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社会保障学复习要点一览第一章绪论1.社会保障的含义P7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2.社会保障的功能(五个功能只划了两个)P16稳定功能: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动力机制与稳健机制,市场机制即是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首选动力机制,而社会保障则是充当着首选的稳定机制。(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工业化国家因经济衰退导致大批工人失业进而出现大罢工而带来的社会震荡等均表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调节功能(重点掌握经济调节)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广泛领域。在政治上,社会保障既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节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除了具有政治调节功能以外,还特别促进了社会成员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亦强化了国民对现存制度的依赖意识和国家认同,同时对调节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冲突和促进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并维持其整体正常运营发挥着特别重要的政治作用。)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尤其显著,它体现在如下多个层次上:在第一层次上,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着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从国际范围考察,社会保障制度愈健全、水平愈高、规模愈大,意味着国家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愈强;反之,社会保障愈是残缺不全、水平愈低、规模愈小,则意味着国家在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愈弱。而社会保障对公平与效率的合理调节,则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社会保障是公平机制;市场经济是效率机制在第二层次上,社会保障直接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并通过税收或征费或“转移性支付”给予保证,进而分配给受保障者或有需要者。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这种调节功能更加显著,它通过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与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在不同的受保障对象之间横向调节着收入分配,同时还在代际之间实现着纵向调节收入分配。在第三层次上,社会保障还直接调节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它甚至被称为国家的福利投资。一方面,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储存与分配,直接调节着国家储蓄2与投资,并随着基金的融通而对相关经济的发展格局产生直接调节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还是经济发展周期与周期之间的蓄水池,当经济增长时,失业率下降,社会保障收入增加而支出减少,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亦随之扩大,减少了社会需求的急剧膨胀,最终对平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起重要作用;当经济衰退时,失业率提高,而失业者及经济衰退带来收入下降的低收入阶层对社会保障待遇的要求随之增大,又使社会保障基金支出规模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具有唤起有效需求、提高国民购买力的功能,最终有助于经济的复苏。此外,社会保障事实上还对市场体系起调节作用,如养老、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起直接调节作用,是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基本条件;社会保障基金的融通对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起调节作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教育福利、职业培训、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等,又为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奠定了基础,并对技术市场产生相应的影响。在社会发展领域,社会保障亦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社会保障构成了调节“社会成员中高收入阶层(富人)与低收入阶层(穷人)、劳动者与退休者、就业者与失业者、健康者与疾病患者、幸运者与不幸者、有子女家庭与无家庭负担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杠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因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功能的发挥而得到了有效缓和,社会因收入分配差距等导致的非公正性、非公平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调节。促进发展功能(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互助功能其他功能3.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特征的体现P22制度的开放性(社会保障立法面向公众;社会保障运行接受公众的评价和监督,强调全社会的参与)筹资社会化(渠道多元,一般包括国家财政投入、企业或雇主缴费、个人缴费乃至向社会募捐、发行福利彩票以及基金运营收益等多个渠道)服务社会化管理与监督社会化(政府、民间组织、公益慈善机构、工会组织、公众传媒等)4.社会保障的刚性发展特征P26工资刚性、社会保障发展刚性原因:1、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需求不断增长致使项目不断增加(工业社会的群体性风险)2、社会保障制度化的客观后果:立法手段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立法后很难3取消。表现:项目结构、覆盖范围、保障水平5.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P27公平原则(公平是社会保障的内在要求,正如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一样。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必须打破各种身份限制;在社会保障实践中,必须更好地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全民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不能超前,不能滞后。实质是要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1.社会保障不能损害效率(蛋糕做大与蛋糕分配问题)2.社会保障的刚性特征3.社会保障不能滞后)责任分担原则(实质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政府、企业、个人合理分担责任)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普遍性:《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这一原则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选择性:根据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有区别地安排社会保障项目、对象范围、筹资方式和待遇水平等。主要为发展中国家)其他原则包括:互济性原则、法制性原则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1.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P42经济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因素(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如社会结构变迁、社会问题凸显、社会阶层分化道德伦理因素(重要因素,在社会保障实践的起源阶段尤为重要)人道主义慈善与救济事业政治因素(在西方式随着16世纪的宗教改革开始的,以英国1601年颁布《济贫法》为标志,政府通过法令来帮助教会履行济贫指责。到19世纪80年代,德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政治推力与阻力2..慈善事业的种类P45(前社会保障阶段,未法制化时期)宗教慈善事业:西方盛行的各种的各种宗教不仅是当时社会保障思想的重要来源,而且直接指导着各宗教团体的慈善活动,尤其以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对慈善事业的影响最为深远。一方面,各种宗教教义多将行善列为基本准则。另一方面,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施医助药等活动,在这一时代成为一些西方国家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并随着宗教影响区域的扩大而扩大到全世界。官办慈善事业(掌握仓储后备、以工代赈的含义)官办慈善事业,由官方组织却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仓储后备:平时建立谷物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一种古老的社会保障措施。以工代赈:通过提供相应的工作或就业机会并发放劳动报酬的方法实现对救助对4象的救助。民间慈善事业(民间人士自发举办的各种慈善活动)3.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标志着国家通过立法介入济贫事务,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该法已有的宗教或者社会救助活动惯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来,首次由官方划定一条贫困线,对有需要的孤、老、病人进行收容,同时为失业者、贫民小孩提供有限的帮助。政府取代宗教组织开始在济贫事务中承担主要责任,从而埋下社会保障制度化的种子。《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的萌芽。4.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德国1883-1889年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标志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5.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线索P54标志: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险法由社会保险制度向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阶段: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障法》并确定社会保障制度。成熟阶段: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改革、发展、完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来6.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P62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也会使相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7.福利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P65消减福利支出(如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采取了减少住房补贴和用优惠价格向住户出售公有住房的步骤,同时允许公费病人到私人医院看病;瑞典规定了最高养老金的限额,同时减少了事业救济金和多子女补助费,取消了对减时工作工人的工资补贴)调整福利结构(如英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改救济为就业”以帮助较长时间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和城市贫民区单身母亲找到工作,同时准备取消收入较高家庭的儿童补贴和母亲补贴,等)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如努力促进经济发展,降低失业率)5引入私营机制(如英国政府迫使地方政权、全国健康服务等部门将一系列服务项目通过招标改由私人承包,同时鼓励私人养老保险、医疗机构与职业福利的发展;瑞典亦开始出现少数的公共服务私营化机构)8.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P68)(1)城镇劳动保险制度(1951)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确立了适用于城镇职工的劳动保险制度。1949《共同纲领》: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2)公费医疗制度(1952)1952年,公费医疗制度建立。对象:国家工作人员(政府、党派、团体、事业单位)(3)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退职制度(1955)1955,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退职制度确立。行政经费事业经费(4)五保供养制度(1956)《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对象: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待遇: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9.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P70国家保障(在国家统一政策规范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基础,由政府主管部门直接实施或者借助于机关、事业单位与城乡基层政权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保障、城镇居民价格补贴、军人保障、民政福利、农村救灾救济等)城镇单位保障(服从于国家统一的政策规范,由企业从收益中直接提取经费并自行组织实施,封闭式运行。在计划经济时代,当企业收益不足以支撑单位保障时,国家财政通过补贴的方式来给予最后保证。绝大多数城镇居民主要依靠单位保障板块提供保障。主要包括职工劳动保险、职工集体福利)农村集体保障(以社队集体为单位,农村居民通过所在的社队集体获得有关社会保障,其经费来源于社队集体单位统一核算中的统一提留。其主要内容包括合作医疗、五保户供养及其他福利保障)10.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特色P71国家负责(国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维护着各个单位组织长生不死,并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来直接担保,社会保障制度能否实施取决于国家政策,取决于国家财力,国家一单位保障的本质特征即是国家负责)单位包办:在国家一单位保障制下,单位的作用异乎寻常地重要,国家离开了单位便根本不可能实施社会保障政策。各单位无一例外的要听命于国家政策规定并直接承担起组织实施本单位社会保障的责任,企业单位与乡村集6体经济组织还要为这种制度的实施提供经费。城镇,居民除了接受政府的价格补贴,几乎所有生活保障事务均是通过所在单位来获得保障的。对绝大多数国民而言,国家—单位保障制就是单位包办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保障:在国家—单位保障制度下,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这种制度保障的范围是广泛的。板块结构:国家保障、城镇单位保障与农村集体保障三大板块相互分割、各负其责。封闭运行:在国家—单位保障制下,制度的实施过程是完全封闭的,各个单位只对单位的成员负责,一些集体福利设施即使闲置也不会对其他单位开放。缺乏效率:一方面,在国家—单位保障制下,由于国家与单位承担了社会保障的全部责任,并分别组织实施着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社会成员个人就无需承担直接义务,在其他国家社会保障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种社会组织亦无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在国家—单位保障制下,劳动者的福利所得实际上与其劳动所得混淆不清,城市长期施行的是低工资、多福利待遇,享受福利成为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生存的必要条件。1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P741980年农村经济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1986年中国社会保障制
本文标题:社会保障学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58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