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中世纪与中国服饰对比
中世纪欧洲与同时期中国服饰对比13服饰1班2013229104邢凯存目录•1、拜占庭服饰•2、魏晋南北朝服饰•3、隋、唐、五代服饰•4、罗马服饰•5、哥特式服饰•6、宋代服饰•7、元朝服饰•8、明代服饰一.拜占庭服饰•拜占庭文化:地处东面的拜占庭文化从公元5-15世纪跨越一千余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继续,同时又吸收了埃及及东方文化的精髓,形成兼具东西方文化特点耳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服饰几近奢华,亦被称为”奢华时代”,而帕鲁达门托姆,帕纽姆和罗鲁姆等服装的华丽装饰性最为代表.•拜占庭帝国是一个从古代世界向地方分治的封建制度演变的特殊形态的国家,在西欧的历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拜占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其建筑艺术吸收了东方的特点,圆形穹顶与方形建筑主体的结合,色彩绚丽的大理石镶嵌图案和小块彩色玻璃装饰的直立窗成为拜占庭文化的象征,表现出神秘而又富丽堂皇的宗教意境。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同时,民族间战乱频繁,却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拜占庭服装是和其三种异质文化相融合的特殊性相联系的,希腊罗马的古典风格,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宗教文化的禁欲精神在服装中得以体现。拜占庭发达的染织业,带来了华美的风气,中国丝绸输入后,6世纪时居士廷创立了丝绸工业,从而产生了珍贵华美绣着花纹的丝织品,这更加增添纺织品的绚丽色彩,出现了服饰衣料丰瞻华美、几近奢华的特点。当人们从古埃及、希腊、古罗马那种简朴形态,单调色彩的服装世界走入到中世纪的拜占庭时代时,突然看见一个五彩缤纷令人目眩的服装世界。1、大袖长衫魏、晋男服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大敞袖。衫也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均以宽衣大袖为尚。褒衣博带为文人雅士普遍服式。史载“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行相仿,舆台成俗”。2、男子首服的各种巾、冠、帽幅巾:已不限于王公贵族之辈,而流行于民庶之间。小冠:前低后高,中空如桥,因形小而得名,不分等级均可服用。高冠:继小冠之后兴起,也配宽衣大袖。还有漆纱茏冠、白纱高顶帽等。占拜庭服饰色彩的象征性也十分突出,如白色象征纯洁,蓝色象征神圣,红色象征基督的血和神的爱,紫色象征高贵和威严,绿色象征青春,黄色象征美德,深紫色象征谦虚,亮黄色象征丰饶。宫廷里最喜爱的色彩配合是红紫色的底上刺以金色绣品。纹样以几何图形和动植物为主,也有宗教仪式场面。图形也赋予象征意义,鸽子表示神圣的精神,圆表示无穷,十字表示对宗教的信仰。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大袖衫、间色条纹裙,多贵妇所穿用。其制作已很精致,质料颜色也各不相同。宽衣博带为魏晋时尚拜占庭中后期服装渐渐变得呆板和保守,衣身紧瘦,裹住全身,用长长的斗篷遮蔽身体,因此裤子成了人体的主要装饰。在西洋服装史上,拜占庭服装以“奢华时代”著称,贵族不惜在装饰上使用豪华的织物和宝石黄金,而普通的劳动阶层的服装样式相当简单,没有任何装饰。妇女们不事装扮,反将珠宝献给教会,自己平时穿着白色宽大长衫与连袖外套,素净淡雅,然而她们的丧服却又色彩鲜艳,用以祝愿逝者在来世能有幸福的生活隋、唐、五代服饰(581——960)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作为常服。圆领袍衫明显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文官衣长至足裸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史记:“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袍服花纹多为暗花,至武则天时,赐文武官员袍绣对狮、麒麟、对虎、豹、鹰等写实动物的纹饰,此举导致明清补子的风行。隋唐五代冠帽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就已流行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幞头较简便。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型,即为“平头小样”巾子。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幞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除幞头外,还有纱帽等。皮靴为这一时期普遍的所着履式,居家时方着丝履等。幞头、圆领袍衫,下配乌皮六合靴,即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是汉族与北方民族相融合而产生的一套服装。女子冠服与妆饰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隋、唐时期妇女的日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袄、衫,下身束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图案精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称“画帛”,通常由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非常美观。張萱“捣练图”中的仕女,上襦很短,裙腰提的高至腋下,然后以綢帶系系領子有袒領等多种变化。在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开元中女子衣胡服。胡服在天宝年间再度流行,后人从一些壁画和石刻中都能见到此形象的记载。有从中亚一带传来的着窄袖银带、头戴卷檐饰以玲珰小帽的拓技舞;以及衣缀羽毛、身着白色闪光花纹裙裾的霓裳羽衣舞,舞者着装也均可称为胡服。罗马服饰概论:西方的罗马式文化在公元10—12世纪出现,其在拜占庭文化的基础上更注重吸收古代罗马的传统,形成一种庄重沉着的造型和华美装饰风格的统一..罗马时期封闭的理念架构,带来了男女服装同形的着装现象,颇具特色的布里奥,在后期出现收腰的样式,是后来哥特式服装的先驱罗马式服装文化是南方型的罗马文化与北方型的日耳曼文化和由十字军带回的东方拜占庭文化的融合。在形式上,一方面继承了古罗马和拜占庭的宽衣、斗篷、风帽和面纱;而宗教服、礼仪服原封不动地承袭了拜占庭样式;另一方面,又保留了日耳曼人那系腰带的丘尼克和长裤等紧身的窄衣样式。罗马式时代的服装特征是男女同型,除男子穿裤子外,几乎没有明显的性差别。托加(Toga):是古罗马时期男性普遍穿着的外袍,托加的作用与古希腊的“系玛申”相同,只是形状不同,呈半圆状。而且较大、较重、也较为复杂。普通人穿白色托加,官员、神职人员及上层社会十六岁以上的人穿带有紫色镶边的托加,绣金紫袍则是官员将军的礼服,也是帝王的传统服装。依次为公民、已婚妇女、地方行政官员、皇帝、将军、劳动者、奴隶五代五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人们的审美观趋于朴实和理性,逐渐将大唐的恢宏绚丽淡为疏朗简雅的风尚。封建帝制统治下的社会,若国家富足安宁,统治者政治开明,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的审美自然开放、多样、多变、例如整个唐代社会喜爱张扬和炫耀,其丝绸配色注重色彩的强烈对比,织物色彩热烈奔放。一切社会动荡分裂,统治者治国无方,朝廷腐朽没落,例如晚唐至五代时期,百姓人人自危,人们的审美便不再大气奔放,转而内敛保守。《韩熙载夜宴图》,该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的服装款式、面料质地以及当时流行风尚。宴会主人韩熙载休息时头戴名叫“韩君轻格”的高顶四方乌纱帽,身穿对襟白色长衫,衣领敞开,袒胸露腹,脚上穿着白布袜子与圆头蒲鞋。欣赏歌舞时,他又在白衫外面加上一件黑色的交领长袍,男宾们大多穿着与唐代官服式样基本相同的标准官服,圆领襕衫,头戴黑色短翅幞头,腰束革带,足蹬黑皮靴。身份比较高的穿红袍,其他人都穿绿袍,侍女们还穿着唐代流行的女子男装,就是男式缺胯圆领长袍。《韩熙载夜宴图》晚唐,五代虽然盛世末期,却不再崇尚奢侈华丽,转而变得现实和崇尚功能,襦裙腰身的下移,相比高束胸腰线,便于穿着与行动,男子幞头变得硬挺,更加的理性。晚唐和五代以后的着装不再以繁多而美,反而更加追求朴实简洁。五代女子襦裙变窄,帔帛变变狭长,体现了这一时期审美的特点。巾子造型变直变尖。唐末,幞头已经超出了巾帕的范围,成了固定的帽子。五代时幞头巾子变化明显,翘脚幞头广泛流行,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五代幞头软脚幞头所谓“罗马式时期”(Romanesque),是史学家对欧洲各国受古罗马文化影响的这一建筑样式的称谓,后泛指这一时期的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罗马式服饰是日耳曼文化吸收基督教艺术和古罗马艺术后形成的,是从古代宽衣向近代的窄衣过渡的一个阶段。罗马式并不是古罗马式的翻版,而是以古罗马式为主,以希腊式、拜占庭式为辅,再加上受基督教的普及所产生的宗教精神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泛化的风格。罗马式时期,服装中常见的几款典型式样是内衫、外袍和斗篷。内衫鲜兹,法语称为查安斯,一种内外兼用的贴身衣服。外袍布里奥又称为伯莱欧,也是法语译名,特指12至13世纪欧洲男女穿着的罗马式风格的束腰长袍,通常穿在鲜兹的外面。这两款服装的基本造型都是在丘尼克的基础上加长变化而成。鲜兹:白色麻织物的内衣,有窄长的紧身袖子,袖口装饰着精美的刺绣。布里奥:一种颇具特色的大喇叭袖筒形衣裙,领口呈倒三角形,有缘边装饰,其特点是具有细密绵长的褶皱外观,面料轻薄,臀跨处有带状饰物,松松地围绕两圈,在腹前打结下垂并缀有缨络。外衣布里奥通常比内衣短,长及膝,所以从领口、袖口和下摆可以看到露出的内衣。哥特式时代的服装•从12世纪中期开始,欧洲进入中世纪的第二大国际性时代——哥特式时代。这是一种发祥于北法兰西、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十字军东侵以后,欧洲在大量进口东方的丝织物及其他奢侈品.手工业也得以发展,服饰业细分为裁剪、缝制,做裘皮、滚边、刺绣、做皮带扣、做首饰、染色、揉制皮革、制鞋、做手套及做发型等许多工种和专业性独立的作坊。纺织技术和染色枝术的发展.使当时的衣料大为改观。13世纪以来,法国毛织物产业发达起来。这一时期的服装更加豪华多彩,新兴贵族的宫廷生活的服装潮流表现出哥特式时代独特的服装文化特征。•哥特式初期,男女服装性别区分仍不明显.以宽敞的简形为主。但到13世纪,收腰身的合体意识得到发展和强调,出现了立体化的裁剪手段,使包裹人体的衣服由过去的两维空间构成向三维空间构成方向发展、14世纪中叶,更出现了男、女衣服造型上的分化,男服短上衣和紧身裤组台为上重下轻的、富有机能,女服上半身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拖据,上轻下重、更富装饰性。哥特式服装的特征:垂直线和锐角的多方面运用,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哥特式初期,男女服装造型的性别区分不明显,都以宽敞的筒形为主。13世纪,女装出现了“省道”(Dart),通过立体化的剪裁手段展现了人体的曲线美,确定了三位空间的窄衣基型。14世纪中叶,男女服装造型开始分化,男子服装上重下轻,富机能性;女装上轻下重,富有装饰性。多姿多彩的唐代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朝。但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界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朴素。在服色、服式方面,多袭于唐代,只是与传统的融合做的更好、更在,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宋代服装分三种:一为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公服,一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称礼服;一为日常所用的常服。宋代服饰女装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男装冕服:宋朝开始减少冕服的种类,大典礼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经常出现。朝服:宋代在劲下加上特别的装饰谓之「方心曲领」。公服:宋代以常服为公服。宋代皇帝朝服宋代皇帝朝服——本图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穿戴展示图及通天冠、黑舄图。这种服装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通天冠又名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戴时用玉犀簪导之。所穿纱袍用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均缘黑边。下着纱裙及蔽膝也用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另挂佩绶。皇
本文标题:中世纪与中国服饰对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84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