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师:我想大家今天也和我一样,是带着一个真诚的、火热的、跳动的心来到语文课堂的,很好要想学好语文,就要有这样的情感投入,要会动情,要有激情,要能忘情特别是学习诗歌,又特别是学习古诗,又特别是学习经过历史检验的、后人一致推崇的伟大诗人的经典力作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歌,它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在艺术创作颠峰时期写的一首万口传诵的名篇请大家齐读题目生:齐读课题师:谁来解释题目的意思?生:“为……所”:被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预习,你感觉它和我们平时所学的唐诗有什么不同?生: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长。师:你注意到了诗歌的篇幅。生:每一句字数都不同师:不是每一句的字数都不同,是有一些句子的字数不同。你关注到了句子的长短,很好。唐朝大多数的诗我们知道是五言或七言,这首诗以七言为主,但是还有一些句子不是七言。我们把这样的诗歌体裁称为歌行体。(屏幕显示)生:齐读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有“行”的动感。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题目里的“歌”,就是一种体裁。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欣赏完视频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节奏、重音、语速生:朗读课文师:请同学们二人同桌互相检查课前自我检测题师:请同学们上台在电子白板上书写拼音,并把停顿划分错误的纠正过来。生:上台展示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不错,‘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跳读课文,完成设问导读二人小组交流,现在是我们展示的时刻,小组要展示哪个问题?生:我们组展示第3个问题课文第一段中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卷、飞、洒、挂、飘、转、沉—”细致地描绘出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生:我们组展示第一个问题,描绘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企盼广厦师:我相信合作是金,学会与人交流,你的知识会更多,乐于帮助同学是快乐的,四人小组带着问题分析师: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相信你们组就是最灿烂最自信的一组。师:诗歌第二小节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诗人为何把小孩称为“盗贼”?生:作为一个心忧天下,始终将自己关注的目光投在社稷百姓身上,充满悲悯情怀的伟大诗人,是不会从心底去憎恨小孩子的,把“小孩称为盗贼”绝对不是本意,之所以这样说,一定是跟他当时的处境、心境有关师:那杜甫当时的处境如何?心情怎样?让我们再沉下心来细读诗歌,并仿照示例,联系诗句内容,说说杜甫当时的处境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的住的只是一间茅屋,而且茅屋极不坚固,大风一吹,房顶就被掀掉,居所如此简陋、破败,可见杜甫当时的生活非常穷困,已经到了潦倒的地步生1:“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被子又冷又硬,被里子都被蹬破了,可见诗人当时经济拮据,家境贫寒,处境艰难生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偏逢连夜雨,没有屋顶的房子当然是雨点如麻,可怜的是连床头都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处境之寒酸可想而知生3:“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诗人的视线始终随着茅草的横飞乱渡而移动,因为茅草在现在虽不值钱,但是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却是遮风避雨的必需物,这些是他求亲告友凑来的,十分珍贵,可见他穷得非同一般了师:“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什么?请你简要介绍一下有关情况。生:师:你真是我班的历史通。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反抗朝廷的战争,这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沉重的打击,使唐朝从此走向分裂,我们说两件事情,一安史之乱前唐朝有5000多万人,安史之乱后人口从5000多万锐减到1000多万,在安史之乱前唐朝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安史之乱后,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仅以米为例,物价涨了三四多倍,一元钱的三四倍才能买到一斤米,杜甫创作的诗在这个时期,我们一起看看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师:【出示PPT】,面对吹掉的茅屋,面对风起,茅屋飞走,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妻儿忍冻挨饿,那种难堪,那种无奈。以前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豪迈的语气。满怀理想,满怀才情。却不能面对如此的境况,何等无奈。正是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在这穷困潦倒的艰苦环境下,长夜难眠,老泪纵横,沾着自己的血泪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师:“长夜”就说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何由彻”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也指深重的灾难早点到尽头的急切心情。师:一首诗就是一颗心,它载着一千多年前作者的心声飘到我们的耳畔,让我们听到了一颗怎样的心的呐喊。难道诗人只为哀婉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而写这首诗吗?本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师:虽然自家破坏惨烈。但是他心里想的仍然是?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师:虽然自己是穷困潦倒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他心里想的还是?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师:不错,为了天下百姓俱欢颜,竟然发出了如此的呼号。生:“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师:根据板书小结:诗歌从述说个人的痛苦,他自己受冻,在这样的处境还能想到到让天下寒士都得到欢乐,推己及人,感情得到升华,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这种博大的精神只有这就是杜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古代的人奉为至理名言。而杜甫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亦兼济天下”。所以我们称为他为“诗圣”。不止是他创作了1400多首诗,不止是他的艺术水平,而是那一颗热忱于黎民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筹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之所在。师:文章最后一段如何读呢?生: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千万”“大庇”“寒士”“呜呼”“何时”“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师:你能为大家读一下吗?生:有感情读。师:我们为作者博大胸怀所折服,其实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你一定还积累了不少,请说给大家听听。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生: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师:大家积累的真得很多呀!师: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苦难和国家破败,诗人从“长夜沾湿何由彻”痛苦,推己及人呼出铮铮壮语,表现了他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济世情怀,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说“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如今成都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所在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理想,已在社会主义今天变成现实,我们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下课!
本文标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4853 .html