代表作。全书共分11章,主要论述语言的性质、结构、演变以及它跟思维、种族、文化及艺术等方面的关系。该书的主要内容如下:(1)对语言本质的看法。(2)语言和思维的关系。(3)强调语音模式。(4)区分四类语法概念。(5)独特的语言类型见解。(6)语言、种族和文化。《语言论》中引用的语言多达60种以上,足见萨丕尔语言知识的丰富,特别是书中提供的美洲印第安语的事实更是使人大开眼界。它对美国语言学有广泛的影响。一、词的借用和吸收1.外来词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语音形式和意义都是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例如:“芭蕾”、“吉它”、“沙发”、“卡片”、“卡通”、“巧克力”、“迪斯科”。借词有别于意译词和仿译词,它的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1)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意译词不是外来词。意译词的构成材料和规则都是本民族的,只吸收了意义,没有吸收形式,故不是外来词。例如:Bank—银行Telephone—电话Cement—水泥……(2)仿译词:构词所用的本民族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分别与所源出的外语词有对应关系。它的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索,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如: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马力—horsepower”……语种原语借词意译词英telephone德律风电话英microphone麦克风扩音器英bank版克银行英cement士敏土,水门汀水泥英piano披亚诺钢琴英ink因克墨水俄катюша喀秋莎火箭炮俄хдеб裂巴面包英语的外来词:据统计,英语词汇中借词占有二分之一,其中多数借自法语。公元1066年,法国诺曼王威廉在海斯汀战役中击败了英吉利军队,在英国建立了王朝,法语成为国家、上层社会的通用语言。这时,英语从法语中借用了大量的词语,并一直沿用到现在。例如:state(国家)、people(人民)、nation(民族)、parliament(国会)、glory(光荣)、fine(美好的)、army(军队)、war(战争)、soldier(士兵)、court(法庭)等都是从法语借入的。日语的外来词:日语的借词在总词汇量上也占相当大的比例,仅从汉语借入的词就占总量的五分之二。自魏晋六朝以后,汉字被用作记录日语的书面符号,汉语的词也就大量地进入到日语中。这些词还保留有汉语古代的读音。汉语的外来词:汉语的外来词在词汇的总量上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这与中国古代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但即使如此,汉民族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也借用了一定数量的词语。主要来表现在:西域各民族借入的:“葡萄、石榴、菠萝、狮子”等;印度佛教:“佛、菩萨、阎罗、魔、塔、刹那”等(汉代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蒙古语:“胡同、站、蘑菇”等(元代从蒙古语中借入)天主教:“天主、耶稣、圣母、十字架”等(明代以后随天主教传入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进入汉语的外来词越来越多,近年来,由于实行对外开放,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外来词的数量势必有增无减。2.汉语借用和吸收外来词主要有以下形式:(1)音译: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汉语中的“葡萄、佛、沙发”等。(2)音译加注词:如:Sardine——沙丁(鱼)Car——卡(车)Bar——酒(吧)(3)音译兼意译词:是借词的一种特殊形式,如:“vitamin——维他命、reserpin——利血平”等。(4)半意译半音译词:如:ice-cream——冰淇淋miniskirt——迷你裙……(5)字母词:CD、DVD、WTO、CEO、GDP,X光、B超语种原词汉语借词英sofa沙发英poker扑克英curry咖哩英cocoa可可英radar雷达英tank坦克英jeep吉普英nylon尼龙英copy拷贝英brandy白兰地德Nazi纳粹意fascisti法西斯(蒂)俄совет苏维埃俄водкл伏特加词语的借用过程中存在着往返借用的现象,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见《汉语中从日语里借用的词》)汉语词语内部在历史上就发生过大量的词语借入和借出活动。在这两种看似无关的活动按照各自的历史轨迹缓缓发生的同时出现了一种奇妙的现象,即汉语曾经借出给其他语言的词语多年之后又被借了回来收为己用。例如:“台风”,古汉语词中有“大风”一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英国水手在广东时吸取粤语方音的“大/tai/风”的读音及意义将沿海地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大风称之为“ty-phoon”,“typhoon”从此就在英语中成为单词。后来,在汉语第二次借词高峰中“ty-phoon”以音义兼译的方式被借了回来,表示“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或12级以上,同时有暴雨”。有些新词,特别是日语借词在翻译创造时使用的是汉语古典文献中已有的词汇。遇到这种情况,出于溯源的需要,有时我们也引出见于汉文古籍的例证。如“革命”:来自日语(kakumei),日语又来自英语revolution。但在创制该词时,采用了《易经》革卦的用语:“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关系”一词,首见于宋代,如罗大经所作笔记《鹤林玉露》卷二:“此虽小事,然摧坏小官气节,关系却大。”意为给他人带来影响或后果。也指对有关事物的作用或影响,如陈亮《书职事题名后》:“题名小录,利害通涉始末。而习膳虽若碎烦,亦有关系。”这个词传入日本后,在江户末期语义发生了变化,1862年问世的《英和对译袖珍辞书》就把它用作relation的译词,其后的主要意思是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二、语音和语法的借用和吸收语音和语法的借用和吸收虽然没有词那样普遍,但同样可能存在。如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就从汉语中借用和吸收了某些音位和复元音,有的还改变了句法结构的次序。语音借用:语音的借用表现为增加新的音位和增加新的音位组合方式。1.增加新的音位: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里都没有/f/这个音位,有些语言如景颇语从汉语里借入了这个音位。现代北京话当中本来没有[v]声母,周边很多方言中有这个声母,再加上这个声母发起来比[u]省力,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把以u开头的字读成了[v]声母,如万、文、翁等,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北京话有可能借入这个声母。借入声调一般比较困难,但也有语言借入。如哈尼语里原来有高平(55)、中平(33)、低降(21)三个声调,近代从汉语里借入了一个高升调(35)。2。增加新的音位组合方式从其他语言吸收自己语言里没有的音位结合规则。如哈尼语里本来没有复合元音韵母,从汉语借入了iu、ua、ui等复合元音韵母。彝语里本来没有元音+鼻辅音韵母,后来受汉语的影响新增加了这种组合方式。语法借用语言的语法系统一般比较稳固,不易受到别的语言的影响。但如果语言接触程度较深,一些语言的语法也会收到影响,出现借用的现象。如毛难语语法由于受到汉语影响,吸收了汉语的“如果、虽然……但是、从、比、就”等虚词;增加了修饰成分居于中心词之前的语序(如美丽的花);增加了动词的重叠形式。汉语“他、她、它”的分工是20世纪初受英语he/she/it分工影响的结果。香港汉语由于长期受英语影响,受到了语言干扰(interference,即一个语言系统的某些成分进入另一语言系统),造成词的转类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形容词、名词(名词短语)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形容词;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不少转类现象可以归因于英语语序(通过翻译)对汉语的影响和干扰。例如:名词作动词:父母没有必要把第三者标签成罪大恶极的坏人/首先要低调自己。名词短语作动词:教职员因性侵犯学生而被解雇。形容词作动词:百分之十五的人说害羞购买(某物)名词作形容词:较为细节的问题。动词作形容词:他感到十分侮辱/价格实在非常吸引。动词作名词:我必须对市民有承担。形容词作名词:决策者需要特别具有敏感。有的学者把香港的这种语言状况称为“港式中文”:具有香港地区特色的汉语书面语,即以标准中文为主体,带有部分文言色彩,深受粤语和英语的影响,并有独特的社会词和流行语,在词汇系统、结构组合、句式特点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跟标准中文有所不同,主要在香港地区普遍使用的汉语书面语。港式中文一方面跟香港居民口语使用的粤方言相对,另外一方面又跟全国普遍使用的标准中文相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五四以来,汉语出现的所谓“欧化句式”也是不同语言之间借用和吸收的表现。第二节语言的融合一、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氏族合并为部落,部落合并为民族,必然伴随着语言的融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我国历史上就有关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记载。所谓夷、蛮、戎、狄,都是居住在汉族周围地区的一些兄弟民族,它们各有自己的语言。材料:《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戎子驹支的话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据汉刘向《说苑·善说》的记载,楚国子晰泛舟湖上,越人拥楫而歌,表示欢迎,但子晰听不懂,要求随员翻译:“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民族的语言与汉语是不同的,相互之间不能通话。但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战伐、兼并等,发生了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融合,因而后来史书上看不到各族人民往来时要求有翻译的记载。从这里我们可以推知,所谓夷、蛮、戎、狄的语言很多已与汉语融合。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但在民族关系和语言关系上来说,却是一个大融合时期,汉语在融合中成为胜利者,继续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发展。语言融合的作用:从历史上看,语言的融合在巩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促进人民的往来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和民族语言的大融合,为秦统一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汉民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汉以来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也清楚他说明了融合的历史进步作用。二、语言融合的原因究竟哪一种语言能
本文标题:2019第八章--语言的接触.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2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