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LOGO1智力理论一、智力和智商二、智力结构理论三、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四、智力产生与发展规律五、智力的差异新闻智商测试门诊爆满,暑期很多孩子被测试怀疑孩子智商有问题,一查超过120神童班招生引家长攀比,医院“智商门诊”爆满什么是智力?什么是智商?智力和智商是什么关系?概述:什么是智力一、智力与智商智力(intelligence)通常叫智慧,又称智能。斯腾博格在他的名著《超越智商(BeyondIQ)》的开篇写到:“几乎没有一个心理学概念像智力这一概念那样如此广泛地被人运用和接受,同时又是如此难以捉摸、令人困惑”。一、智力与智商比奈(Binet)认为,智力是“正确的判断,透彻的理解,适当的推理”能力。韦克斯勒(D.Wechsler,1974)指出:智力是一个假设的结构,它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整体能力。一、智力与智商艾森克(H.J.Eysenck,1979)认为:智力是一般的或总体的认识能力或者是一种整体的能力或潜能。盖奇(N.L.Gase,1975)认为:智力是个人的抽象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施太伦(LW.Stern)认为,“智力是指个体有意识的以思惟活动来适应新情境的一种潜力”。综合西方心理学家对智力的看法,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种:①智力是学习能力、即获得知识的能力;②保持知识的能力;③理解和思维的能力;④适应新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智商就是智力商数,简称IQ,它是测量个体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由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L.W.Stern)提出。IQ是用智龄(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所得的商,乘以100,即比率智商。一、智力与智商智力能被测量吗?智商能代表智力吗?一、智力与智商能力一般能力(智力)特殊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从事所有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智商适应商智力可以被测量智力≠智商,智商测试人们特定的智力一、智力与智商因素分析理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理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认知理论PASS理论模型斯坦伯格的认知成分理论(三元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二、智力结构理论(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Spearman,1904)最早用因素分析法来研究智力。G因素(generalfactor):普通因素(共同因子)S因素(specificfactor):特殊因素(特殊因子)S1S2S3G二、智力结构理论认为是总智力或心理活动的指针G因素:关系推理和相关推理强调一般因素,所以称单一因素论(二)瑟斯顿(Thurstone)的群因素论(20世纪40年代)提出基本能力(primarymentalabilities,PMA)学说。人的全部智力分成若干种基本能力因素,这些基本能力因素的不同搭配,便构成每一个个体独特的智力整体。二、智力结构理论种基本能力编成“基本心理能力测验”(PrimaryMentalAbilitiesTest,PMAT),是著名的智力测验之一。言语流畅性知觉速度数字计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机械记忆能力七个基本能力语词理解能力二、智力结构理论(三)吉尔福特(Guilford,1959)的三维结构理论内容因素:引起智力活动的各种刺激1.图形2.符号3.语义4.行为操作因素:各种刺激引起的智力活动方式1.认知2.记忆3.发散思维4.聚敛思维5.评价产品因素:运用智力对各类问题处理结果1.单元2.类别3.关系4.系统5.转换6.蕴涵二、智力结构理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二、智力结构理论(四)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卡特尔(Cattell)调和了斯皮尔曼和瑟斯顿的观点从智力的一般因素(G)中分析出两个一般因素和三个次要因素。两个一般因素:流体(fluid)智力(gf):个体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crystallized)智力(gc):是通过学校和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能力,是个体所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结合,表现为个体的学识水平。是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三个次要因素:视觉能力、记忆提取、执行速度二、智力结构理论项目流体智力晶体智力定义生物潜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获得多来自遗传多后天发展差异大、青春期定型(14岁高峰,22岁下降)差异小、不断上升衰退随年龄衰退上升至晚年表现接受能力学识水平卡特尔的流体与晶体智力比较二、智力结构理论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二、智力结构理论(五)斯坦伯格的认知成分理论(三元理论)1、三个亚理论组成反映智力的本质及其结构成分亚理论(componentlalsubtheory)主体的内部世界经验亚理论(experientialsubtheory)联系主客体的经验世界情境亚理论(contextualsubtheory)客观外部世界成分是指一种最基本的信息加工单元。成分亚理论是三元理论的核心内容,它阐述了智力活动的内部结构和心理机制。二、智力结构理论、按成分功能分类元成分:智力活动的高级管理部分操作成分:执行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加工操作知识获得成分:学习如何解决新问题及策略二、智力结构理论、意义情境亚理论揭示了智力的社会文化内涵。智力测验进入实验室和试卷中就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某种实际情境性。经验亚理论反映了斯腾伯格对智力的某种基本看法;处理新异性的能力和加工自动化的能力是智力的最基本的特质之一。二、智力结构理论一、中国2500年前,孔子将人的智力划分为“上智”、“中人”、“下愚”。孔子的这个划分与现代科学心理学将人的智力划分为“超常”、“中常”、“低常”三种水平不谋而合。所以艾森克夫妇有把“差异和分类”的思想直接溯源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先见。三、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三国时魏人刘劭所著的《人物志》,是与举贤推荐制相适应的一本关于如何察举用人和品鉴人才的工具书。它所主张的“考课核实”的方法,实质上遵循的是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相统一的原则,从人的体貌、言语、行为等诸多方面的观察人手以判定其“心志”大小,从而归于圣贤、豪志、傲荡、拘傈等不同类别。三、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最值得称道的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实践活动是初萌于商周,兴盛于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它历经1300多年,延续至清末。二、西方法国医生艾斯克罗(J.E.D.Esquirol)在1839年出版的著作中论及智力落后的问题,认为智力落后有程度上的不同。他发现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是他智力水平的最可靠的指标。现今使用的鉴别智力落后的标准大多均属于语言范畴,众多智力测验均包含言语测验的内容。法国医生沈干(E.Sequin)是训练智力落后者的先驱。1837年创建了第一座教育智力落后儿童的学校。1846年出版了《白痴:用生理学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一书。现在许多训练智力落后儿童的机构里所采用的方法,如感官训练(sense-training)、肌肉训练(muscle-training)等都是由他首创的,他创立的某些方法或程序还被运用于心理测验中非语言测验,如沈氏拼图板(SequinFormBoard)。三、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高尔顿(Galton)认为智力是生理心理功能,并开了一个实验室提供各种生理心理能力的测量,如物体辨别、语声和音乐敏感性、精细运动速度,握力等。这些任务过于简单,不能预测个人的学业成绩和工作成就。三、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是心理测量学上生理计量法的创始人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Binet)致力于建立鉴别不能适应正常学校学习但是可教育的(educable)儿童的方法。比奈与其“儿童心理学研究会”努力推动法国公共教育部开展一项促进智能不足儿童学习能力的计划,并特别为研究智力落后儿童成立了以比奈为首的专门研究小组,这个小组的成立是心理测验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大的事件。三、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三、第一个智力量表的诞生1.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比奈初学法律,后改学医学,继而对心理学产生兴趣,以后则一直致力于智力测量的研究。在1900年,他和他的同事们在探索测量智力的方法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尝试测量头盖骨的形状、脸形、手形以及字迹分析以了解人的智力状况。比奈在测量儿童的头盖骨方面费时尤多,结果表明这在个体智力的评定上完全无用。1903年,比奈的《智力的实验研究》问世。比奈认为智力是广义的,它包含一切高级心理过程,表现在推理、判断以及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上。他以自己的两个女儿为被试,尝试使用一些测验任务,如词语填充、图片解释等。他形成了这样的观点:智力是人所具有的极其复杂的能力,非简单的方法所能测量,因此要直接选择广泛而复杂的课题才能测量智力。Binet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研究智力的神经机制。三、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年,法国教育部委托比奈研究教育智力落后儿童的方法。比奈与另一志同道合者西蒙(T.Simon)合作,终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奈一西蒙量表(Binet-SimonScale)。1905年他在《心理学年报》上发表《诊断异常儿童的新方法》一文中详细介绍此量表,故称此量表为“1905年量表”。在1908年和1911年,他又连续两次对此量表加以修正,史称为1908年量表和1911年量表。我国陆志韦于1924年以此为蓝本也作了修订,成为我国的第一个修订本《中国比奈—西蒙智力测验》,1936年陆志韦和吴天敏又进行了第二次修订。解放后,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吴天敏于1981年又重新作了修订。三、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1916年,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推孟(Terman)对其进
本文标题:智力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52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