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及其理论发展一、学习的界定学习: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第一,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第二,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第三,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二、学习的分类1.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Gagne2.学习性质和形式分类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Ausubel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接受学习有指导的发现学习独立的发现学习记乘法表听讲演或看材料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运用公式解题学校实验室实验听导师精心设计的指导尝试与错误迷宫问题解决例行的研究智慧的生产科学研究3.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内隐学习: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外显学习:受意识支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要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学习。三、学习理论的发展1.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渊源Wundt&Titchener构造主义(还原论-元素主义,内省法)James&Dewey机能主义对构造主义还原论的批评格式塔学派对构造主义元素主义的批评行为主义学派对构造主义内省法的批评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Watson、Guthrie、Hall、Thorndike、Skinner、Bandura主张采用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反对内省,反对研究意识。学习即刺激-反应的联结。环境决定论3.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格式塔学派信息加工理论(Anderson、Simon、Gagne)建构主义(Piaget、Ausubel、Bruner;Vygotsky、社会文化理论思潮)4.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发展脉络Combs、Maslow、RogersCombs认为要理解人类行为,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从行为者的观点看事物是怎样的。Maslow强调个人的动机倾向是指向自我实现或自我完成。Rogers强调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第二节经典性条件作用一、Pavlov经典性条件作用1.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①无条件刺激(UCS)→无条件作用(UCR)食物→唾液分泌②中性刺激+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铃声+食物→唾液分泌③条件刺激(CS)→条件作用(CR)铃声→唾液分泌IvanPavlov2.消退、泛化和分化消退: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自然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会重现出现。泛化:经典性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会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分化: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导致条件作用的分化。3.高级条件作用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就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4.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条件刺激。第二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应用视频1视频2视频3视频4二、Watson的行为主义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恐惧形成实验学习的实质:有机体的学习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一、Thorndike的联结主义迷笼实验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自动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律:①准备律②练习律③效果律二、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作用(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Skinner认为,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根据这两种行为,Skinner区分出了两种条件作用:应答型条件作用(经典性条件作用、刺激型条件作用、S型条件作用)&反应型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R型条件作用)。Skinner主要研究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即主要集中于行为反应与其后果之间的关系上。Skinner1.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斯金纳箱(s)-R-S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任何反应如果紧随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趋向;第二,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和维持消退: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自然恢复:忽视某些不行行为后,这些不良行为会减弱甚至消失,但仍有可能突然重新出现。维持:行为的保持,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后,为了永久保持所获得的行为,应当逐渐减少强化的频次,或者使强化变得不可预测。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分化: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泛化: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二)强化强化: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1.后果类型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Ⅰ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Ⅱ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二级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二级强化可分为社会强化、食物和活动等。普雷马克原则(祖母法则):用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2.强化程序强化程序: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也能增强或减弱行为。连续强化程序: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断续强化程序: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间隔程序:根据历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安排强化。比率强化:根据历次强化之间学习者做出适当反应的数量而安排强化。间隔程序和比率程序既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变化的。(三)行为的学习1.塑造塑造:通过小步强化达成最终目标。连续接近: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行为塑造的步骤:终点行为、起点行为、强化物、步调划分、即时反馈。2.连锁连锁:有步骤地训练复杂行为(行为链)的方法。连锁方法的步骤:任务分析、选择连锁方法(顺向连锁、逆向连锁)Skinner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技术。(程序教学模式&教学机器)2.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表述方式。3.行为的改变。4.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和管理。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1.交互决定论个体行为环境Bandura2.学习&表现学习与表现是不能等同的。知识的获得(学习)与基于知识的可观察的表现(行为表现)是两种不同的过程。人所知道的要比所表现出来的多。3.参与性学习&替代性学习参与性学习: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二、观察学习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Bandura观察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教学内容中的新技能2.教师的榜样作用3.学生习得行为的表现4.教师的学习热情和态度
本文标题: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4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