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龙源期刊网复调学习之学理初探作者:任辽苏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11期【内容摘要】复调课是作曲“四大件”之一,是作曲技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当下社会环境、文化内涵的变化以及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中国复调课的教学在很大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作为复调教师,面对质疑,我们首先需要重新思考复调课的意义与价值,反思当下中国复调课教学的缺点和不足,以应对现实和历史的挑战。【关键词】复调教学图像化时代共性特殊性一、现实对复调课存在的挑战“复调”作为一门课程的出现大致是在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建立之后。在此之前,复调的教学多半是传统师徒式的和综合型的学习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复调并没有被单独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教学科目,而是跟和声、旋律、曲式等其他结构要素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被师傅传授给徒弟。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加入到音乐创作、音乐演奏的行列中,作曲家与演奏家合二为一的模式开始瓦解,作曲家和演奏家逐渐分道扬镳,现代的音乐学院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复调开始被分离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在课堂上教学。这样的教学是以对复调现象知性的抽象为基础的,也即这样的教学是以书面知识的形式教会学生如何遵守和运用规则,如何避免犯规。随着图像化时代①的到来,这样的教学开始受到现实的挑战。在图像时代到来之前,对作曲专业的学生而言,作为“四大件”之一的复调可谓作曲的基石,其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图像化时代到来,随着文本时代占据宝座的“理性”被拉下神坛,共性写作(CommonParctice)的基础不复存在,“以理性综合表述为其形式美、以群体关注的社会事务为其内容美,以把握‘存在’反思现实为社会己任,等等,因为理性被质疑而陷入尴尬境地”。②在共性写作时期,作曲家使用的是一样的“文辞”和“语法”来表达各自不同的内容。这套“文辞”和“语法”就是以“四大件”为基础的作曲技法训练,这个时期作曲家关注的是用同样的语言来“说什么”的问题,那自然需要对“语言”——“文辞”和“语法”熟练掌握。而当共性写作的基础瓦解之后,作曲家开始使用各自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辞”和“语法”,“说”变成意义和目的,“说什么”变得不重要,作为传统“四大件”之一的复调受到质疑就可想而知了。作曲学生质疑复调课:我写实验性的音乐,我自己发明一套语言来表达自己,学复调还有意义吗?而表演专业的学生同样质疑现在的复调课教学:要弹好巴赫的赋格一定要知道它是怎么被写出来的吗?没人知道布列兹的《钢琴奏鸣曲》是如何被写出来的,但仍然不妨碍大家演奏它。即便需要了解某首赋格的结构与“机理”,几堂复调课似乎没有托维或者穆杰里尼的注释版平均律来得直接实用。表演专业的学生在走进复调课堂时,头脑中已经充斥着这样的想法,而龙源期刊网课堂上教师又不断地讲解跟他们毫无关系的各种声部进行的规则和禁忌,这更加深了他们对复调课的质疑。而新兴的音乐科技或者录音艺术专业的学生则对复调课更加怠慢。他们可以通过电脑模块化的程序做出很丰富的音乐——从几秒钟的广告音乐到几十个小时的电视连续剧背景音乐,而无需系统地学习传统“四大件”的技能和知识,甚至连乐谱都没有。他们立足于自己的实践经验来看待复调课,似乎真的找不到复调存身的立锥之地。二、复调课存在的意义事实上,学生对复调课的质疑以及教师对复调教学的困惑,归根结底源自我们没有从当下的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中思考复调教学存在的意义,没有去反思过去复调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在当代环境下,对于所有学习音乐的专业学生而言,复调学习是健全音乐心智的必要组成部分。正如普通学校中的数学教学,让普通学生学习数学甚至高等数学,其目的并非在于直接运用,因为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成年后会以跟数学密切相关的专业为职业,绝大多数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需要的数学知识实际上非常有限,但数学课仍然不可或缺。这是因为,数学的学习是健全心智的必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数学所训练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解题中的思维方式等将是完成其他看似跟数学完全不相干的事情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对于一名音乐专业学生而言,复调的学习同样如此。健全的音乐心智不可缺少对复调的学习和训练。“这是健全音乐思维和音乐素养的脑力体操。对于旨在从事艺术音乐的学习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复调感,这是使得音响符号突破单维安排而向着时空范畴发展的关键”。③我们常常把复调课看成是一种形而下的“器”,是学了就要直接拿来用的东西。而这正是造成复调课被误解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复调课是一种形而上的“道”,是对一种音乐思维方式的培养,任何从事音乐工作的人可以放弃具体的复调技法,但复调的思维方式却不可或缺。因此,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复调课不是不重要,而是显得更重要,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为复调感是紧密地与音乐感觉的诸多层面息息相关的,譬如与节奏感、乐句感、音色感、结构感、和声感、音色感等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是多声性的音乐,几乎或隐或现地都会有复调现象的存在。譬如,德彪西从未写过赋格,但他作品中却充满着复调现象。即便是20世纪的很多先锋作曲家也同样如此,譬如,利盖蒂的某些钢琴练习曲(如《华沙之秋》),我们虽不能准确地称之为某种传统的复调技法,但毫无疑问是一种复调的现象,展现出的是清晰的复调思维。此外,国内复调课所受到的质疑除了复调课本身的危机外,还跟复调课在“西学东进”的进程中水土不服有密切关系。复调作为一种作曲技法和音乐学院的课程,纯粹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其生成与发展离不开身后的音乐文化背景和土壤。“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当这一纯西方龙源期刊网的文化产物移植到中国,如果我们仅仅“依瓢画葫芦”,自然可能丢失其重要的内涵,而这一“丢失”最重要的就是复调感与复调技法的割裂。复调感是复调技法产生的感性基础,复调技法是对复调感的知性抽象。在我们的复调课堂上却常常是只重复调技法的研习,却忘了复调感的培养,结果复调技法被风干为枯燥乏味甚至无趣的计算,这样的复调课受到多方质疑就很正常了。三、不同专业复调教学的共性复调学科的教学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复调感的培养、复调技法的训练和复调历史知识的传授。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复调有共性也有特殊性的方面。就共性而言,复调感是所有专业学生必须着力培养的重点。“所谓复调感,当然是音乐感的一个构成部分,这是审美主体在音乐中企图从多线结合的织体中获得韵律愉悦的审美诉求。例如声部间以线形承载的节奏对比,相同或不同的音调在时空范畴中的互换,由不协和音响各种构成方法及其不同消解形式所造就的旋律与和声的不一致,以及简练乐思通过格律程序得到的论证,等等。一言以蔽之,这是一种要求在多声织体中制造或听到‘有规则迷乱’,以期改变单一线条进行的格局,通过织体的丰富,达到进一步宣泄热情、显示智慧,深化音响符号指向意义的审美愿望。无论在创作、欣赏还是诠释或批评的审美活动中,当这种诉求得到满足时,便会得到‘具有复调感’的认同,反之,就会被认为是缺乏复调趣味”。④对于作曲专业的学生而言,复调感是创作突破单维安排而向纵向、横向时空拓展的必要基础。具备良好复调感的学生即便完全摒弃传统的复调技法,而用全新的“文辞”和“语法”来创作——来“说”,复调感都会成为其重要的灵感来源和结构全曲的重要因素,是将自己的情感、意向变为有型的音乐的必要手段。对于演奏专业的学生而言,复调感不仅仅是他们揭示复调作品的感性基础,甚至可以说是他们演奏好乐器的重要基础。因为即使是在主调性的、现代的作品中,复调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没有复调感的学生,即使可以严格将乐谱上的音符奏出,却无法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无法体验到不同声部间由于节奏、分句、旋律形态的对比与交错所形成的张力和美感,可谓“有形无神”。对作品的复调之美无动于衷,又如何能将这样的美呈现出来呢?对于音乐科技等新兴专业而言,复调感就更显重要,因为他们的创作或者工作过程常常是突破传统的“构想——写作——演奏——音响成品”的模式,是更加简化的“构想+演奏+制品”,甚至“构想——成品”,诸多环节合为“一次完成体”,复调感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进入学生的动作思维层面,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其复调感展现在成品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复调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对复调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学家柏杨说过,人之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有历史意识,如果人不关注历史,那我们的人生将会是一场没有前因、没有背景的荒唐的独幕剧。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对历史,当然包括对龙源期刊网复调史的学习成为其人文修养的必备内容。对历史完全盲目的学生,或是在荒唐剧里自娱自乐,或是对自以为是的创新做自恋式地沾沾自喜。这无疑是音乐物质化、人动物化的恶果。当然,所谓的复调音乐的历史有必要反思文本时代的西方中心视角,将非西方的复调现象和历史纳入我们的视野,有了历史视野的学生,即使创作与历史毫不相干的事情,都将展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四、不同专业复调教学的特殊性如果说不同专业的复调教学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复调感的培养上,那他们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复调技法的教学上。就复调技法而言,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复调技法的传习和演练必须跟复调感建立联系,必须尽量避免枯燥的、完全割裂的规则与生动的音响之间的分离。对于作曲的学生而言,技法的传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它是一个作曲学生成长必需的心智体操。这个体操可以锻炼其音乐的心智。需要厘清的是复调技法和复调习题并非音乐创作,真正的音乐创作应该是在对规则烂熟于胸,并心生反叛之意时才算开始。我们的作曲学生不能表面地看到某些大师的作品中并无传统复调技法的运用而摒弃对技法的学习,那样必然将使其创作走入缺少复调趣味的状态。对于表演专业的学生,复调技法的学习可以以更加贴近实践的方式进行,有必要将原本由知性抽象出的规则重新还原为生动的感性体验,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围绕着复调感的培养来进行技法的讲解。可以说,对于演奏专业的学生,重要的核心是以技法讲解和分析为手段,以培养复调感为重心,重点培养其感性能力和分析能力,而可以适当放松其写作能力。对于音乐科技专业的学生,在复调技法的教学上至少应该在三个方面进行革新。首先,是精简传统复调技法,把过于繁琐和适用性不强的规则省略,把复调技法中最核心的基本原则教给学生。事实上,与其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具体的方法和手段,还不如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思路与理念,短短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所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实在无法应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后所要应对的问题,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他们思考的方式和理念才是更合理的选择。其次,必须丰富复调技法库,以往传统的复调技法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以艺术音乐为研究主体,但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有必要将非西方的复调现象纳入复调课的关注范围,譬如,对东方的围绕单线条的支声韵味的把玩,非洲音乐的节奏对位、东南亚音乐甘美兰中复杂的对位交错等。此外,音乐科技的学生学习复调还可以从即兴的手法入手,用即兴的方式来学习复调可以说是新时期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既现代又传统,说其现代是因为即兴的方式符合当今图像化的潮流,说其传统,是指在巴洛克即古典早期,很多大音乐家能即兴地以某个主题演奏一龙源期刊网首赋格曲。另外,即兴演奏的学习方式也符合很多非西方的音乐传统。具体的方法可以是这样的顺序⑤:(一)二声部的分类练习从书面的形式变成在钢琴上完成。书面写作时的规则在键盘练习时可以不必十分严格,只要注意避免因为演奏的技术动作失误而引起的严重不符合规则的声音,即在键盘练习时应尽量考虑演奏指法的使用:外声部尽量用双手的四五指演奏,中间的三个手指根据外声部的进行填充适当的和弦。(二)织体的变化练习。一只手奏出柱式的和弦进行,另一只手根据这个和弦进行作织体的变化,可以是线性的也可是综合型的织体变化。这项练习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增加难度,一种方式是使用录音机,将其中的一种织体形态录下来,然后根据这个录音弹奏新的声部;另外,还可以由多人来完成,一个人负责
本文标题:复调学习之学理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51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