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第十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第十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第一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第二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第二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第一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一、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科学的关系1.技术的本质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为技艺、手艺、技能、本领。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战国时的《考工记》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17世纪初,人们把techne同logos结合起来,形成technology(技术)一词。18世纪狄德罗把技术定义为“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在现代社会,技术就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和运用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2.(自然)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论性认识,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手段和经验。科学与技术的目的、功能、动机、方法、价值等均不同。科学与技术又有共同的本质:反映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科学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与反映关系;技术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的控制和改造关系。)技术项目科学技术目的任务认识客观世界变革客观世界活动过程实践→认识,探索性强,个体性明显认识→实践,计划性强,协作性明显形态概念、原理、理论、学说等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的物化与生产的关系间接的、潜在的直接的、现实的对经济社会的作用不确定的、长远的确定的、近期的与政法等的相关性较弱较强研究特征选题自由探索目标明确主要方法实验,归纳,分析,推理实验,综合,想象,试错完成期限较长,难以严格约束较短,有明确规定(自然)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这一过程以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简称“研究与开发”)为核心,即以“为增加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运用而进行的系统地、创造性的工作”为核心。一般经过三个环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和技术基本处于分离的状态,它们有着各自的独特文化传统,各自独立地发挥社会作用。第二次科学革命以来,出现了科学走在前面,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新局面,形成了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的过程。3.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融合•基础研究: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探索,其成果在短期内收不到经济效益。•应用研究:技术原理提出或基于原理的技术发明,目的是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研究: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在现实中运用并发展应用研究成果,选择和寻求各种形式的技术原理、方法及工艺方案,使这些方案能在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应用和推广。与科学研究的三个环节相应的是科学技术的三个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对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认识,包括天文学、地质学、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作为各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的数学。具有非保密性,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一般较为间接。研究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中的共同性规律,对象大部分是技术产品,即人工自然,目的是形成技术理论,把认识自然的理论转化为改造自然的能力。工程活动中所运用的技术或为工程活动服务的技术,是具体地研究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原则和方法,是工程和技术的统一体。与社会现实最接近。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科学理论经过技术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⑴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原理与方法。⑵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⑶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应用。二、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1)科学的技术化的主要表现:①重大的科学研究完全离不开先进、复杂的技术手段;②离不开各种类型技术人员的合作;③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带有工程技术的特点。2)技术的科学化的主要表现:①许多传统技术日益转移到新科学理论基础上而推陈出新;②技术及其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及其发展——当代的重大技术创造如原子能技术、激光技术、半导体和微电子技术、超导技术等,无疑不是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3)“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古代:生产→技术→科学。•近代:科学→技术→生产。•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已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化的双向、动态结构模式,体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发展(开发)三者相互联系与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现代科学技术活动过程基本是从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工程科学研究到工程实施,直到投产和推广的过程。整个过程同社会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前后,更是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经济实——综合国力”的结构态势。”一体化表明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提出了对研发投入的更高要求、对相应的三位—体的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适应三位—体整体发展的形式和场所。三、科学技术社会化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历史上那种传统的以增进人类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以个人的自由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科学在近代主要处在自由研究时期,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科学家个人的智力活动,科学家自己解决研究经费,自己制造仪器设备,自己自由选题。①大规模社会建制化的科学,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的产物;②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科学;③系统化、整体化的科学,科学整体化和技术群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波罗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世界各国合作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都是典型的代表。科学技术不仅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社会化事业,甚至成为重要战略产业、带头产业。小科学大科学工业研究实验室是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的过程中,适应“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发展出现的。它作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发展相结合的研发机构,同后来出现的各种研发中心一起成为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形式。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它集研发于一身,利用新科学技术成果,直接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促进市场竞争,创造经济效益。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成为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力地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应用研究则是导向知识实际应用的研究。试验开发是指科学知识的系统利用,以产生有用的材料、装置、工艺(设计)或方法。19世纪70年代以后,电讯、电气、有机化工等新型产业出现,其共同特点都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重大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科学研究。工业研究实验室有如下特点:一在组织形式上,它主要由基础研究部门和技术开发部门组成。前者的研究方式主要是群体性的,规模大小不—,后者多学科合作和组织化特点更加突出。因而.它运行过程中的科研管理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既要重视个人创造性,又要体现团队精神,组织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合作互补。二在基本任务上,它的目标是创新,只有依靠创新,企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从人才流动、激励机制等方向提出合理的措施,保证它的正常运行。四、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个举足轻重的子系统,成为一种新战略产业,为了从宏观的角度调控科学技术业的社会运行,出现了国家创新系统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热潮,各国为抢占制高点,纷纷出台各自的高技术战略发展计划,将之作为实现国家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杠杆。如美国的“战略防御倡议(星球大战计划,1983)”,日本的“科学技术振兴基本政策(1984)”和“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1986)”,殴共体的“尤里卡计划(1985)”、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1986)”等等。为了推进高技术发展,促进其产业化进程,高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高技术开发区一般分为五种类型:以大学为中心建立的科学公园、研究园、科技园;以若干高技术为中心发展形成的研究开发、试制生产、市场营销相结合的开发区:以高技术工业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开发区,称工业园区;在大学、科研院所、工业企业组成的科技城基础上形成的开发区;高技术产品加工区。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在“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与科学技术社会化的基础上,科学技术成为重要的社会建制。为了保障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发挥国家在促进科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国家创新系统应运而生。英国学者费里曼在研究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关于日本的技术政策与经济实绩》(1987)书中首次使用了“国家创新系统”概念。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对此进行研究,将之作为制订科技政策、甚至国家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基础。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第二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与技术历史悠久,首先作为一种独特的实践活动它有自身发展的规作,其次它在社会中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不同的国家要据此制订出适合自身条件的科学技术运行的目标、体制与保障措施,打破和利用这一不平衡性。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在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与国际环境不同,会产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的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会成为科学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中心会不断转移,这种中心转移又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贝尔纳首先注意到这一现象,日本学者汤浅光朝则提出了科学中心转移理论。二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呈指数增长,各种科学指标增长速度,促进了科学计量学的发展。三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科学自身逻辑和社会外在选择的共同作用,会产生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科学的整体和科学的个体(学科、理论)发展的不平衡性。前者表现为上述空间和时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后者主要表现为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如在科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会形成不同的带头学科,且不断更替。带头学科的形成和更替,显示了科学的内在活力,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前苏联科学史家凯德洛夫提出了“带头学科”理论。四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技术引进技术转移技术贸易境外技术开发技术联盟合作开发从现代科学技术的上述三个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国家的休戚相关)产生了现代科学社会运行的新特点与新机制,这就是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现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复杂巨系统,科学技术作为它的—个极为重要的子系统,必然和其他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并且必然要受制于社会运行环境系统的综合影响。从系统的观点建立科学技术的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并使之制度化,以便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合理的调节控制,保障其健康持续地运行发展,这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一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实现科技创新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与制度保障,国家创新系统实质上是通过研究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的组织和制度系统。二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1.战略方针制定2.政策法规的引导3.产业升级调整4.研究开发投入5.区域示范探索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系1.科学奖励制度2.技术专利制度3.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保障
本文标题:第十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2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