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小学生课外阅读个案的研究案例分析
..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目录前言第一章小学生课外阅读培养的意义第二章小学生课外阅读培养的方法第三章小学生课外阅读案例分析第四章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法..前言近日,上海新闻出版局发布了《2015少儿出版阅读现状与趋势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少儿阅读超成年人近一倍。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0—17岁未成年人人均课外书阅读量为8.45本,超过成年人近一倍。对比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佈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4年中国18至70岁成年人每人每年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56本。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数据与韩国人均阅读量相近。之前,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调查结果显示,韩国成年人年平均阅读量为9.2本。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日本人人均一年读40本书,美国人人均一年读21本书,韩国人人均一年读11本书。相比韩日美等发达国家,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显然不容乐观。..一、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①完善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小学阅读心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构建;②强化和完善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体系;③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小学生特点的阅读指导教育纲要;④为创设小学生阅读心理学,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结论,实验对比结果,以及相应的理论框架。实践意义:①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水准和效果,提高他们对各种读物的鉴赏能力,促进他们提高阅读品位,进而促进其个体素质的优化;②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理想、阅读目的,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方法,实现阅读效果最优化;③促进丰富多彩的小学读书活动,..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④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二、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方法新世纪进入了一个知识不断更新、高科技不断发展的新时代。面对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挑战,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具有更新知识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要学会学习,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但是,由于在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小学生课外阅读成为畸形状况。一方面,小学生出于兴趣、好奇和求知欲,“饥不择食”地到处找书看;另一方面,家长、教师唯恐分散学生精力,非但不予以组织指导,还多方阻挠,导致学生阅读量少、书源不畅、环境不良、方法不当、效果不佳,更谈不上良好的阅读习惯了。学生大量课外阅读量的摄取,需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加以保障,读书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儿童抓起,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这一目标很难落实。为改变这种现状,许多专家、学者、教师经多年不懈的努力探索,初步形成共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为此,充分发挥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兴趣、愿望,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将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新人,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主动阅读,边读边思,读写结合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外在表现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会有什么样的外在表现呢?实验的过程中,课题组借助问卷调查、对学生个体进行个案的观察、跟踪、记录和分析,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实践,通过读书节的活动以及读书征文比赛活动等,发现“主动阅读,边读边思,读写结合”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共同的最主要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在阅读的态度上是主动的,会主动借书、买书、读书,读书的时候,能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而且注重做好阅读笔记的工作,要不就是在书上圈划批注,要不就是进行摘抄,写读后感等。换言之,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时候,也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引导和效果的观测。如个案一: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刚开始时,她给学生强行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但效果很不理想,她也深感疲惫。经过反思,她认为问题主要是没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态度,学生的读与思,读与写都是一种机械的应付的做法,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良好习惯的表现。于是,她开始利用故事交流,好书推荐等做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主动阅读的态度,取消阅读的硬性任务。她每月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心得交流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体会进行交流,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收获自信,增进兴趣。同时,对主动上交并写得较好的读书笔记在班上进行展示交流,表扬这些同学的阅读主动性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培养,赵老师发现,停止硬性要求写读书笔记后,学生的阅读热情不减反增,就是课间也有一些同学手不释卷,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最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主动阅读,边读边思,读写结合的良好阅读习惯。(二)态度端正,优选方法,读有所获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内在品质学生的阅读行为,既有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关联到内在的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实验中,课题组借助访谈、问卷调查、追踪记录、个按研究等方法对几百名阅读习惯养成比较好的同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端正的阅读态度、优选的阅读方法以及读后有收获,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的内在品质。端正的阅读态度,指的是对阅读有高尚的志趣,阅读过程中主动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接受道德品质方面的激励和启迪,对读物的价值倾向能做出比较恰当的判断等。优选的阅读方法,指的是学生能根据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读书体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能较好地将这些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时候,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在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阅读收获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引导。..如个案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训练,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了。小徐同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星期二的下午,我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时,小徐根本没心在阅读,而是东张西望,想方设法和周围的同学闲聊,甚至捣乱。通过和他的交谈,得知他对所要阅读的内容根本不感兴趣,又缺乏阅读方法。结合小徐和班上的整体情况,朱尝试通过以下手段调节同学们的情绪,鼓励他们选择多样、新颖的读书形式去阅读。1、课内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看书;2、课内学生按与同学间的亲密程度分组看书;3、课外,学生可以上网阅读;4、课外发动学生去图书馆阅读。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发现小徐同学在阅读方面有了较明显的进步。为了使他继续保持阅读兴趣,我做了许多工作。开始,我让他选自己喜欢的杂志、书籍。他挑的多半是图画多、文字少的书。当他有了阅读积极性后,我适时地向他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让他有书可读。有时给他介绍科学类的小常识,扩大他的知识面,有时介绍同课文有关的资料,增进他对课文的理解。阅读了书籍后,我让他作摘记,写心得体会,或让他背诵精彩片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阅读课上他能认真阅读,作好读书笔记,积极参与课内讨论,回答或提出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思维活跃、语言流畅。在一次阅读课上,我让班..中每一个同学都来介绍一下自己的阅读方法,以便于其他学生有所借鉴。我发现小徐居然也能说出他的方法,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对他来说,这已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现在他喜欢订报刊,喜欢买书,变“要我看”为“我要看”。看到小徐同学的进步,我真正理解了“开卷有益”这四个字的含义。(三)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培养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外部条件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校外进行的。在学校,老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和帮助,而到了校外,就应该依靠更多的社会力量给他们提供阅读的环境和阅读的引导。实验过程中,课题组跟踪了一些阅读习惯养成比较好的一部分学生,发现他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除了自身努力和学校的引导之外,家庭教育的作用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一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该说,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他个人与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培养的结果。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中,课题组充分考虑和重视了家庭、社会的因素,注意了整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发挥积极的作用,达到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实践证明: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培养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外部条件。..如个案三:(一个家长的体会)“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这是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籍的赞美。书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它会在孩子面前打开一扇明亮的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充满知识和智慧的新天地。作为父母,当然想让7岁的婷婷从小养成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自从婷婷上学后,学校也有阅读课外书的要求,于是我们有意识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也收到一些效果。婷婷从小好动,别说要她每天阅读课外书,让她安安静静坐10分钟都不容易。人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于是我们决定从引导她读书的兴趣入手。我们一起去书店买了《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西游记》、《世界经典童话》等许多课外书,先有声有色地讲给她听,生动有趣的故事令她着迷,使她感到读书的乐趣,然后鼓励她用刚学的拼音试着自己读,并及时表扬她“婷婷真棒!会自己读故事书啦!”慢慢地婷婷对故事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她阅读的积极性。有了兴趣,我们开始培养婷婷每天阅读的习惯。配合学校制作的《阅读入门辅助表》,每天晚上做完作业,我们就一起阅读课外书,有时读童话,有时读寓言。刚开始是我们读给她听,随着她对拼音的不断学习,慢慢地由她自己读,一遍不明白,再读
本文标题:小学生课外阅读个案的研究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5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