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李凭箜篌引-优秀课件
李凭箜篌引李贺解题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箜篌:又名“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㈠诵读全诗,划分层次•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二)诵读诗歌句子赏析•“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人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形神兼备。•“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运用通感,“以声类声”,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昆山玉碎”乐声壮观;•“凤凰叫”乐声幽怨;•“芙蓉泣露”乐声凄凉;•“香兰笑”乐声欢快愉悦。•“石破天惊逗秋雨”,秋雨”密密匝匝地坠落声,可以摹状乐声的急促,同时,“秋雨”也可以唤起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李贺诗中的通感,既有视觉感受,也有听觉感受,同时还有动感,“碎”“叫”“泣”“笑”“逗”等语汇都有很强的动感。•“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巧妙的过渡,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石破天惊、秋雨不尽。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反衬音乐形象丰满。出奇不意的描写,使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①正面比喻写琴声:•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②侧面渲染写感受:•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⑴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⑵风格迥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扬州慢姜夔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知人论世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写作背景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读:读准字音霁:jì由雪转晴。怆然:chuàng悲伤的样子。解鞍:jiěān解下马鞍,表示停驻。荠麦:jì野生的麦子。都:dōu。豆蔻/青楼:美好的诗句。“黍离”意象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离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黍离之悲指国家沦亡的悲痛,后代指故国之思。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二读:疏通词意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为停留。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现在都是青青野麦。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的池苑,伐去的乔木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渐渐进入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吹起,这些画面都在劫后的扬州城。杜牧有卓越的鉴赏能力,料想今天他若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有“豆蔻”和“青楼”美好诗句的才华,也难以表达这悲痛之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是每年知道它替谁开花繁生呢!二、合作探究,体会诗情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渐黄昏,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清角吹寒见到——听到——想到——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词人借助什么艺术手法抒发这份感慨的?虚实结合对比夸张用典联想借景抒情拟人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杜牧诗句若杜牧重到扬州……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尽荠麦青青波心荡,冷月无声渐黄昏,清角吹寒虚实相生实写“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虚写“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繁华热闹破败荒凉对比昔盛今衰的感伤虚实相生,化用诗句,对比鲜明,借景抒情。借景抒情“空城”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仍在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寄扬州韩绰判官》词句诗句来源用典艺术手法精读:寻找名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化用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课堂小结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本文标题:李凭箜篌引-优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49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