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一、Piaget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一)建构主义发展观Piaget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Piaget每一种心理学解释都会或迟或早地达到或依赖于生物学,或依赖于逻辑学。(Piaget)认知发展认知结构认知机能适应组织图式顺应同化Piaget关于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及其关系图图式:认知结构,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它表征着行动和经验的某种固定的形式。吮吸反射图式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Piaget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二)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的认知活动: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当某一客体从儿童的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目标定向行为客体永恒性目标定向行为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的认知活动:儿童需要不断完成动作和智力上的更新,向皮亚杰所称作的运算发展。运算:内部的智力或操作。符号语言功能(假装、模仿)思维的不可逆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自我中心主义:儿童趋向按照他们自己的观点了解世界和他人的经验。(认知&语言,集体的独白)三山实验CDBA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分类顺序排列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发展出思维的完整的、逻辑性的体系,但其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数目守恒: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ABAB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物质守恒: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ABAB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长度守恒: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I向儿童呈现IIABAB面积守恒: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I向儿童呈现II重量守恒: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I向儿童呈现II体积守恒: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向儿童呈现I向儿童呈现II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假设演绎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青少年开始非常关注自己的观点,分析自己的信念和态度。(假想的观众)(三)发展的因素1.成熟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提供了可能性。2.练习和经验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3.社会性经验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4.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化过程在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四)对Piaget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1.Piaget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1)描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整个过程,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证实了儿童心智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肯定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对教育心理学研究有重要意义。(2)按照个体认知发展的差异划分了认知发展的阶段,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具有一般性。(3)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较大,即使处于同一认知发展阶段内的儿童年龄差异也可能很大,这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4)Piaget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2.对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批评(1)生物化倾向以及忽视社会文化影响。(2)缺少积极的教育意义。(3)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皮亚杰自己那么天才聪明,他家的小孩怎么就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呢?3.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1)教师应仔细观察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正确判断儿童所处的思维发展水平,相应地调整教学,使之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2)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建构知识。(3)要重视学校的课程设计,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体现不同的难度水平,制造认知矛盾,促进学生的同化和顺应过程。(4)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一些社会互动的活动,提供概念的实例,为认知发展过程提供环境资源。(5)通过增加适当的环境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认知发展的进程。二、Vygotsky的发展观与教育(一)Vygotsky的发展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说Vygotsky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Vygotsky两种工具说Vygotsky将生产工具划分为物质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工具。物质生产工具指向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精神生产工具(心理工具),即语言和符号系统,指向个体内部,影响着人的心理结构和行为。社会性建构思想Vygotsky认为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儿童与各种活动社会性地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2.心理发展观Vygotsky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高级心理机能的特征高级的心理机能是随意、主动的;其反应水平以概括和抽象为特征,具有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间接结构特点;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心理活动具有个性化。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心理发展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3.内化学说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Vygotsky非常重视语言和发展的关系。认为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语言是发展的媒介,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社会交往和活动的工具语言是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与调控工具自言自语并不是不成熟的表现,自言自语在个体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4.最近发展区Vygotsky认为,教学要取得效果,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现实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发展。教学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发展区。(二)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1.教学支架(scaffolding)要保证支架一直使学生处于其最近发展区之内,在学生能力有所发展的时候,这个支架要做出调整。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学习有挑战性的内容。教学支架的5个基本功能提供支持具有工具的性能扩展学习者所能达到的范围使学生能完成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选择使用幼儿主题活动中的概念支架花为什么有颜色支架一支架二支架三单瓣多瓣泡花茶做香水做干花支架四2.交互式教学模式(reciprocalteaching)交互式教学包括教师和学生小组之间的相互对话。最初教师示范所要完成的活动,然后,教师和学生将轮流扮演教师。3.同伴合作模式同伴合作反映了集体行动的思想。当同伴合作完成一件任务时,他们分享到的社会交往可以起到教学指导的作用。4.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cognitiveapprenticeship)在学徒制中,新手与专家近距离地一起进行与工作有关的活动。学徒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中工作,因为他们经常遇到超出他们能力的工作任务。通过与专家一起工作,新手获得了专家与他们分享的关于重要过程的知识,并且将之与自己当前的理解调整起来。第二节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自我在人格中的作用是建立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个体的发展贯穿人生过程的全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阶段性。各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任务、冲突的解决。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都面临着发展危机。个体解决危机的方式会对个体的自我形象和社会见解产生持久的影响。成功克服这些危机,个体就得到了发展。Erikson1.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1)信任对怀疑(出生到18个月)(2)自主对羞愧(18个月-3岁)(3)主动对内疚(3-6岁)(4)勤奋对自卑(6-12岁)(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友爱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7)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2.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1)埃里克森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2)埃里克森提出了个体发展阶段中的具体发展任务和需要解决的危机,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教育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指导,帮助受教育者顺利发展。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的我,即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另一个是客体的我,即被觉察到的我。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通常是指“由个体对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态度组成的混合物”。自我概念是我们用来解释自我,构建起一种图式来组织自我形象、情感和态度等。在青少年初期,学生对自我的总体自我概念可以分为非学业方面的和学业方面的。3.自尊自尊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及情绪。学校生活影响学生的自尊。自我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影响自尊。集体自尊或作为家庭、同伴、学校班级或小组中的自我影响个体自尊。Coopersmith《自尊心的养成》一书提出了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三个先决条件: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三、社会化:家庭、同伴和教师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1.家庭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最基本的动因,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2.同伴3.教师
本文标题: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4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