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红楼梦》讲座——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PPT资料52页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红楼梦》爱情婚姻悲剧解析一、从《红楼梦》的主线谈起《红楼梦》的主线究竟是什么?至少存在五种以上的见解:宝黛爱情悲剧说宝黛钗婚恋悲剧说贾府衰亡史说王熙凤理家史说贾宝玉性格史说爱情悲剧与家族衰亡双重主线说……我们的观点:宝黛钗的爱情婚姻纠葛是串连千头万绪的一条明线。而男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和个人命运(亦即性格史或命运史),则构成一条潜在的、深层次的暗线。其一,从创作角度看,这条线索具有舒卷自如的特点。其二,从欣赏者角度看,三人故事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其三,从改编者角度看,三人故事又是最具有稳定感与可移植性的。要之,宝黛钗的婚恋悲剧,木石盟与金玉缘,在结构全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主线作用。二、“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辨析说“金玉良缘”说“木石前盟”金玉良缘通灵宝玉(正面)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金锁(两面八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木石前盟“还泪”的传说:……那僧笑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第一回)通灵宝玉的来历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第一回)提问:林黛玉的前世是什么?贾宝玉、通灵宝玉、石头、神瑛侍者四者是什么关系?绛珠草——绛珠仙子——林黛玉神瑛侍者——贾宝玉家住“赤瑕”——造凡“怡红”——返回“赤瑕”石头——通灵宝玉祖居“青埂”——历劫“怡红”——返回“青埂”三、钗黛合一的形象设计钗黛判词《红楼梦》十二支曲〔红楼梦引子〕〔终身误〕〔枉凝眉〕太虚幻境之“兼美”钗黛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第五回)《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一〔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着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第五回)注:停机德:东汉乐羊子远出求学,中道而归,其妻以停下织机割断经线为喻,劝其不要半途而废,以期求取功名。见《后汉书·列女传》。咏絮才:晋人谢道韫,聪明有才辩,某天大雪,韫叔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韫堂兄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赞赏不已。见《世说新语·言语》。《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二〔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注: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传》:“(梁鸿)为人赁舂(舂米),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三〔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太虚幻境之“兼美”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之成云雨之事的女子,“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字可卿”。钗、黛之考量形貌之美就形貌论,作家赞赏林黛玉的“风流袅娜”,也赞赏薛宝钗的“鲜艳妩媚”(在秦可卿身上,两种美得到合一,故曰“兼美”),然而,却把“艳冠群芳”四字给予了薛宝钗,并补之以“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评语。才能之美就才能论,林黛玉独擅诗才。《红楼梦》才女如林,作家却让薛宝钗领袖群钗,成为唯一一个才学识兼备、既长于舞文弄墨又善于持家理财的女孩。性格之美黛玉:任情美林黛玉禀性中确有一股清标之气,一种“无曲学以阿世”(《汉书·辕固传》),“濯清泉以自洁”(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的童心美。“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38回,黛玉《问菊》诗)林黛王恋情中又确有一种清纯之气。她对贾宝玉的苦恋是无条件的。她不在乎所爱男人的升沉荣辱,她甚至不苛求对方是否完美,她是那种不论毁誉成败都会义无反顾地追随所爱男人的好女人。林黛玉的诗魂中还确有一种清奇之气。不仅诗作清奇,诗论清奇,其调教出来的徒弟竟也清奇。时至今日,林诗的许多名句仍如凄风残月,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当然,林黛玉并不是人格标本。在表现其禀性清标的同时,也写出了她“气高”、“量褊”、“口舌伤人”、“不善处世”的种种性格弱点。在表现其恋情清纯的同时,也写出了她的畸形与病态心理,以及贾母关于“老冤家”、“小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的牢骚、忧虑与苦闷,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恰恰因为林黛玉是个多有性格弱点的人,才成为中外文学史上最动人的悲剧主人公之一,因为,从亚里斯多德到朱光潜一致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是有一点白璧瑕的好人。”(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0一111页)宝钗:宽和美清代“贬薛派”代表人物涂瀛也不得不承认:“宝钗静慎安祥,从容大雅,望之如春”,各色人物,“皆在所容”。下面,对薛宝钗在与长辈相处、与“对手”相处、与“小人”相处,与“刁徒”相处中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性格魅力,做出提示。在与长辈相处中,宝钗是《红楼梦》中唯一真正领悟并实践了孔孟提出的两种孝道之“正价值”的人物。一方面,她具有“悦亲”的行为惯性,这是无功利色彩的爱心与有教养少女行为规范的统一。另一方面,她又并非一味地“阿意曲从”,在处理带有原则分歧的观念冲突中,她有时也算得上一个“诤子”。如,面对偏袒儿子执意报复(柳湘莲)的糊涂老娘,薛宝钗以其惯有的宽厚豁达善良明智,冷静果决地进行了有力谏阻,从而,警醒了薛姨妈,制止了不义的报复行动,并产生了化敌为友的远距离效果。如何与林黛玉相处?这是薛宝钗人际关系中的一大难题。作为品格端方的女孩,如何应付来自好人的唇枪舌剑的中伤?最首要最根本的法宝:“浑然不觉”,一种博大恢弘的自然与人文品格;其次是必要的退避与礼让,“有容德乃大,修德获福”(《书》);其三是肝胆相照的胸襟与气量。如“兰言解疑癖”故事中表现的善良动机与坦诚态度等便是力证。小人(即自轻自贱,无事生非,飞短流长,浑水摸鱼,唯恐天下不乱的可怜虫们),最难以相处。与这种人物交往,需要较高层次的宽和与善良。就说对待赵姨娘与贾环吧。由于格调气质的距离,她对他们采取了一种不远不近不亲不疏的态度,但在具体交往中,却能做到不歧视,不排斥,体谅包容,一视同仁。如第二十回中一视同仁地带贾环玩耍,第六十七回中一视同仁地馈赠贾环礼物等。这种胸襟气度,与王熙凤对赵姨娘的卑视,贾宝玉对贾环的疏淡,贾探春对赵姨娘与贾环的冷峻,特别是与那些心比天高的小丫头们对贾环的厌恶与鄙弃派头比较起来,就更能体味到其难能可贵。任何较大的群体中,还难免出现个把刁徒,即一种不受起码的道德约束的泼皮牛二式的人物。夏金桂就是一例。才貌双绝的香菱不就被夏金桂折磨得死去活来吗?薛蝌不也被欺凌得尴尬不堪吗?可小小薛宝钗的精神状态就健全得多。面对夏金桂旷日持久的骚扰,她竟能安闲自若,居高临下,如入无人之境,充分体现了一个豁达女孩在被迫抵抗、被迫还击时的镇定与弘毅。真真是宽容而又不失刚正,忍让而又不失尊严,进退适度,绵里藏针,恰到好处。结论:在人际关系中,任情,率性,清标,是一种美,美在能较多地保存童心;而律己,安祥,宽和,也是一种美,美在能更多地体谅他人。这两种不同格调的美,连同它们全部的可敬与可悲,似乎都揉和到林黛玉与薛宝钗性格中去了。薛宝钗性格中的安祥美律己美与中国文化人欣赏的另一种性格美即狂狷任情之美,构成了以反衬为表象的正衬与互补。四、钗、黛人生价值观与爱情婚姻观之比较黛玉之人生价值观与爱情婚姻观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多角度多层面观照林黛玉性格的浩瀚著述中,以50年代后期出现的“双重叛逆”说,影响最为深远(何其芳《论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其要点是说,贾宝玉与林黛玉不仅是“恋爱上的叛逆者”,而且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此说一出,响应者此起彼应,因而忽略了林黛玉在价值取向、人际关系、情恋方式等主要方面,与贾宝玉之间存在的那个不大不小的距离。首先是价值取向上的距离尽管林黛玉从不曾劝贾宝玉去走什么仕途经济学问之路,尽管她对他的“无事忙”与“富贵闲人”生存状态不问不闻听之任之,尽管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林黛玉带给贾宝玉一种宽松自如的空气,林黛玉毕竟算不上什么封建叛逆者。林黛玉的价值观是具有不确定性与可熏染性的,与棒打也不回头的贾宝玉之间难以划上等号。与贾宝玉相比较,林黛玉还拥有浓重的等级观念。无论贾宝玉在行动上多么滞后而且软弱无力,他毕竟有一系列无视门第无视贵贱的弥足珍贵的言谈行止。林黛玉则不然,她自知地守护着侯门少女的尊严。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绝不仅仅是对人品档次的取舍,其中包含了对贵族平民、贱民之别的超常敏感与热心。正是自然禀性与等级意识的双重产物。第三,在日常行止中,林黛王也表现出维护传统女德规范的自觉性,并由此不时流露出胶柱鼓瑟、矫揉造作的那一面。最后,在婚恋过程中,林黛玉的传统负荷比以往文学中任何一个著名性格都要保守与沉重。从而,又与“叛逆者”本义拉开了距离。无怪乎清人许叶芬感叹说:“欲近而反疏,欲亲而反戚,胸鬲间物不能掬以示人”,“死黛玉者黛玉也”。(《红楼梦辨》,一粟《红楼梦卷》第一册)宝钗之之人生价值观与爱情婚姻观作家对这一形象的设计,与其他同龄少女有某种不同。其要点是:作家把她塑造成一个“超我”型的女孩,一个失去了许多童心的“有教养少女”。其一,其人生价值观,是比较正统的。她对贾宝玉的规劝、讽谏与期待,均是传统型的,并因此遭到贾宝玉的疏离与诮(qiào)谤;她对林黛玉所做的肝胆相照的谈话,也是以恪守妇德为出发点的,并取得了使对方口服、“暗服”的说教效果。其二,在为人处世方面,她是比较圆熟的。在至少七八种场合中,如猜元春灯谜,论金钏死由,诋芸红隐私,施金蝉脱壳,责宝琴诗题、谑黛玉婚事以及对尤三姐之死的过分寡情,对绿玉绿蜡之辨的过分热衷等,均体现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明哲自保、进退矩步的处事原则,比黛湘探琴诸女孩多了一些矫情。其三,在情感问题上,她又是以理抑情的样板。在与贾宝玉的二人关系中,最初,薛宝钗也曾两小无猜、顺乎自然地亲近过贾宝玉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第三十六回,宝钗坐在宝玉床边绣鸳鸯但这种纯净而天然的情感很快被她自己扼杀了。这种扼杀又是以她特有的自我超越的形式完成的。她坦荡地认同了二玉的深情,并理性地退出了三人漩涡。然后,便是对人工撮合婚姻的无奈承受。然后,便是自甘寂寞的凄凉收场了。在这场婚姻悲剧的酿造过程中,薛宝钗无疑是有责任的,她的责任并不在于对所谓“宝二奶奶”地位的眷恋或向往,她的毛病在于太过分委屈了她自己,她犯了一个“小事不糊涂而大事糊涂”的错误。钗、黛与杜丽娘之比较爱情意识的自觉杜丽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林黛玉:“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薛宝钗:“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jiǎ)贮琼浆。莫言绮縠(hú)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夫贵妻荣”的思想杜丽娘:“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薛宝钗:屡屡伺机规箴宝玉,期望其能改弦易辙成为蟾宫之客。林黛玉:从不说“这些混账话”。(宝玉语)结论:三者均具有爱情意识的自觉,但伴不伴随夫贵妻荣的思想却决定了黛玉与薛、杜婚姻观的大相径庭
本文标题:《红楼梦》讲座——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PPT资料52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83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